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急性腸胃炎別急吃止瀉藥,醫曝恐怖後果!遇2種情況快就醫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27日03:30 • 發布於 03月27日03:3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Pixabay
急性腸胃炎別急吃止瀉藥,醫曝恐怖後果!遇2種情況快就醫
急性腸胃炎別急吃止瀉藥,醫曝恐怖後果!遇2種情況快就醫

許多人有過腸胃炎經驗,堪稱國民小病痛,但急性腸胃炎發作起來,上吐下瀉,叫人難受,究竟能不能隨手拿居家常備的止痛藥或腸胃藥應急?為什麼多數醫生普遍不建議吃止瀉藥?

腸胃炎是胃腸科門診相當常見的疾病,雖然多半不會太嚴重,但因症狀常來的又快又急,還是令許多人擔心害怕。

為什麼會得腸胃炎?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曾屏輝表示,顧名思義,急性腸胃炎指的是急性腸胃發炎,只不過造成發炎的原因很多,較常見有3種類型:

1. 病毒性腸胃炎: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或腸病毒等,因病毒造成腸胃道黏膜發炎所引起,除了透過糞口傳染,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播。雖然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但輪狀病毒好發於夏秋之間及冬季時,諾羅病毒則以兒童感染較為常見,曾屏輝說。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吳俊穎表示,門診中,大約8~9成的腸胃炎病患屬於病毒性腸胃炎,通常症狀較輕微,2~3天就會逐漸恢復。

2. 細菌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空腸曲狀桿菌等,都有可能引發細菌性腸胃炎,通常因食物保存不善、腐敗變質或細菌孳生,以夏天較為常見。吳俊穎指出,雖然細菌性腸胃炎較少見,約占門診腸胃炎病患的1成,但一旦感染,症狀嚴重,可能持續7~10天。

3. 暴飲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食物中毒:即使未被病原菌感染,但曾屏輝說,如果吃得太飽太撐,胃黏膜被擠壓受損,也可能發炎;或者吃麻辣鍋,腸胃黏膜不像口腔黏膜較能抗酸、抗熱,也可能因為太過刺激而造成腸胃發炎。

另外,有時多人同時上吐下瀉會判斷可能是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但吳俊穎說,一旦培養出特定細菌,就會判定為細菌性腸胃炎;只不過,不見得每次食物中毒都能培養出細菌,因此仍歸類為食物中毒的腸胃炎。

(腸胃炎容易有上吐下瀉的症狀。圖片來源 / Pixabay)

腸胃炎會有哪些症狀?

曾屏輝指出,嚴格來說,腸胃炎包括胃炎與腸炎,若沒有進一步檢查,很難得知究竟是胃炎還是腸炎為主,不過,從臨床症狀來看,急性胃炎會出現噁心、嘔吐,這是因為胃在腸子上方,功能是將食物磨碎,如果胃發炎無法正常運作,食物無法排空、輸送到腸子,就會向上從口吐出來。或者因為食物無法往下送到腸子,擠壓過程也會造成胃脹、胃絞痛。

而腸子在胃的下段,主要功能是吸收,小腸吸收食物養分,大腸吸收水分,一旦腸子發炎、無法正常吸收,糞便就會不成形,造成腹瀉、拉肚子。更嚴重的細菌性感染例如痢疾,不僅腸子黏膜受損,甚至主動分泌水分,形成嚴重水瀉。

因此,如果合併有腸胃炎,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倦怠、虛弱、肌肉痠痛等。吳俊穎進一步指出,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冷,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因細菌會破壞黏膜,造成潰瘍、流血。

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曾屏輝表示,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消滅病原菌和毒素,因而出現發燒現象。

腸胃炎發作可以自行吃腸胃藥或止瀉藥嗎?

吳俊穎和曾屏輝都不建議民眾自行服用胃腸藥,因為絕大多數的疾病腸胃炎都是屬於病毒性,通常2~3天內就會自行恢復,不一定要服用藥物。

曾屏輝指出,其實發燒、嘔吐和腹瀉,都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盡快排出體內病原菌和毒素,讓黏膜慢慢自我修復,身體也會比較舒服一些;如果使用止瀉藥強力止瀉,腸胃停止蠕動,病原菌在腸內無法排出,有可能穿越黏膜,進入血液,引發更嚴重的感染。

吳俊穎強調,腸胃炎不是完全不能吃藥,而是擔心有些患者自備腸胃藥,吃了症狀改善,卻延誤就醫,「9成的腸胃炎會自己好,不做任何治療自己也會好,真的不會好的,吃完藥也不會好,只是反而延誤就醫。」他說,像比腸胃炎更嚴重的盲腸炎、憩室炎等,都可能有類似症狀,一般民眾無法判斷究竟自己是什麼問題,如果自行吃藥、症狀短暫改善,反而延誤就醫時間,導致腸子穿孔、破裂,「門診中常遇到早該來就醫的病人,很多就是自己買藥吃,症狀被蓋住,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病程已相當嚴重,增加治療難度。」

醫師建議,疾病腸胃炎病人可以先在家觀察,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出現以下2種情況就要盡快就醫:

• 嚴重腹瀉:整天都在拉肚子,已經無法正常工作、上課,尤其幼兒和老人家,較無法承受一天腹瀉10幾次,最好尋求專業診斷治療。

• 影響進食,出現脫水:假使腸胃炎引發的噁心、嘔吐已經嚴重影響進食,體力變差,甚至因為進食量少、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脫水,也要盡快就醫。

(醫師建議急性腸胃炎不要急著吃止痛藥。圖片來源 / Unsplash)

腸胃炎如何治療?

如果醫師診斷確認是急性腸胃炎,絕大多數採支持性療法或症狀治療,針對症狀給予緩解,例如止吐或抑制胃酸的藥物,可幫助胃消化或保護黏膜,減少胃酸刺激;若嚴重胃絞痛,則給予抗胃痙攣的藥物。甚至有些病人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服藥,到醫院則可以經由靜脈營養注射,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平衡。

但如果是細菌性腸胃炎,光是症狀治療可能難以完全改善,若細菌培養發現特定細菌,應該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病程很可能持續惡化。

腸胃炎期間要注意哪些事?

最重要是讓腸胃休息,並持續觀察症狀。

1. 少量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吳俊穎建議,腸胃炎前幾天要少量進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膩、含咖啡因、以及高糖或高脂食物。

曾屏輝進一步解釋,如果腸胃發炎又吃高蛋白食物,身體必須分泌胃酸、蛋白酶來分解蛋白,會加重腸胃負擔,使發炎情況更嚴重。他建議,盡量以醣類食物為主,例如米飯、吐司,只需咀嚼就能分解醣類,減輕腸胃負擔。除了飲食清淡,若身體狀況允許,生病期間少吃1、2餐也能讓腸胃獲得休息。

2. 補充水分,留意是否脫水、症狀持續加重:嚴重腹瀉嘔吐除了影響進食,也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吳俊穎提醒,若出現口乾舌燥、呼吸脈搏加速、皮膚乾燥冰冷、尿量減少、血壓下降等,都可能是脫水現象。

另外,要特別注意高燒是否持續2天以上、腹痛加劇、血便或吐血、無法進食或喝水、頭暈、頭重腳輕、意識不清等症狀。特別是老人家或幼兒,表達能力較差,可以觀察活動和進食狀況,如果孩子突然活動力下降、反應變慢,或者老人家突然精神變很差,就要趕緊就醫。

除了補充水分,也可以買市售運動飲料加以稀釋,適量補充,維持電解質平衡,也避免甜度過高,導致腸胃更不舒服。

雖然急性腸胃炎症狀約2~3天或1週左右就會慢慢改善,但吳俊穎說,無論是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症狀消失後的1、2週內,腸胃還是可能會有些微悶脹感,這是正常現象,畢竟腸胃道黏膜受傷,需要一點時間恢復。他建議,這段期間可以慢慢少量恢復正常飲食,如果不舒服,可以再避開這些食物1、2天。

另外,也可以觀察糞便形狀,如果已經呈現固定形狀,不再是水狀或糊糊黏黏,表示腸胃道已恢復的差不多。

(勤洗手有助於預防急性腸胃炎。圖片來源 / Unsplash)

如何預防腸胃炎?

預防急性腸胃炎最重要還是留意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勤洗手。尤其用餐前即如廁後應確實清洗雙手。
2. 戴口罩。引發腸胃炎的病毒可透過飛沫傳播,戴口罩除了減少飛沫接觸,也減少不自覺摸臉或摸嘴巴,降低把病菌帶進消化道的機會。
3. 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4. 注意食物保鮮。尤其夏天食物容易腐敗,應注意保鮮或確實加熱後再食用。
5. 蔬果清洗乾淨。
6. 減少生食。尤其容易引起嚴重的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只要食物高溫煮熟,就能消滅細菌,避免被吃下肚。
7. 注射疫苗。目前有幼兒輪狀病毒疫苗,對於預防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也有幫助。
8. 加強腸胃炎病患衣物床單清洗。尤其是細菌性腸胃炎,病人穿過的衣物床單可以加強清潔消毒,減少傳染給他人的機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