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台灣鯖魚資源枯竭可歸咎於氣候暖化、潮水異常,但人禍也不容忽視,在越來越嚴峻的自然條件之下,改善人為因素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是少數可主動出擊與著力的部分。為什麼漁船要抓小小鯖?仔細剖析,會發現無論是業界的產銷自主約束,或政府的漁業政策管理,都沒有到位,亟須找出癥結對症下藥。
如何打破鯖鰺漁業長久積累的產業結構問題,改善品質、市場供需與產銷狀態,都不容易但也刻不容緩。政府的管理也有「漏網之魚」,納管範圍不夠全面,常有漁船不受管束而過度捕撈,規範的禁漁期也不夠精準,凸顯現有資源保護措施也需重新檢視調整。另外還有非法越界的外國漁船,捷足先登撈走鯖魚,也需海巡更積極護漁。
魚賤傷漁:困在投資成本、營運形態之間的惡性循環
捕撈鯖魚屬政府特許經營的漁業類別,目前依《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申請經營鯖鰺漁業許可的漁船共139艘,分成57組,超過半數設籍南方澳,由蘇澳區漁會管轄,其餘則分別設籍在基隆、貢寮與瑞芳等區漁會之下。
經營鯖鰺漁業的扒網船組,船隻噸數相對家計型漁業的漁船大上許多,幾乎都在50噸(CT4級)以上。組織一支全新的船隊(三艘船)最少就要投入九千萬至一億的造船成本,即使二手船組售價也十分高昂,最近一組出售的扒網船隊,以六千多萬成交。
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呂學榮指出,扒網船組的投資規模、成本支出,乃至船員數,皆非家計型漁業能比擬,雖然規模不及大型遠洋漁業公司,但船組由多人共同投資營運,船隻的漁獲能力攸關投資人的收益,受僱船長必須承擔來自投資船東的壓力,投資組合包含退休船長、冷凍廠、加工廠或各漁會成員等。
「過去資源夠的時候,當然可以支撐這種漁業」,呂學榮表示,隨著鯖魚資源減少,船隻出港越來越難捕到足夠多的漁獲,漁船為了平衡盈虧,捕撈對象開始擴及小小鯖等零歲以下幼魚。
但捕越多魚就真的能賺到越多錢嗎?船長阿銘指揮200公噸以上的大型三腳虎船隊討海已有數十年,他解釋,生產者在鯖魚價格上無從置喙,魚剛從船艙吊起,拍賣台上的承銷人就已經討論好當天的收購價。市場供需、魚的鮮度和品質雖然都會影響魚價,但現況就是承銷人長期將魚價維持在每公斤15至20元的低水位,無法與過去3、40元的盛況相比。
阿銘說明,當魚價長期偏低,漁船為了平抑成本、增加獲益,出港絕對是極盡所能地捕撈鯖魚,然而漁獲量增加,魚價又會更低,進入「抓越多賠越多」的惡性循環。此外,漁船每天都有固定開支,即使魚價低,仍不得不出港抓魚,但出港也有油錢、補給品的支出,又提高了「抓小魚」的頻率。
鮮度、大小、市場供需、消費者喜好,都會影響鯖魚價格
面對船長們對「承銷人操控魚價」的指控,在冷凍廠工作的淑梅私下喊冤,直指這些船長「話只說了一半」。她解釋,部分扒網漁船出港時,為了節省成本,不帶冰塊,鯖魚到港時鮮度早已不足,承銷人怎可能出高價購買。此外,在台灣人的餐盤內,挪威鯖魚出現的頻率遠勝於國產鯖魚,消費者的喜好,也左右著承銷人的購買決策。
淑梅指出,不論冷凍廠或加工廠,「我們都希望生意可以持續做下去」,自然不會樂見漁民抓小魚讓資源越來越少。而且鯖魚體長越短,用途越少,小魚收購價自然低。她強調,「魚的品質高,價格自然會上來」,抓小魚充數,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一再發生。
記者於7月間來到南方澳港邊觀察鯖魚公開拍賣的過程,體長在16公分左右的鯖魚,依不同鮮度、魚體狀況,拍賣價大約落在每公斤6到9元左右,但體長在24公分左右的鯖魚,拍賣價即來到每公斤16到17元,足以顯示體長、鮮度對鯖魚價格的影響巨大。
抓小鯖依然有利可圖,自主管理公約宛若「紙老虎」
隨著多數扒網漁船船長越來越有資源永續的概念,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的成員嘗試訂出包括「不抓尺寸過小的鯖魚」、「魚價過低便集體休漁」的同業公約規範,期望透過自主管理約束,讓資源能走向永續經營,亦能降低各船組拚命出港抓魚平抑成本的情況。
然而,協會訂出的公約始終沒有明確罰則,也無強制力。討海數十載的三腳虎船長阿坤無奈地表示,「這個組織好像是假的一樣,講話沒力量,漁民要彼此約束,也沒人要配合」。
過去公約曾訂出,魚價若低於每公斤15元時就集體休漁數日,以此抗議魚價過低。但在南方澳港邊的魚仔車司機德仔指出,漁民集體自主休漁的時候,還是有些船長會因為承銷人私下給出不錯的魚價而違規出港,自主休漁的行動常常就因此被瓦解。
「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正因小小鯖仍有一定銷路,才導致「殺雞取卵」的事情一再發生。在海鮮冷凍兼代工廠工作的岱彣指出,廠內收購的小小鯖,基本上出路只有二種,一是打成魚漿做養殖漁業飼料,二是磨成魚粉加在乾飼料,這兩者已不見魚形,鮮度要求比較不高,價格雖低但還是有廠商收購。對漁船而言,只要抓到數量夠多的小小鯖,也不無小補。
鯖鰺漁業管理存在兩種「漏網之魚」
鯖鰺漁業協會訂出自主管理公約,即便成效不彰,多少還是有同業約束的壓力,但對於協會之外的漁船則鞭長莫及。換言之,並非所有經《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發給經營許可執照的漁船都加入鯖鰺漁業協會,這些「漏網之魚」便成為管理的破口。
船長阿坤不滿地表示:「協會成員講好不抓小小鯖,但非會員完全不受約束,我們不抓,別人還是會去抓,搞得我們這些人跟『憨仔』一樣,有時候還會被船老闆認為是在偷懶不出港。」
還有另外一種漏網之魚,就是同樣利用趨光性捕魚的棒受網與其它燈火漁業,他們也可捕撈鯖魚,但不受《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管轄。
「我們三腳虎在禁漁期的時候,乖乖待在港內,但其它沒有『鯖鰺牌』的漁船,還是會到產卵區捕鯖魚啊」,阿坤直言,今年有好幾艘小卷船出海,主要漁獲不是小卷,反而是鯖魚,「這些船在我們禁漁期捕撈鯖魚完全不受規範,也沒有罰則,這樣我們遵守禁漁期有什麼意義?」
扒網船組過多,禁漁期未覆蓋產卵高峰期
2013年,農委會藉《鯖鰺漁業管理辦法》發放特定漁業經營許可證照的方式,將鯖魚捕撈量達全國96%─99%的扒網漁船全數納管,進行船組總量管制,但時移境遷,現在鯖魚資源日減,當初許可的船組數量很可能太多。
「目前的捕撈量確實已來到最高乘載量的邊緣」,呂學榮指出,扒網漁船的作業彈性、漁獲效率都相當高,但捕撈量也很大,所以必須受到嚴格管理。如果沒有這麼大的捕撈壓力,氣候變遷對鯖魚的影響可能不會這麼快顯現,目前只能先做好船隻總量管理,不新增船組,待日後自然淘汰。
除卻船組數量管制外,禁漁期時間也應進行調整。呂學榮解釋,農曆春節期間禁漁是為了避開鯖魚產卵期,6月禁漁則是要避開幼魚數量最多、成長速度最快的期間。但其實陽曆3月才是鯖魚的產卵高峰期,春節禁漁期應調整至此時,才能更有效地恢復鯖魚資源的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中國鐵殼船隊數量劇增 台灣面臨與他國競爭漁業資源
不論是氣候環境的變遷抑或鯖鰺漁業的管理不足,鯖魚作為一種洄游性魚類,台灣終究也需要面對與周邊國家競逐漁業資源的現實。
北緯27度是《臺日漁業協議》規範台灣漁船最北的作業邊界,但整個東海卻有近2/3都在此線以北,那裡是中、日兩國競爭漁業資源的戰場。基隆區漁會總幹事林文欽就直指,「北邊就先被人攔截抓走了」、「這幾年大陸漁船幾乎是倍數在成長」。曾有漁民反映,外海比夜市更熱鬧,滿滿都是中國船。
呂學榮解釋,中國在東海捕撈鯖魚的扒網漁船數量比台灣多很多,噸數都在3、400噸以上,比台灣的船大,捕撈量也更高。2021年,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水產研究・教育機構針對花腹鯖東海系群的資源評估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在東海的數百艘漁船已對漁業資源造成巨大影響;日本漁業經濟學會更明言,中國扒網漁船在日本周邊海域過漁和偷捕的現象十分嚴重。據海巡署資料顯示,中國籍漁船佔非法越界漁船取締數量的九成五以上,有立案的每年就有上千艘。
「中國漁船是鐵殼船,我們的船是玻璃纖維做的,要跟他們硬碰硬不可能,只能盡量不要跟他們在同一個魚區作業」。船長阿坤說,若到東北海域作業,十次有七次會遇到日本公務船巡邏,但兩、三年才會見到一次海巡署船隻在周邊護漁。
鯖魚資源逐漸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氣候變遷持續惡化的情形下,唯有誠實面對既有產業結構的積習沉痾、政府管理策略的缺漏,展開改革行動,鯖魚資源才有永續的可能。(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留言 103
藍兒淚
HOT
台灣各項生態保育 爛到不行
都是表面好看而已
2022年08月28日15:48
who
HOT
管好漁網網目大小,捉到大魚,總量雖少,但整體收益不變。這是漁業經濟的範疇,如果漁業界沒相關研究,何妨到商學院找合作,一起研究。
過漁問題,從遠洋漁業到沿岸漁業,已經吵了幾十年。前者設計國際間利益,管制過漁加減有成效。沿岸漁業是自家的事,政府的責任。貼補一些行政作業費給港檢單位,試試看吧。不要老是推給他國濫捕,人家又沒撈過界,自己沿岸竭澤而漁,是自己的錯。
2022年08月28日15:37
陳柏霖(乙瑞)
HOT
要是能像外國太小不抓放生,漁船3海哩不捕抓,釣客考證照,不用3年ㄧ定能加減回復海洋生態
2022年08月28日16:04
小張
自私私殺的結果⋯⋯魚全沒了滅種可能嗎!?
2022年08月28日15:28
李娜Shafina(Fina)
漁民短視最後就是漁場枯竭
2022年08月28日16:1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