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專欄】補得其所 補得其法 秋冬進補智慧攻略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發布於 2022年12月16日11:30

傳統上四時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踏入秋冬天氣開始清涼,陰寒偏盛,因此在中醫養生上有藏精納氣,保存氣血,勿使耗散過多的講究。而對本身出現虛損失調的人來說,秋冬也是補益的好時機。不過要補得其所、補得其法,就需要有點智慧和科學。(撰文:註冊中醫師邱宇鋒)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秋冬進補,對無進補實際需要的人,應果斷不補。補益不一定會帶來好處,有的人是可以「越補越差」的。

按醫理補益恢復平衡

中醫理論強調「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身體出現虛損,出現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失調,按醫理可以透過補益恢復平衡。但對於邪氣偏盛的「實證」患者而言,他們並不適合補益。例如邪熱偏盛者再用溫熱的補藥,便會熱上加熱;氣滯血瘀的患者誤用補法,如同在一條已經堵塞的水渠內再灌進東西,便會加重氣血阻滯不行的問題。如果造成身體失調的真正原因並非由於虛損,進補不但沒有改善作用,更有可能加劇失調。

但要判斷一個人的實際身體情況,中醫需要望、聞、問、切的手段。由於這些方面往往都是沒有客觀數據支持,因此相對上比較主觀。縱使中醫理論對診斷、辨證有一定的規範,但臨床操作上還是很依賴臨床醫師的學識、經驗、品德,對中醫理論的闡釋差異可以很大。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懷疑,建議應向專業、值得信任的中醫師請教。當知悉自己的身體情況,便可更有把握地採取相應的方法養生。

盲目進補風險高

其次,即使身體有虛損失調,也要依照具體的失調內容補之。在進補的時候還要考慮「病性」和「病位」,前者是關於虛損的性質,簡單來說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類。《黃帝內經》強調「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沒弄清楚氣血陰陽便盲目進補,風險很高。後者是關於虛損的地方在哪裡,五臟六腑、筋骨經絡的虛損有不同的針對用藥。在進補時如果病性、病位弄錯了,便會影響效果甚至出現副作用。

例如陰虛的人用了藥性溫熱的補陽藥物,助長了熱勢,令津液耗損更嚴重,容易出現喉嚨痛、失眠、煩躁等。氣虛、陽虛的人過量使用滋膩的補陰藥,便會妨礙消化,容易出現胃腸不適。本來是個肺陰不足的病人,卻用了像何首烏、枸杞子一類補肝腎陰的藥物,會影響補益的效果。補益肺陰應該使用沙參、麥冬、百合、白木耳、貝母等。

秋冬進補原則是「冬藏」

說到秋冬進補,其實最重要的內容並非是服食補藥或飲用有進補功效的湯水食療,秋冬最重要的進補原則是「冬藏」:因應冬季天氣轉冷、日照時間減少、新陳代謝減慢的特點,注意保存氣血津液,減少過度消耗體力和精神,以順應自然規律,「藏精納氣」就是冬天進補的實際意思。在養生方面建議在冬季應減少大量消耗體力或精神的活動,略為增加休息時間,維持做帶氧運動鍛鍊身體的習慣,要適量接觸陽光,避免情志過極。在飲食方面可以在冬天寒冷時酌量食用偏溫的食材,以暖身驅寒,同時戒食性質寒涼、生冷的食物。由於在冬天身體機能減慢,要注意勿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負擔而造成消化不良。

此外,在冬季由於身體機能會變慢,風、寒、濕等外邪容易趁機侵入而使人患病,常見如風寒感冒、寒濕痹證、寒濕泄瀉等,因此要注意保暖避寒,慎防外感。一些會威脅生命、病性屬於陰寒的疾病如陽虛以致心脈痹阻的「胸痹」(心肌梗塞),以及寒阻竅閉導致的「中風」(多屬缺血性腦梗死),也較易在冬天發病。如果經正式評估體質屬於陽虛寒多的高危人士,他們在冬季更要著重陽氣的保養,以減低風險。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Youtube 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