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打針的第一印象都是感到恐懼擔憂,酒精刺鼻味道加上尖銳針孔,令人難以忘懷,小朋友對打針更是退避三舍。協助兒童進行各種醫療程序的兒童醫療輔導師譚凱欣姑娘,向家長傳授貼士,減低小朋友對打針的恐懼。
兒童醫療輔導師(舊稱:醫院遊戲師)是透過一系列遊戲及情緒輔導,協助長期病及癌症兒童準備不同的醫療程序,期望減低他們對醫療程序的恐懼及憂慮。每年3月是全球「兒童醫療輔導服務月」,旨在提升公眾對兒童醫療輔導師的認識,讓更多有需要家庭受惠專業服務。
為何打針前後要有準備及安撫?
小朋友一聽到要打針,可能會回憶起上次的可怕回憶,表達強烈拒絕。輔導師認為,年紀較小的兒童未必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當他們經歷同樣的情境時,身體會不自覺表現緊張。她建議家長每一次打針前後,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準備及安撫,協助子女累積正面回憶,他們自然會有信心面對下次的注射。
準備打針及事後安撫技巧大放送
並非每位家長清楚如何幫助子女準備打針及事後安撫。譚凱欣姑娘分享5大技巧:
- 家長先瞭解子女的需要。有些小朋友喜歡安靜完成整個程序,但有些小朋友喜歡聽着音樂打針,家長清楚他們的性格需求有助過程流暢完成。
- 家長亦須放鬆心情。孩子能感受到家長的情緒,家長心情緊張,他們自然跟著緊張,讓程序未必能順利完成。
- 給予足夠心理準備。父母可在家透過講故事或角色扮演遊戲,向子女作預告。打針前不妨再次預告「媽媽會陪你入房,我們會看見……」,讓子女有充足準備。
- 滿足子女生理需求。讓孩子在吃飽或換了乾淨尿片後才打針。
- 準備安撫物件。父母可預先準備小朋友平日最喜歡的小被子或毛公仔,讓他們 可以抱著進行程序。
假如子女對打針有強烈抗拒,家長又可以怎麼辦?譚姑娘指出,2至3歲幼兒幻想力豐富,可能覺得支針會進入自己身體,又會覺得打針屬對自己的懲罰,所以不願意接受治療。她建議,家長可先認同孩子的情緒,再表示自己會在旁陪伴,給予足夠的安全感。例如家長可說「我明白你很害怕,不過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你。」
打針姿勢推薦
打針時,家長可視乎打針的部位及小朋友的喜好,使用以下4個姿勢抱著孩子。
輔導師寶物分享
譚姑娘表示,假如兒童醫療輔導師在場,他們會使用「Buzzy Bee」的蜜蜂造型工具。先將「蜜蜂」放在打針位置附近的皮膚,透過「蜜蜂」持續的震動,有效阻隔打針的痛感。雖然「蜜蜂」毋須專業人士操作,但譚姑娘認為在醫護人員或兒童醫療輔導師輔助下使用,可發揮「蜜蜂」的最大效能。家長若有需要,不妨諮詢在場醫護人員的意見。
卡通膠布/鼓勵說話/輕黏土有助安撫
完成整個程序後,譚凱欣提醒家長小朋友需要時間冷靜,家長可繼續用他習慣喜歡的姿勢擁抱子女,安撫他的情緒,之後再稱讚小朋友「剛才很合作,做得很好!」如果子女有喜歡的卡通人物的話,不妨帶備該卡通人物主題膠布,在原本醫療膠布的位置上再貼上卡通膠布,肯定及鼓勵小朋友的行為。假如打針後,子女恐懼或緊張情緒持續,她建議家長不妨選購輕黏土或泥膠,透過搓揉輕黏土幫助他們減壓。
假如有兄弟姊妹的話,讓弟妹觀看哥哥姐姐打針,作為一種預告方法又是否好事?譚姑娘認為,如果哥哥姐姐過往打針過程合作,不妨一試。萬一他們過程中掙扎及反抗的話,可能反倒嚇怕弟妹。所以她建議父母要有家人在旁協助的情況下,才可嘗試。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