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你也在權威式教養下長大嗎?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14日09:23 • 發布於 05月03日05:05 • 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你也在權威式教養下長大嗎?
你也在權威式教養下長大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否常常不被允許向父母提出疑問或者持有反對意見,或是曾經被他們干涉自己的人生選擇、左右行為和思想?直到成年之後,你在父母身邊時,內心是否仍會感到緊張與不自在?你是不是也曾經渴望能夠暫時減少或是斷絕與父母的聯繫?

權威式管教,影響延續至成年

最近與朋友談心,她提到自己在年幼還有青少年時期,曾經在家庭遭遇言語以及肢體暴力,而原因也不是因為她做錯了什麼事,就只是因為她不願意順從長輩的一些命令。過去她總是不被允許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沒有做決定的權利,甚至曾經連飯量的多寡、穿什麼樣的鞋子,都必須被規定。

這導致她除了至今在面對家人時,情緒上仍會有些緊繃感外,朋友在職場與感情上也常會遇到情緒困擾。例如面對權威型的上司,她的心理總是覺得不自在,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共事。在一段感情之中,她則是戰戰兢兢,經常擔心伴侶會不會哪天也對她家暴。

其實朋友的案例並不少見,與其他朋友深度聊天時,也會發現很多人在成長時期都被以不同型式控制過,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我觀察到很多上一代的長輩都是在權威式教育中成長,等到自己成為父母後,尤其是父親,大多都與子女在情感上保持著一段距離,甚至有時候與子女的相處模式如同權威型的上司面對下屬一樣,是一種命令式的控制關係。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If You Had Controlling Parents: How to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and Take Your Place in the World)一書的作者丹・紐哈斯(Dan Neuharth)博士在書中寫道,在過度控制下長大的孩子,成年之後仍記得自己被不健康控制的經驗,並往往會誤以為那樣的教養方式是正常的。但其實在過度控制下成長的孩子,心理健康必須付上長期代價,例如感到憂鬱、焦慮、壓力、自我形象低落,或是有成癮、自我毀滅等行為,而最嚴重的就是不懂得愛自己。

如同前段提到朋友的親身案例,除了親子關係外,伴侶及職場關係也會深受其影響。例如我們可能會誤解使我們想起父母的人、對伴侶重演舊有的模式、無意地將孩子當成用來解決自己與父母之間問題的工具。如果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讓你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你可能會對於權力有著扭曲的觀點,例如認為自己的地位比他人低一等,或是反過來認為自己過於強大。

痛苦的療癒之路,將通往更健康的人生

若想要擺脫上述負面影響,丹・紐哈斯博士建議,面對與談論過去是療癒之路上重要的一個步驟。小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將一些話說出口,如今我們可以去創造一個可以不顧忌地談論過往的安全環境,讓真實的自己有個盡情抒發、被看見與聽見的機會,例如去找心理諮商師聊聊,就是很可貴的方法。又或者我們也可以找一個信任的朋友訴說自己的童年,告訴他們不需要為自己解決任何問題,而是請他們擔任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就好,說完之後就可以和朋友談論之所以會認為自己在不當控制家庭長大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療癒心靈創傷的原理與治療肢體的創傷類似,除了「清創」,還要避免讓傷口受到感染。當我們開始治療內心的傷口,把傷痛說出來的時候,也需要保護傷口不要繼續惡化,而保護心靈傷口的「繃帶」就是「情感上離家獨立」。

情感上的離家獨立有許多途徑以及不同的步調,以我個人的應對方式舉例,就是搬出去外面住。在情感上我對於與家中長輩的關係不抱持著任何改善的期望,雖然聽起來很被動,但近幾年認知到的一個事實──要經營良好的關係都是雙方面的努力與意願。若無法有良好的溝通,再美好的理想也都只能流於紙上談兵,與其如此,不如一切都順其自然,就如同書中作者說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沒有「必須」或「應該」怎麼樣。我認為只要不要交惡,保持友善的距離,盡量以平常心面對,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丹・紐哈斯博士寫道,一旦明白父母為什麼以及如何控制自己,我們就能解除他們的控制在過去與今日的影響力。只是要探究過往並不是一件舒服且容易的事情,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傷心與悲痛,但是到了最後卻有助於我們享有更健康的現在與未來,對自己的觀感也可以改變,我們可以不再瞻前顧後做自己。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有些人聽到這句話或許會覺得很不公平、人生很辛苦或是埋怨自己為什麼要出生在那樣的家庭。但是這句話其實也傳達了無限希望,因為透過「治癒」的過程,我們可以脫去過往經歷在我們人生銬上的枷鎖,一點一滴地掙脫,活得越來越自在。

【延伸閱讀】

●老師和家庭給我們的童年創傷──活下來的我,和我自殺的朋友
●面對情緒勒索,給親人的一封信:不要期待父母會改變,請多幫著自己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