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深水埗是一個怎樣的社區?
人人答案不同。深水埗有花邊街(南昌街)、鈕扣街(基隆街),還有通州街新布藝市場,在設計師眼中,自然是其繆思女神;對喜愛藝文、品味時尚的,心心念念當然是大南街上的咖啡店;那麼對街坊老饕來說,一碗能解饞的豆腐花才最能滋養心靈/肚皮。
香港設計中心特別在DX設計館帶來《設計圖埗》裝置,展示了深水埗如何由傳統布衣工藝演變成現代設計藝廊,大家甚至可以即席以現場提供的珠片、鈕扣、布料等發揮創意,參與社區創作。
《設計圖埗》是由深水埗社區共同創作的多元化互動裝置。策展人之一、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指出,展覽靈感源自The Elements of Design: Rediscovering Colors, Textures, Forms, and Shapes一書,作者Loan Oei和Cecile De Kegel從生活環境中拍攝到一些很有設計味道的相片,當中包含圓形、方形、線條等設計的基本元素。策展團隊把書中的「從生活發現設計元素」概念引入深水埗文化,希望公眾理解創意社區跟設計文化的相互關係。
以深水埗紡織物料創作
展覽主要展品為大型深水埗概念地圖,當中以圖案顯示主要地標和店舖,讓公眾初步了解深水埗,引發興趣親身前往發掘這個社區。吳文正表示,1950至70年代深水埗製衣業發展蓬勃,生產大量紡織品配件如鈕扣、拉鏈、布料、皮革等,被形容為香港紡織工業的心臟地帶。團隊以此背景為靈感,以深水埗紡織業相關物料創作,展示深水埗歷史與現代設計文化結合。
「盲盒式」創作 有瑕疵卻是最美
吳文正說,設計圖埗希望打破過往觀眾只能「看」的框架,重新連結社區,邀請區內不同團體和人士合力創作。地圖部分由插畫師吳嘉敏、藝術家鄭淑儀、基督教崇真中學學生,以及帥布創意手藝合作社、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婦女共同製作。地圖由36塊邊長70厘米的方塊組成,每兩人負責一塊,按照插畫師初稿,經藝術家指導後以人手用毛線戳繡製作,最後將36塊方塊合併。作品由72名創作者合力製作,故難免出現瑕疵,吳文正卻認為這些瑕疵正是作品最美的地方:「這個作品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公眾參與,作品未合併之前,我最擔心的就是夾不來,如同開盲盒,但結果我非常滿意。」雖然初稿中的圖案與顏色早已定好,但每組學生或婦女在美學與戳繡手法上各有不同,令最後呈現的效果各具特色。例如有些人會額外加上珠片,織的方向與毛線的緊密度也不盡相同,如當中的「香港公和豆品」上半方塊白色區域向橫織並較細密,下半方塊白色區域的編織紋路則偏直並相對疏散,各有千秋。吳文正強調這幅作品有溫度,能從細節中看到不同人的手工與心思。
這幅地圖也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為了讓不同社區人士參與創作,展覽提供了大量與深水埗早年紡織業相關物料如珠片、鈕扣、布料等,鼓勵公眾按喜好將這些物料貼到地圖上。現場亦設有「設計圖埗戳繡體驗」,觀眾可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在70厘米長的方塊上以毛線戳繡,親手體驗深水埗獨特的紡織歷史。
迷幻萬花筒 設計元素在生活
在場內抬頭一看,你會發現天花板有個由4個大熒幕組成的萬花筒,在旋轉間呈現帶有設計紋路的地板、字體、招牌、鐵閘、石磚等。萬花筒中的圖案元素均取材自深水埗的橫街窄巷,包括點、線、面、交叉、圓形、平面、色彩、紋理,以及香港街頭獨有的字體美學元素。團隊之前開設導賞團,讓中學生走訪街頭拍攝深水埗的字體、鐵閘、地磚等相片,蒐集後製作成此萬花筒影片。吳文正認為,此作品鼓勵公眾平日走在街上時多抬頭留意生活上的細節,換個角度便能發現這麼多有趣圖案,啟發靈感。
但要真正感受深水埗,最好當然是親自走一趟。深水埗原來是臥虎藏龍之地,一文一武的兩位宗師都曾在這裏生活。大南街曾經如同一個「小武林」,葉問最初亦在這裏教武術;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也曾在深水埗開班和生活,書院舊址位於桂林街。設計圖埗設有以葉問和錢穆為主題的導賞團,雖然現時名額已滿,但公眾仍可配合展覽中的地圖,並掃描二維碼,了解深水埗的各種趣聞:例如「10蚊可以食到米芝蓮推介美食?」和「深水埗邊啲老店,仲可以見到早年嘅招牌設計?」等;喜歡歷史建築設計的,亦有「深水埗邊一個建築物展示了新古典主義和剝離古典主義的風格?」等資訊供大家發掘。大家可按圖索驥,自訂符合個人品味的深水埗「導賞團」,別有一番趣味。
設計圖埗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周二休館)
地點:深水埗通州街280號DX設計館地下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票價:免費,毋須預約
網址:www.hkdesigncentre.org/tc/whats-on
文:彭堦琛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