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兩面睇」這句老掉牙的說話一定聽過,藝術家野村一晟透過作品告訴大家文字亦如是。用獨特的筆劃風格組成文字,使它們可以在不同角度看出不一樣的意思。
這種文字的表現方式稱為「ambigram」,中文可譯作雙向圖。英語世界在70年代已有利用英文字創作的雙向圖,當時甚至向未有「ambigram」一詞定性創作。由於中文字的結構覆雜,在轉換方向後同時兼具意思難度大大提升。可見在創作時需要多番的嘗試,是投入大量心力才可完成的藝術。
▲由Scott Kim創作,把文字上下倒轉都可以看到Dance。
早在2018年頭野村利用「挑戰」、「勝利」與「最強」、「戰場」兩組文字,為日本賽艇比賽製作宣傳海報而在網絡一戰成名。當時這一股熱潮更蔓延到其他使用漢字的地方,對中文字產生了全新的看法。
其實野村與香港也有一點緣份,六月社會運動開初台灣設計師馬賽Kyo仿效野村的風格製作了「香港」、「加油」的文字。隨後本人希望事件早日解決,亦製作出「香港」、「和平」的文字組合。野村指「把社會問題與向世界發出的願望加入到ambigram是很好的藝術作,它可以告訴大家轉換角度去看待問題的重要性」。
▲把「香港」打橫可看到「加油」。
▲由野村親自創作的「香港」、「和平」文字。
而他的作品並不只有平面轉換角度,有一些甚至會用到鏡或陽光才能夠完成。例如把「繼承」打斜放在鏡面,可以看到「傳統」。把「陽」的字體模型放在地面,影子會映射出「陰」字。
▲「繼承」、「傳統」的日式漢字。
▲作品中亦有表達出有「陽」才有「陰」的意思。
▲野村的作品展覽玩味十足,參觀者可以動手轉動作品。
不同選字有著深層的意味,讓人反思不同事件的對立面,如「報道」、「真相」與「進步」、「衰退」。也有一些是與現實事件相關,令藝術不再離地,如「平成」、「令和」與「長野」、「復活」。作品數量眾多,不能一一列舉。但是利用中文字製作可以出一系列作品,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中文的魅力。
TEXT:OLIVER FONG
圖片:@IsseiNomura(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