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臺灣漢藥產業萎縮 漢藥行登記數不足4千家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5月03日12:48 • 發布於 05月03日05:30 • 吳湘屏 鍾雄秀 臺北.屏東

臺灣漢藥產業萎縮,近年來平均每年減少600多家漢藥行,到今年初,實際登記家數已不足4千家,由於漢醫產業缺乏專業漢藥證照國考,加上漢藥材價格大幅度上漲,使得傳統漢藥行經營日益艱難,漢藥界擔心,道地的臺灣漢醫文化面臨失傳危機。

劉增義已高壽90歲,包起漢藥材仍然熟練,劉家在屏東內埔街上,開業漢藥房已逾200年。

內埔鄉漢藥房經營者 劉增義:「時代的變化 一直沒落,沒什麼客人了 老客人都離開了,不像從前 50年前、40年前,那時候中醫藥很興盛,現在大家求方便,(覺得)要用煎的很麻煩,還有這個漢藥的價格(沒有)標準,一直漲 每個月都在漲價,使得年輕人不接受了這樣。」

劉老先生還記得,早年藥房請來坐堂醫生,漢醫師與藥房地位同樣受尊敬,依照中華民國中藥商全聯會統計,自從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以來,藥房家數平均每年減少600多家,到今年初,實際登記家數已不足4千家,

停一下,這間位於北市萬華的百年漢藥行,由年輕一代的章聖揚傳承,他還特地去念中國醫大中藥所,他擔憂道地的漢醫文化快要失傳了。

臺北市百年藥房接班人 章聖揚:「我覺得這個產業比較大的困難就是,專業的人員養成的不容易,第二個當然就是,現在水藥的那個單子就比較少了,大家都去中醫診所,那中醫診所它就有煮,抓藥的這個服務,當然就,進一步就會影響到我們漢藥房的生意。」

前屏東縣中藥商全聯會理事長 黃玉華:「(像這麼多藥材啊),(你們以前是如何認識的),是我一種一種去認識,因為就是說,還有 第一個要認識的就是四物,四物四神,再來是十全,開始這樣慢慢這樣來。」

黃玉華是從學徒開始做起,從業時,已是臺灣傳統漢藥發展走下坡時期,現在傳承給女兒黃愉文,黃玉華認為漢藥屬於溫和,從根本治療仍有優勢。

前屏東縣中藥商全聯會理事長 黃玉華:「那個漢藥是不可抹滅的產業,漢藥會消失的問題,我不覺得啦,一樣 還是一個傳統、一個傳統,我對漢藥很有信心。」

屏東長治漢藥房第二代 黃愉文:「中藥是必須存在的,那我其實也不會想要放棄這一塊,我覺得可以走烹飪,還有烹飪的食材,然後結合中藥,或者是美容的部分,然後再來是養生,我覺得這三個方向可以試看看的。」

黃家父女皆持有漢藥商執照,認為辨識藥材的技巧與漢藥文化,是漢藥產業的根本,眼看著漢藥房沒落,希望走出產業發展新路。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