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登山、到公園散步野餐了呢?你住的地方綠地夠多嗎?台灣研究團隊首次開發出以綠地比率推估健康狀態的模型,研究發現,各鄉鎮綠地比率與躁鬱症發生率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綠地比率愈高,躁鬱症發生率愈低。
過去許多研究都指出綠地有益身心健康,但卻很少有研究團隊實際將綠地與健康效益的關係,以量化指標方式呈現。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研究團隊透過衛星影像技術、統計模型發現,綠地多的鄉鎮,躁鬱症發生率較低,也能帶來延長壽命與增加產值的效益,各鄉鎮綠地比率與躁鬱症發生率兩者呈現顯著負相關。這篇研究發表在《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
綠地比率愈高 正向效益愈多
根據WHO建議,住家周邊300米方圓內,至少要有大於0.5公頃綠地,換算起來相當每個行政區或鄉鎮,應有25.6%綠覆率,因此研究團隊以2013~2014年的衛星遙測資料,換算全台各鄉鎮市的綠地覆蓋率,並且考量影響心理健康的經濟因素共同計算。
「若將綠地效益提高,除了減少健康生活壽命損失,同時也能讓生活產值增加,」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指出,研究發現綠地讓人們比較不會得躁鬱症,平均整體可以多活6年左右,甚至能帶來超過6,700萬元的產值。
衛星遙測結果發現,台灣有50個鄉鎮市並未達到WHO建議的綠地覆蓋率25.6%,分布以台灣西南部為主;其中高雄最多,有16個鄉鎮綠地不足,台中有10個、台南則有9個。研究假設這50個鄉鎮增加綠地、達到標準,經計算可再增加10%健康效益,減少6.7年生命損失,產值上升超過7,500萬元。
吳治達表示,綠地可提供多元之正向效益。單以心理健康來說,綠色環境提供放鬆、恢復注意力及增加與人群互動機會等功能,不僅對躁鬱症有幫助,對於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的預防一樣有所助益。
不過參與研究的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也提醒,躁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包含遺傳或是環境因素,非單一因素造成,因此不能直接定論綠地太少就會造成躁鬱症。但研究結果可推論綠地與躁鬱症確實有關聯性,且歐美推行大自然處方籤已行之有年,因此建議未來可以將「多接觸綠地」作為預防或治療躁鬱症的方法「之一」。
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指出,綠地太少雖然不是造成躁鬱症的主要原因,但增加綠地或許可減少患躁鬱症風險及減低疾病嚴重性。
國外研究:每週親近大自然2小時以上 就能減壓
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Dr Michael Mosley)在他的Podcast《就一件事(Just One Thing)》中說,只要每週2小時接觸大自然、綠地,就能讓你的健康受益,甚至效果1個月後還能感覺到。
如今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都市中,這也更加凸顯了綠地空間對健康的重要性。已經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大自然和綠地對人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接近自然不但能減壓,還能提升免疫力。
由愛丁堡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聯手進行的一項試驗顯示,要想得到顯著的健康好處,每週接近大自然120分鐘是一個關鍵數字。研究發現,每週接觸大自然超過120分鐘,壓力知覺(perceived stress)水準至少下降30%,效果明顯,而少於120分鐘的人壓力值則沒有明顯減少;由此可知,每週需要2個小時以上親近大自然才會有明顯效果。
即使居住在水泥叢林裡,仍可以把握時間、機會到附近公園、郊山走走,若有更多時間休息或旅遊,則可有意識地盡可能多尋找綠地,到有大量植被的地方度假吧!
李曉昀建議,「雖然眼睛看也可以,但關鍵還是要走進綠地裡活動、身處在自然環境裡,享受鳥語花香需要打開五官的感受,綠地也已經是現在社交很重要的活動場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