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更多的教養自信,來陪伴孩子管控3C
我每次在講座現場聽到父母最煩惱的問題,往往都跟3C的使用有關,而親子發生衝突的年齡,已經下修到小學高年級。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在高中才提供個人手機。哥哥在小學時,也曾經跟我詢問過何時可以有個人手機?因為在小學時就有同學帶手機上學。
經過討論,我跟他說,高中可能在外地念書,到高中時再提供個人手機。後來他進入高中,我們就帶他去買手機。
現在很多國中,甚至國小的孩子,會跟父母吵著要個人手機,原因是同學都有。但為什麼同學有手機,孩子就必須有呢?這是需要親子一起思考與討論的事,而不是同學有,自己就一定要有吧?這樣同學有甚麼父母就必須提供甚麼給孩子嗎?
手機最大的功用是聯繫和上網。孩子在小學階段,大多由父母接送,實在沒有提供個人手機的必要。進入國中,即便有些孩子要補習,也真的不需要帶著手機上學。如果孩子在假日要跟同學外出,給孩子臨時用的手機。
我們家在孩子國中要外出時,會提供安裝預付卡的手機,讓孩子可以聯繫用,回到家孩子會還回來。
在高中前,能不提供就不要提供孩子個人手機,因為壞處比好處多。
很多孩子會反映,沒有自己的手機,無法加入班群,不知道班上聯繫的事,現在用平板電腦也可以加入孩子LINE的班群,或是用家長的手機加入,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會跟孩子說要注意環境和人事物,遇到可疑的人要保持警戒,甚至離開現場求援,但孩子在網路世界裡優游,父母往往放任不管,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愈早給孩子個人手機,愈容易毀了一個孩子和親子關係。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要展現教養的自信,才能讓孩子學著擁有自信和力量,可以參考這些:
1、明確的價值觀與規範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大人,家庭有良好的規範和穩定的作息,孩子才能有安全與安心的依附。
家庭規範,可以隨著孩子進入不同的成長階段而做調整,但不能讓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畢竟孩子還不是成熟的大人,家長要跟孩子遵守一樣的價值和規範。如父母說不可以打人,父母自己也不可以打孩子。
這種一致性,可以傳達出父母對自己做決策的信心與執行力。
2、溫和而堅定地遵守原則
當父母做出決定時,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輕易妥協或改變規則,例如不能心情好就隨便開放讓孩子做原本不行做的事,心情不好又不讓孩子做原本可以做的事,這樣用情緒管小孩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也不覺得守信重諾是必要的。
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或立即性的危險,彈性與變通是偶爾出現的狀況,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穩定性與權威感。
3、保持冷靜與穩定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或挑戰父母權威時,父母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被情緒左右,持續溫和而堅定地遵守原則。情緒穩定,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成熟與自信,並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4、培養親子之間的互信
藉由對話來了解孩子,透過傾聽孩子,孩子會有被父母重視的感覺。
父母也可以透過經驗分享,來讓孩子了解父母,陪著孩子從探討社會新聞和時事中,了解社會運作和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陪著孩子作選擇與承擔責任,讓他們建立對自己的自信。
願意鼓勵與信任孩子,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教養風格產生信心。
5、承認並接受自己的不足,懂得求援並保持學習與進步
我們都是成為父母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沒有完美的教養也沒有完美的親子,我們都在反思與學習中,保持進步和成長。
有自信的父母,會願意向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錯誤,願意學習與改進。
像這幾年,持續出現過度使用3C產品對孩子造成危害的新聞與研究,大家才正視到3C使用應有適當的規範,才能讓孩子享受使用3C帶來的育樂卻不致受到傷害。
6、愛與支持的雙向交流
父母愛與支持孩子,孩子也可以對父母展現愛與支持,讓家庭裡有溫暖與正向的愛在雙向交流。
父母多跟孩子做實體的互動與連結,孩子就不會因為缺乏歸屬感而在網路世界裡沉溺。
7、身教、言教、境教的潛移默化
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最初模仿的樣板,父母以身作則,表現出自信、積極和正直的行為,會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效仿。
父母提供的家庭環境和做人處事的態度,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浸潤,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選擇和行為。
8、以終為始,不被短期挫敗而擊倒
父母陪著孩子成長,是希望讓孩子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日後成為一個有能力回饋社會的好公民。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會歷經很多的挑戰與挫折,失敗和痛苦,有自信的父母,會陪著孩子歷經重重關卡與考驗,而不輕言放棄。
當父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上手,而是進入親子舒適區不久,又會出現不同的挑戰,因為孩子的成長一直在變化,讓我們保持學習與更新,帶著自信享受為人父母的每一天。
作者尚瑞君為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百大暢銷書作家。
尚瑞君新書:《陪孩子好好說話:讓愛無礙,養成良好的親子溝通》/臉書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