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粉彩畫、三色豆也有意義 「愛家號」雙人展透視神聖日常

明報

更新於 03月27日16:39 • 發布於 03月27日20:30 • 開眼 藝述速遞
策展人容穎怡(右)找來耕耘多年的本地藝術家黃慧妍(左)及王浩然,詮釋日常與神聖的關係。如二人背後的《The Earth》,便是黃慧妍以和諧粉彩創作的諸多「場景」之一。(盧曼盈攝)
策展人容穎怡(右)找來耕耘多年的本地藝術家黃慧妍(左)及王浩然,詮釋日常與神聖的關係。如二人背後的《The Earth》,便是黃慧妍以和諧粉彩創作的諸多「場景」之一。(盧曼盈攝)
容穎怡說,王浩然展出的一系列作品,靈感源自為小孩處理食物的日常經驗。(盧曼盈攝)
容穎怡說,王浩然展出的一系列作品,靈感源自為小孩處理食物的日常經驗。(盧曼盈攝)

【明報專訊】藝術三月,城中各大藝術盛事爭相綻放之際,遠在南區一角的SC Gallery卻選擇悄然展開一場以日常為題的展覽,透過兩位資深藝術家黃慧妍及王浩然的作品,嘗試詮釋「日常即神聖」。

策展人容穎怡指出,香港本土藝術在疫情後迎來新一波興盛,新一代藝術家備受矚目。回溯近年香港藝術發展脈絡,2009年本地藝術開始為大眾關注時舉辦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便邀請了7位當年的新進本地藝術家參展,王浩然、黃慧妍赫然在列。容穎怡說,這群一直堅持耕耘至今的藝術家,實值得在藝術三月被重新討論。留意到近年藝壇熱中探討「有意義」的議題,她認為面對大事件、大時代,保持日常更重要,如戰亂時期的藝術創作也不一定關乎宏大敘事。她想起本地藝術家陳育強曾評論謂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多關注日常,便特意邀請兩位在圈內「出名重視家庭」的藝術家參展——「神聖一直都存在,作為一個照顧者本身已好神聖」。

黃慧妍——報班學藝 畫中「層層疊」找秩序

成名多年的黃慧妍,於這次展覽展示了以和諧粉彩為媒介的作品。她說去年完成中大藝術史博士學位後,曾在網上搜尋「藝術」的關鍵字,被大量藝術興趣班廣告轟炸,笑言「當下睇到好㷫,我堂堂一個藝術博士」,但又反思「覺得自己嗰啲係藝術、人哋唔係」的偏見「好唔啱」。於是她便報名參加不同藝術班,甚至幾乎把市面所有用於和諧粉彩的消字板都買下,以課上學到的手法完成一系列創作。不過,對比坊間採用簡單、不會出錯的方法完成固定圖畫,黃慧妍則打破原有指引與「對錯」構築作品——如《The World》便以不同色彩構成了畫面內的幾組場景,層層重疊,「好似要喺一個所有嘢都太多嘅世界裏面搵到秩序」。於她而言,系列畫作所呈現的,是「當刻我嘅世界需要有嘅嘢」。

除了圓形的星球、長方形的地板外,還有畫布長得像「天國之門」——光線穿透教堂的七彩玻璃時彷彿是通往天國的大門,而狀若一道道窗的畫布也成為了穿梭不同場景的大門。容穎怡眼中,這種特性使黃慧妍的創作展現一種精神的包容性——養育小孩、藝術創作、與世界的調和,有一種共時性的神聖。

王浩然——情感化作符號 記與子女相處

王浩然作品則相對直觀,卻又顯現出一種「錯位」的日常——作為三孩之父,又是美國頂尖學府教授,卻因為子女定居英國,須長期穿梭兩地爭取與孩子相處的每分每秒。如《Packed Lunch》系列作品源自他在女兒2至4歲時每天在其午餐內放入的畫作;《January Hug Log》則在日曆上中「正」字記錄與孩子擁抱的次數,將情感轉化為可見的符號,容穎怡認為,這種用盡所有方式令自己每天都見到小朋友、維持日常與關係所付出的努力,很有力量。

同場的另外數幅作品,則展現了王浩然為飲食失調的孩子扭盡六壬,將類似的食物變成不同形態:為熬煮高湯而切成的精美蔬菜粒、中產飲食的蔬菜組合,甚至是「劣化版」的三色豆,這些不同切割食物的場景、為他人準備飲食的狀態,療癒自己與他人的同時,對容穎怡而言同樣訴說着一種為他人努力付出的神聖。

在喧囂的藝術季,容穎怡特意選擇了較少被談論的日常面向策劃展覽,透過作品所貫穿着對世界與身邊親友關心的姿態,開啟思考生活本質的窗口:「日常與神聖,講到尾就是一種關係和狀態,願意給另外一個人進入自己生活,或願意為他人付出時間和心力,已經係一種神聖。」

王浩然黃慧妍雙個展: 「日常即神聖」

日期:即日至4月5日

時間:中午11:30至晚上6:30 (周二至六)

地點:黃竹坑道53號英基工業大廈1902室SC Gallery

詳情:bit.ly/41CVBrG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