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我們夠觀眾嗎?

明報

更新於 11月21日17:33 • 發布於 11月21日20:30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香港演藝博覽節目《再媒體重奏》的謝幕一刻。(作者提供)
香港演藝博覽節目《再媒體重奏》的謝幕一刻。(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如果閣下有欣賞表演藝術的習慣,在過去的兩個月一定被選擇困難症煩擾。香港演藝博覽加上亞藝無疆等,幾乎把9月中到11月中的每個周末都塞滿節目:兩個表演藝術節各自舉辦了超過100場活動,還沒算不在這兩個節內的節目。如果以非常粗糙的方式推算,當中一半為收費節目,如果每場有200名購票的觀眾,即約有共兩萬名觀眾購票進場。一片秀麗的數字,卻跟從事表演藝術的朋友們所描述的實際處境大不同,到底真實情况如何?

假如你身邊有從事演藝事業的朋友,不管是大小團體、主流非主流,這一兩年你大概都聽過他們慨嘆說「票房很慘」。本來我以為這只是跟我遇到委託創作主辦方常說「我們預算不多」一樣,是個行業內的口頭禪。直到開始接觸多了藝團的經營者,最近甚至參與經營,才知道那不單純是無病呻吟,而且這不止是發生在中小藝團身上,即使從事流行音樂工作的朋友們都面對着同樣的局面。

觀眾購票習慣明顯改變

購票進場的觀眾人數實際少了多少我不太清楚,因為作為經營者我只是個新手,沒有數據可作對比。但購票習慣的改變是蠻明顯的現象:等到開演前幾天,甚至有人看了有口碑才購票,連我自己的購票習慣也慢慢變成這樣。這導致藝術行政人員在開售一刻到開演之前都一直在擔心票房,也因此在往後的製作管理上偏向保守,包括會減成本、表演場數等,免得一不小心賠太多就難以經營下去。即使有相關的資助,也不等於沒有票房壓力,尤其在製作成本水漲船高的今天。

參與表演藝術的工作人員涵蓋創意工業中多個工種,由平面、服裝及舞台設計到幕後製作等,動輒十幾二十人以上。於是節目增加,受惠的不止表演藝術行業本身,也覆蓋多個產業。看起來創意產業的從業員似乎不愁沒工開。我到教資會、大學聯招和各院校的網頁稍為統計相關學科的學生人數,全港修讀藝術和設計相關科目的總學生人數約為15,000,推算每年約有3700人畢業,假如當中有六成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那麼市場就需要有約2200個職位空缺來消化這個年度的畢業生。同時相關學科一直在增長。即使這個推算極其粗糙,但可以思考的是:累積下來,我們的產業結構和學科比例是否成正比?以往在教學時常常對學生說不用擔心工作機會,因為很多行業都需要創意工作者,但每次說完自己都不好意思。直到最近作為前線工作者參與經營有票房壓力的節目,感受更深:不是幾乎,是沒有一個節目能收支平衡。感覺就像親手送學生進火坑一樣。

於是每當看到不同範疇的藝文活動受到重視和支持,先不管結果怎樣,都會為自己為同業尤其是新鮮人而感到高興,感恩幕後有人默默當藝文推手。但面對現况,我們必須要提問:香港是否有足夠觀眾撐起如此繁多的節目?支持本地更多製作的第一步先行了,下一步究竟是什麼?是本地觀眾拓展、海外巡迴還是尋覓其他出路?

文:林欣傑

(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

IG@keithlyk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