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幽門螺旋桿菌易引發胃癌!腸胃科名醫:「洗手」後多做一件事,預防胃癌上身

良醫健康網

更新於 2017年07月17日10:49 • 發布於 2017年09月03日16:00 • 許秉毅, 許慧雅, 梁靜于 醫師

幽門螺旋桿菌目前被發現是引起大部分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胃淋巴癌、十二指腸潰瘍的元兇,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禍首。這隻可惡的細菌可以分泌各式各樣的毒素和酵素,來破壞人類胃黏膜的表皮細胞,並使胃酸分泌量增加,導致胃炎或潰瘍的產生。研究顯示,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100%會產生慢性胃炎,20%將來會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更可怕的是,約1%的受感染者還會產生胃癌或胃的淋巴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昭告世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一級致癌物,也就是確定的致癌因子。

現今,醫界已經了解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95%的十二指腸潰瘍與75%的胃潰瘍的萬惡禍首。就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而言,如果治療時只給病患潰瘍癒合劑,而未把細菌殲滅,那麼一年內潰瘍復發的機率高達90%;相反地,如果能在治療潰瘍時,同時徹底殲滅幽門螺旋桿菌,則一年內潰瘍的復發率可以降到10%。因此,具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都應該請醫生為其檢測是否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人體內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曾高達54%。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人終日「與蟲共舞」而渾然不知。雖然,近年來盛行率已有些下降,但受感染者還是相當多。部分慈悲為懷的學者認為沒有造成臨床疾病的幽門螺旋桿菌不必趕盡殺絕,但事實上,胃內若有幽門螺旋桿菌,應該殺無赦;因為只有「死的幽門螺旋桿菌」才是「好的幽門螺旋桿菌」,等到幽門螺旋桿菌產生胃癌才將之根除,實非明智之舉。此外,惟有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才不致將疾病傳染給下一代。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一級致癌因子。因此,一旦感染到這隻細菌,一定要把它殺掉,以絕後患。

如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在做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時,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除菌宜一次到位,應選擇具有95%以上除菌率的滅菌處方。目前國內醫師最常使用的除菌處方是所謂的「三合療法」,也就是使用一種質子幫浦抑制劑(如耐賜恩、洛酸克、泰克胃通、治潰樂、百抑潰),再加上兩種抗生素,比如安莫克西林(amoxicillin)和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治療7天。這樣的治療或許在20年前還可以達到90%以上的除菌率。但近10年來,因為細菌抗藥性的大幅增加,除菌率已下降至73%。也就是說,失敗率約1/4,治療品質不佳,實應摒棄不用。

許秉毅醫師(照片提供:商周出版)

目前,全球除菌率最高,而且是台灣健保可給付滅菌處方是「混合療法」。這個新的治療方式是由我與高醫吳登強及吳政毅教授、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大衛.葛蘭漢教授,共同在2010年所發明的,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如百抑潰、泰克胃通、耐賜恩、治潰樂等)與安莫克西林(amoxicillin)治療14天,同時在治療的前7天,或後7天,加上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及甲硝達唑(metronidazole)除菌,藉著三種抗生素間的互補作用,可以有效獵殺具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使除菌率達到97%。

一般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費用,約台幣1,200元。目前,國內健保局因財力有限,只有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以及胃淋巴瘤的病患,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時,才給付除菌。對於只有慢性胃炎或沒有症狀的帶原者,是不給付除菌費的。基於個人健康保健及預防疾病傳染給家人的考量,我建議受感染而健保不給付除菌費用的朋友應花點小錢,自費根除這個極其可惡的惡菌。因為我深深覺得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類健康的為害,就猶如烈日對皮膚的傷害一樣,深切而長久。護膚專家常說美白的第一步就是防曬,在此我要大聲疾呼,護胃的第一步就是獵殺幽門螺旋桿菌

(照片提供:商周出版)

我是怎麼吃到別人的大便的?

全球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感染有幽門螺旋桿菌,在臨床上,我經常幫患者開藥,根除此一細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常會問到:「我是怎麼感染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我總會告訴他們:「最有可能是不小心吃到別人的大便!」患者常大吃一驚,張大了嘴,皺著眉問道:「怎麼可能?我怎麼會吃到別人的大便?」

不過,事實上很可能的確是如此。其實不只是幽門螺旋桿菌,許多腸病毒、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和A型肝炎的感染,大都是經過糞便傳染。就幽門螺旋桿菌而言,它喜好胃裡的環境,在病患的胃裡,它可以悠遊自在、快樂的與你共處一輩子。但是,一旦離開胃部,進入腸道或排出人體外,大都只能存活數個小時。因此,當患者沒有腹瀉,排便正常時,糞便中不易出現活的幽門螺旋桿菌;但當患者發生腹瀉時,就很容易在他們的糞便中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

想想看,像麥當勞之類的大型速食店一天光顧的人數大概有數百人,這些人當中約有一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這些人中有一位當天剛好有腹瀉的情形,同時在用衛生紙擦屁股的時候,發生衛生紙破裂,糞便汙染到手的狀況。當患者如廁出來到洗手檯洗手的時候,極可能雙手會將糞便裡的細菌沾染在水龍頭上或門把上。如果你當日恰巧到該速食店用餐,在餐前洗手時,又恰巧使用到患者用過的洗手檯。當然,當你剛洗完手時,手部是乾淨的,可是當你去關水龍頭或打開廁所大門時,很不幸的,你的手可能就會汙染到別人的大便。如果而後又馬上拿起薯條或漢堡吃,你可能就會同時吃到別人的大便或大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了!

(照片提供:商周出版)

要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首先要了解如何正確的洗手。一般人在公共場所洗手後,常直接用手關水龍頭及轉門把。如此,常易使剛洗淨的手受到二次汙染。因此,我們在公共場所洗手之後,應先拿擦手紙擦擦手,而後將擦手紙包在水龍頭上,把水龍頭關起來,再以擦手紙轉開門把;在離開廁所之後,才把擦手紙丟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遭到水龍頭及門把上的細菌污染。

(照片提供:商周出版)

 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經口傳染。如果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恰巧也有胃食道逆流性疾病,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經由胃液的逆流來到口腔,而在口腔裡存活數個小時。當這時候發生接吻的情形時,愛侶之間便可能彼此傳染幽門螺旋桿菌。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在胃中只能存活短暫的時間,因此幽門螺旋桿菌帶原者如果沒有胃酸逆流的情形,經過口對口的方式將細菌傳染給他人的機會並不高,所以基本上還是可以與親密伴侶接吻,也可以與家人同桌共餐。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在接吻時,最好採用中式乾吻,避免法式熱吻。與家人共餐時採用公筷母匙,以避免唾液污染食物。當然,餵食嬰兒時,用自己口咬碎食物再行餵食的習慣,十分不衛生,一定要避免,以維護嬰兒的健康。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吃病 作者:許秉毅, 許慧雅, 梁靜于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2/16 許秉毅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至日本東京國立癌病中心進修,並於美國休士頓貝勒醫學中心擔任臨床研究員。現任高雄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為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監事、台灣消化醫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暨專科指導醫師。致力於胃腸醫學之研究及教學,迄今已於國內外知名醫學期刊發表兩百篇以上之學術論文,並曾在2008年為英文教科書《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撰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文。於2004 年,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頒贈二十一世紀學術類傑出學者殊榮 ; 並曾獲選進入馬奎氏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 於2008年,榮獲商業周刊網路票選為台灣「百大良醫」; 同時於2011年,於亞太消化醫學會中獲頒「浮現中之領導人獎(JGHF Emerging Lead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74

  • Yvonne
    謝謝~實用的報導!👍
    2017年09月04日13:09
  • 柔方
    中式乾吻戳到笑點😂
    2017年09月04日13:07
  • 瓜❄️
    現在麥當勞又不提供擦手紙←_←
    2017年09月04日13:11
  • 看來很難避免!重新教育吧!
    2017年09月04日13:22
  • Jackie_欣緯
    還好我洗手都有強迫症 這種感染狀況不會發生😂
    2017年09月04日13:3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