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批評可以如同一面照明鏡,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不足,有時候卻像是一把鋒利的劍,刺透我們的心。你是否曾遭遇一個人,對他人的一切事物持續地評論和抱怨?他像是一位全能的評審,不管是你的能力、你的外表,或者是你的行為,都在他的眼中顯得不夠好。那些挑剔的話語,是否讓你感到困擾與挫敗?這樣的人,或許你身邊就有。提出這種批評行為可能來自於4種心態。理解這些心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批評,甚至可以讓我們洞悉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4種常見的批評心態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
一、投射自己的不好
有些人會將自己不滿的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來達成某種自我保護的效果。例如一位母親以尖刻的語氣對女兒評論其小眼睛的外貌,卻忽略了這是遺傳自父母的特點。再例如,喜歡遲到的人若發現有人比他更晚,往往會嘲諷對方沒有時間觀念,或者熱衷於爭權奪利的人,他們經常會蔑視別人欠缺領導能力。其實,這些都是出於批評者對自身缺點的不滿。
我認識的一位女性朋友,從小對於去阿姨家感到非常反感,主要原因是那位阿姨總是用冷嘲熱諷的眼神和言語來批評她的身材和青春痘。長大後,她才明白這位阿姨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身材並不滿意。雖然這個認知的得到太晚,使她的青春多了些陰影,但也讓她能夠從中走出來,學會接受和欣賞自己的身材和外貌。這都是投射心理的例證,透露出我們對自身不足的認識和批評他人的複雜情緒。
二、眼中只看得到別人的缺點
有些人的認知似乎僅專注於他人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這樣的情形在我的朋友圈中不難發現。一位多才多藝的朋友提到,他兒時在學業上的成功總會被母親的嘲諷抵消,他的母親總是能找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足。這樣的批評讓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贏得母親的讚賞,使他的童年充滿沮喪和挫折。
我也遇過專注於找錯的朋友。他們在餐廳用餐時,無論是烹飪手法還是調味比例,總能挑出毛病來。與這樣的人共進美食,食物混雜著他們的貶低,真會讓人食不知味。與只看到他人缺點的人相處,不易締造美好的回憶。我有一位認識多年的男性朋友,他對我的生日禮物表達出的不是感謝,而是批評。這讓我明白,這些年來我感受到的不適,實際上源自他對缺點的過度關注,卻忽視了他人的優點與努力。
三、擔心對方太過自滿
有些人擔心過度的讚美會導致對方自滿,因此他們在稱讚之後總是要加上幾句批評,以抑制對方的自我滿足。我們常常見到父母或者老師使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你這次的表現確實不錯,但不能驕傲,要知道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提升的地方。」這種混合批評的讚美讓人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對方是在讚美自己,還是在嘲諷自己。
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沒有什麼地方值得被讚美,每次收到讚美時,總覺得需要用十倍的自我批評來達到某種平衡。我也聽到許多人分享他們的父母總是告誡他們,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讚美,因為那可能只是別人的安慰。愛好批評的人往往成長在充滿批評的環境中,他們的家人會用批評來教育他們,不斷提醒他們哪裡做得不夠好,哪裡還有改進的空間。這樣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習慣於使用負面的語言,並難以表達正面的回饋。
四、認為自己是「實話實說」
某些人堅持「實話實說」的原則,他們通常認為自己並非在故意批評他人,而只是表達他們的真實觀感。他們常常會說:「我這麼說是為了你好」,或者將其歸咎於個性直率,甚至認為如果他們不說出真實的話,就沒有人會說實話了。那麼,「實話實說」和「批評」有何不同?我個人的分辨方式是看這些話是否屬於「中立的事實陳述」,還是「帶有負面評價」的話語。如果是後者,我不會全盤接受,而會反思一下:哪些話是真正有幫助的建議?哪些話是負面批評?真正有幫助的建議可以激勵我們去進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盲點,並提供我們改進的方向。然而,負面的批評往往會傷害我們的自尊,打擊我們的自信,甚至阻礙我們前進。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人們對我們的反饋中分辨出「實話」和「批評」。如果很多人都給予相似的建議,那麼這些可能就是實質的實話。相反地,如果只有一個人給出負面的評價,我們完全可以不猶豫地將其丟棄,並不需要將這種批評放在心上。
如何降低批評者的火力?
為了降低批評帶來的傷害,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四種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解構」批評,透析對方批評的動機和意圖。有時,我們可能會發現對方批評他人其實是在自我批評。
第二,我們可以像鸚鵡一樣重複對方的話,不急著反駁。例如,如果對方說你小氣,你可以重複說:「我真的很小氣。」這可能會讓對方無話可說。
第三,減少批評帶來傷害的方法是,詢問對方:「你要教我的事情是什麼?」把批評丟還給對方,假使對方不給你一個客觀中性的答案,就不用接受對方的批評指教。
第四,將「批評」當成「報告」來聽,對方只是提供一些「個人意見」給自己參考罷了,至於要不要遵從,選擇權仍在自己手上。這樣可以把「批評」跟「自己」分開,避免跟自己做連結,就不會牽動情緒反應。
在這個網路世界裡,我們都會受到各方面的批評,如何消化和處理這些批評,是我們生活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自己常常使用批評的語言,那我們需要做的功課就更多了。我們可以深入瞭解自己為什麼總是看到他人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改變這種觀念。當我們能夠看到他人的優點時,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更加開朗,並且我們也會收到更多的正向反饋。
書籍介紹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作者:林萃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19
作者簡介
林萃芬
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委員、「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鍛鍊心理肌力》、《從習慣洞察人心》、《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
林萃芬心理師洞察人心時間(podcast)
責任編輯:陳宛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