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倫.麥當諾;譯/鄭煥昇
音樂要怎麼聽才道德?
然而只要我們還困在市場資本主義裡,我們那些可爭論之問題的大部分潛在解決方案,就都會牽扯到你。但這是不應該的。你沒道理得背負起這樣的重擔,而你也多半沒有能力去創造出有感的差別,更別說作為單獨的個體,你也多半不會有足夠的資訊供你去操使你僅有的那一點點力量,進而產生深刻的效果。你應該如何去聽音樂的這個問題,常被便宜行事之人塑造成一個消費倫理的問題,然後再被簡化成一句話叫做「買黑膠不買串流」。這是一個很蠢的答案,為此我特許你挺起胸膛,充滿自信地去無視它,就像你也會自信滿滿地去鄙視以下這兩種說法──「自己的衣服自己做」,以及「你應該去買支只能打語音電話的傳統電話,而且這些電話還只限四個號碼,包括其中一支一定要是詢問電影場次的MovieFone專線」。你要是把做衣服當作一種個人的興趣,那就太完美了,完美到我無話可說。但大部分人不會這麼做,而你也不會閒到替別人做衣服,所以你這樣不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你只是在假裝自己不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這個社會的規則與問題都不適用於你。
你真想買黑膠,也儘管去。要是你直接向某藝人購入了四張單價三十美元的黑膠唱片,另外再花十美元的月費訂閱串流平台,那就已經相當於你正常每年花在音樂上的兩倍預算。那名藝人可能會很感謝你的支持。不過或許你這麼反而會助長一種荒謬的幻象:黑膠唱片又變回主流規格了,結果導致獨立藝人必須和愛黛兒去搶稀少的壓片廠檔期,但最終仍淪落至黑膠只是一種收藏品,大家真正聽歌時依舊是用串流。如果承蒙你光顧了四張黑膠的藝人走運,你家某個櫃子深處會成為他壓出來那一箱箱黑膠唱片最後的歸宿,而要是他更不幸,那一箱箱黑膠將成為滯銷的賠錢貨,他們只能自己吃不完兜著走。
無論如何,單純只使用串流也沒什麼不對。哪怕每個月只付十美元訂閱串流,你花的錢就已經超過大部分人以前花在錄製音樂上的預算了,而且這代表你也參與了由串流領軍的音樂產業復甦──雖還是現在進行式、未完善但前景看好。如果像我服務過的那類企業能構思出一項每月二十五美元的方案來提供比你現在所用方案更實惠的內容,那我大概也會鼓勵你去訂閱。但說實在的,當免費仔聽有廣告的串流音樂也沒什麼不對。用實際的收聽去強化音樂廣告業務,同樣有助於音樂產業的復甦。你可以把省下來的錢拿去聽演唱會或買樂團的T恤。
但你當然也可以把這個錢拿去買有機農產品,或拿去讓你家小朋友上鋼琴課,再不然你也可以用這預算搬去一處你可以走路上班的公寓。音樂產業的利潤高低不是你的責任,音樂產業跟經濟體其他區塊之間的博弈折衝更沒有你的事。
你真的需要負起責任的,是你自身怎麼聽音樂,這包括聽音樂的行為本身,還有你透過聽音樂所對他人做出的示範。聽的時候請你帶著原則,帶著一種情懷,一種「若你聆聽音樂的規則可以有朝一日成為普天下的定理,那他們就會立法通過一個你所渴望的音樂未來」的情懷。
話說那得是什麼樣的定理,什麼樣的原則呢?這你當然只能自己去想。但若你對音樂的未來的想像和我一樣,也希望音樂成為和平、永續、平權的人類文明的共同語言,那麼我相信我們各自的道德判斷應該會推導出相似的結論。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妨省下時間直接採納我這套簡明實用的原則:
(一)音樂優先
如果你得在音樂跟其他其他方式之間擇一來打發一段不短不長的時間,請盡量以音樂為首選。如果你現在可以選擇做一件可以邊聽音樂邊做的事情,或是做一件不能邊聽音樂邊做的事情,請你選擇前者。如果你得在鴉雀無聲與音樂悠揚之間二選一,請你選擇後者。
音樂不是生活的全部,這我承認。我不會要我的家人在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陪我聽我選的音樂。我會開聲音看電影。我偶爾會開聲音看足球。我睡覺時得安安靜靜。但以上這些是我最大的讓步。除此之外我會邊聽音樂邊跑步、邊走路、邊開車、邊搭車、邊購物、邊工作、邊寫作、邊閱讀、邊打掃、邊修剪樹籬笆、邊等待事情。我會邊聽音樂邊閱讀報紙、部落格、社群媒體,但podcast完全不是我的菜。我覺得有聲書很棒,就像我也覺得點字書與(我看不懂的)外語譯本很棒。我玩遊戲會把聲音關掉。我看TikTok會把聲音關掉,除非我看的是跟音樂有關的短影片。我每週的行程是圍繞著星期五的新曲發行日曆來建構。我每年的規劃則是圍繞著這一年中的音樂大小事來排定。
愛你所愛,但不見得只有音樂。但要注意哪些事情佔據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出於習慣而非喜愛。根據Spotify波士頓辦公室電梯裡那個完全不重要、但我每天上下樓都會看個四十秒的資訊快報螢幕所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花五小時看電視。如果這說的是你,那就代表你有一些時間可以重新分配了。想看《冰與火之歌》?邊聽音樂邊讀原著吧。電視實境秀?你可以戴上耳機去真正的現實中走走。我希望我們所有人所創造的、播放的、思考的、談論的那樣東西,可以是音樂。加入我的行列,我們一起來一個個說服更多人,成為這未來的一分子。
(二)活著的音樂人優先
過去是偉大音樂的寶庫。為了將脈絡賦予當下的音樂,我們完全有必要去學習認識過去的音樂。同時,湯姆.瓊斯(Tom Jones)既是一偉大的歌手,也是一本偉大的小說1,此外還有狄更斯、托爾金與艾倫.亞歷山大.米恩2、路易斯.卡洛爾3。藝術並不是晚近的發明。
但如果你想知道作為一個當代的聽眾,最理想的目標是什麼,我會說是去支持當代的藝術與現役的藝人。已經死掉的聽眾做不了這件事,還沒出生的聽眾有他們將來的歌曲要管。現在的這些歌曲只能由我們來顧。
我把這個目標看得很重,重到我視之為己任。每逢星期五,靠著產業級強度的Spotify內部版「新歌雷達」提供我三千首我可能會喜歡的新歌來挑(相對於常規版本只有三十首歌),我會列出了一至兩百首讓我最感興趣的當週新歌清單。週六早上我會去長跑,然後開始聽這張播放清單,接著用一整週的時間循環反覆地聽,一邊刪掉那些我聽不下去的,而留下的便是那些萬一出於某種原因這是世上會更新音樂的最後一週,而我也會樂於一播再播、百聽不厭的歌曲。到了一週的最後,我通常能把清單濃縮到一百首歌以下,至於聆聽的順序則會遵循某種我主觀的內在邏輯。
就我的情況來說,我還會用密碼般的編註,在每週的播放清單中加上註解,然後將之發布在furia.com/newparticles上。你不是非這麼做不可,但網路確實讓人得以把記憶外部化,而記憶一旦外部化,分享就變得可能。你同樣不是非得每週(或任何一週,或一輩子哪怕一回)去爬梳三千首新歌不可,除非那聽起來像是某種會讓你神魂顛倒、開心到忘記疲累的事情。但別忘了就在今天,全世界都有人在創作新的歌曲,而他們都盼著你能聽到自己的歌。給他們一個機會。
(三)不要鼓勵毫無理想性的做法
然而不論你給或不給新歌機會,聽音樂總歸出不了太大的差錯。畢竟你聽老音樂,就等於間接支持文化遺產與檔案管理員。聆聽還不是很多人知道的音樂,有助於音樂的民主化與權力分散,而聆聽紅髮艾德或泰勒絲等大咖,也可以讓音樂站穩文化中心的位置。
我相信音樂是人類最擅長的事情,但我們的另外一種特徵是願意為了一己之私而搞砸幾乎任何事情。有人可能覺得無條件基本收入可以降低人的這種動機,而我也希望我們能有機會去對此一探究竟,但如果無條件基本收入做不到這一點,我是不會特別驚訝,更何況人這種動物就是會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只因我們不完美,我們會見不得人好,我們會聰明錯地方。
所以我這唯一一條負向的規則就是盡量避免姑息、支持或放大這種人性。而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件事做起,那就是學著體認到自身的惰性,因為人往往都是在惰性發作的時候最難以抵禦有人對我們打著某種意義的幌子,對我們兜售不知所云的雜訊。在音樂的範疇裡,這種雜訊往往會化身為廉價而並無藝術成分可言的東西,被重新包裝成名義上可發揮某種功能的作品:由無名或子虛烏有的合奏所拼湊出來的晚餐爵士樂或讀書良伴音樂;粗製濫造,只是換個速度的運動用混音配樂,作者是一個叫「每分鐘一四八拍最大運動量」的DJ;趕在正版在串流平台上架前,急就章弄出來的山寨版新歌翻唱;或是手段下流的搜尋引擎優化之戰,爭的是對你稍微輸入錯熱門關鍵字時的結果控制權。
而這些算得上陳腔濫調的音樂詐騙,至少通常可以讓人一眼識破。
他們必須使勁混身解數來愚弄你,而這在本質上就會讓他們漏餡。如果一張專輯叫做晚餐爵士樂經典,作者是抒情爵士大師樂團,而專輯封面是一張俊男美女頂著完美的髮型、手拿白酒酒杯在那裡談笑風生,那看似是你今晚會想要擁有的生活,但那並不是張真正的專輯。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一張一九五六年,封面上有一幅簡陋的黑墨手繪圖上能看到幾隻手指在演奏小號的《快意即興》(Cook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專輯。這是一張貨真價實的專輯。你今晚就可將之放給你的朋友聽。(邁爾士戴維斯在一九九一年去世,所以這違反了我關於活著的藝人優先的第二條規則,但我討厭爵士樂又滴酒不沾,所以這派對我去了也不會覺得好玩。)
當然詐騙也會日新月異,畢竟社會上沒有人不會與時俱進。我咬著牙在期待著的是「人工智慧」音樂。不在乎音樂人的朋友們會試著製作能動態調整並產生音樂的電腦系統。如果這做得像一回事,弄出來的晚餐爵士樂會看起來天真無邪又討喜。音樂是一種人類創意的交流。人工智慧生成的音樂就像可以替你吃晚餐的機器人,都是哲學上一種有趣的刺激。但不要去獎勵這種行為。抵制那些想把你的孤獨感包裝後回售給你、讓你以自我為中心的科技。你要捫心自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堅持要如願以償。承認你不是每一次都知道自己要什麼,且要堅持讓有益於你探索的不確定感能像你暫時形成的信念一樣受到鄭重的對待。你要去要求演算法贏得你的信任,守住你的信任。尋找音樂的心態要像你在網路上尋找其他東西一樣專心致志,你要知道你沒辦法每一次都一舉中的,但只要你多滾幾輪滑鼠,得償所願應該有蠻高的機率。
(四)帶著尊重,歡迎陌生的旅伴
把全世界的音樂集合在一起所帶來最棒的禮物是你得以立刻直搗其他文化的核心。這並不是全然無害的事情。雖然個別聆聽的匿名本質可以在表面上做到不被閒雜人等私闖,但串流從來不是可以不掀起任何漣漪的東西。你已經聽下去的東西會改變你接下來播放的選擇,會改變播放的次數統計,會改變粉絲的組成模式,會改變聽眾的集體知識。所幸這大部分都屬於好的改變,都可以成為一股力量去連結文化跟模糊人與人之間的區隔。帶著好奇心去聆聽,那事情基本上都不會出大紕漏。你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怕,偶爾可以停下來問幾個問題。
(五)分享你的喜悅
而說實在的,我們可以把這種開放性拓展到萬事萬物,而無須止步於驚訝與補救。串流與你戴著的耳機會孕育出一種唯我論的幻象,而演算法的個人化又進一步深化了這種幻象,彷彿你的聆聽生活就是你的孤獨與無所不知的串流服務兩者之間的對話。想逃脫這兩種情緒的陷阱,就得將你的愛向外轉動,就得使用這份愛建立連結。
分享你的音樂。把朋友可能會喜歡的歌寄給他們。你可以對陌生人大放厥詞而且滔滔不絕,把你發現的事情發到網路上,套上你購買的樂團T恤,在你的音域裡找兩首歌,好讓自己不再視KTV為畏途。休個假去某個當地音樂合你口味的地方走走,吃吃看哪裡的食物。我們可以讓自己化身為和弦,但前提是我們得先願意開口讓歌聲被人聽見……
……還有聽見別人。分享是雙向的。分享有一半的喜悅來自於得到。想弄清你該把自己的哪些歌分享給哪些朋友,你必須在乎他們喜歡什麼,必須願意透過傾聽去發現他們喜歡的理由。明白你的愛有多少價值,就等同明白了愛。但這我們是做得到的。我們手握音樂。對於愛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都藏在某個地方──的某首歌裡。也許下一首歌,會是你最愛的新歌。
NOTE
- 《棄兒湯姆.瓊斯的生平》(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通稱《湯姆.瓊斯》,是英國劇作兼小說家亨利.費爾丁(Henry Fielding)的代表作,發表於一七四九年。
- A.A. Milne,《小熊維尼》的原作者。
- Lewis Carroll,《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
※ 本文摘自 《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原篇名為〈第24章 你的愛值幾個錢?:音樂要怎麼聽才道德?〉,立即前往試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