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專訪智慧醫療先驅》台中榮總前院長陳適安運用2大關鍵流程,成功化解急診壅塞!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4月22日07:43 • 發布於 04月22日07:43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邱劍英攝
專訪智慧醫療先驅》台中榮總前院長陳適安運用2大關鍵流程,成功化解急診壅塞!
專訪智慧醫療先驅》台中榮總前院長陳適安運用2大關鍵流程,成功化解急診壅塞!

全台急診壅塞,台中榮總卻能將急診滯留24小時比率,守在2%以下,前院長陳適安在位4年,所推動的數位轉型及智慧管理功不可沒。他接受《康健》專訪,首度詳談成功關鍵在其中的2個流程,並以實際案例告訴大家,「門診看到深夜才是好醫師」是個該破除的迷思。

台灣醫院門診人擠人、急診壅塞、住院一床難求,政府和醫院都很想改善,但是一直很難看到顯著成效。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的醫療品質資訊(2024年第2季),在急診壅塞最嚴重的幾個醫學中心,超過20%病人要在急診躺48小時以上才有病床,台中榮總卻是0%,為全台灣最低。

2020年以前,台中榮總的急診待床逾48小時的比率也出現過5%、8%,但前院長陳適安在2021年就任後,一床一床親自走過、一段一段時間詳細算過,才逐漸穩定低於1%。陳適安接受《康健》專訪,首度詳談成功降低急診滯留的2大關鍵流程,包括各科病房的「判定科別(判科)」和減少患者住院天數,能有助患者準時離院

急診滯留關鍵1:「判科」快不起來

長輩到急診,頭很痛又拉肚子,是要神經科收,還是腸胃科收?如果兩科都覺得對方該收,誰說了算?急診「判科」要盡量快,但各科總醫師都擔心,若是接收太多病人會被主治醫師抱怨,結果就是僵持不下,曾有醫學中心必須靠總醫師猜拳,才能做出決定。

因為急診多重共病的患者較多,幾乎每間醫院都有判科的問題,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陳亮甫表示,由急診醫師決定,也可能有誤判的時候,需要各科互相體諒、輪流承擔。

「如果有決策能力的人,願意面對問題,認真解決,是一件好事,」陳亮甫說,但複雜問題難有完美解方,為了解決問題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可能會牽動很多人,也可能是兩面刃,需要持續通盤檢視和調整。

為了提升「判科」即時性,陳適安建立明確的決策授權機制:喬不攏的時候,由急診部主任決定。當院長賦予急診部主任這把「尚方寶劍」,急診滯留比率就會開始下降。

但病人從進入急診到有床住院,中間要經過掛號、看診、判科,並做出最後決定。流程這麼多,陳適安是怎麼找出「判科」這個問題?又如何確定讓急診部主任決定會加快速度?

答案是透過科學量化和數據。陳適安當時請台中榮總副院長吳杰亮協助,將病人進急診後的流程,拆解成18個節點,透過院內智慧化數位管理系統,分析每個流程的平均時間和標準差,「標準差最大的流程,就代表有問題需要解決,」陳適安說。

不只是判科,如果其他程序延遲了,也能在管理系統的儀表板上找出來,以利盡快排除障礙。陳適安曾親自去急診一床一床看病人、查儀表板,發現有發燒病人白血球近2萬,懷疑有尿道炎,但在急診待了4~5個小時,尿檢結果卻還沒出來,仔細檢查流程發現,檢體比預期晚3小時才送出。再查當班人員工作手機定位紀錄,證實傳送員有2個多小時沒有移動,延誤送檢時程。

急診滯留關鍵2:住院病人出院不準時

判科後還是等不到床,可能是因住院病人住比較久,或是該出院的病人沒有按時出院。陳適安舉例說明,美國做心導管手術最多住院1~2天,台灣大部分卻需住院3天。

陳適安為此改變作業流程。醫師門診能做的檢查都做完,再安排病人住院。需做心導管檢查或侵襲性的內視鏡檢查,安排在上午6點半報到,並接受術前準備工作,檢查後在醫院休息一晚,隔天上午即出院,可大幅縮短住院時間至1天。

出院前臨時要改藥,也是延誤出院的一大原因,陳適安說,病人出院的前一天傍晚,醫師會先把病人的藥開好,但病人往往會在接近出院時,提出許多需求,例如,有時候便秘,通常會拜託醫師開些軟便劑。因為退藥、重新拿藥都要花時間,經常會拖到中午時分。

陳適安學習另一家醫學中心的做法,規定「出院當天上午10點後不能再改藥」,並要求病人和醫師盡量配合,將準時離院率從44%提高到72%,得以疏通急診患者,也大幅提升病房「翻床率」。

陳適安學習另一家醫學中心的做法,規定「出院當天上午10點後不能再改藥」,將準時離院率從44%提高到72%,也大幅提升病房「翻床率」。圖片來源 / 邱劍英攝
陳適安學習另一家醫學中心的做法,規定「出院當天上午10點後不能再改藥」,將準時離院率從44%提高到72%,也大幅提升病房「翻床率」。圖片來源 / 邱劍英攝

智慧化制度管理,創造醫病雙贏

除改善急診壅塞問題之外,他更以智慧化管理降低門診爆量。身為心臟科名醫,同時也是醫院院長,陳適安說,門診人數爆量、看到很晚才看得完的醫師,在醫院管理者眼裡,會很不捨漫長等候的病人,還有遲遲不能下班的藥師、護理師、醫檢師。

常有門診超過晚上10點,病人和醫護人員深夜才能疲憊返家,也衍生人身安全疑慮。陳適安回憶,曾有人一路尾隨深夜下班的門診護理師去更衣室,幸好護理師機警將門反鎖,再打電話請警衛到場,才沒有受害。

醫院的成本是小事,但病人和員工的安危是大事,陳適安為此推動透過醫院App推播看診號次,減少病人等候時間,同時努力與醫師溝通,將看診超過晚上10點的門診數下降46%。

擔任台中榮總院長4年期間,陳適安事必躬親,為醫院打下扎扎實實的數位轉型基礎,成為獲得全球認可的頂尖百大智慧醫院。陳適安表示,醫院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也需要醫療人員、行政人員、病人及家屬願意改變舊習慣,一起尊重並配合制度。

隨之而來的,不只是醫療效率提升,更是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