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流行的「必買單品」,你會跟風下單,還是堅持不被潮流牽著走?事實上,從眾與反從眾的選擇無時無刻不在塑造我們的文化世界。最近,科學家們用數學模型模擬了這種現象,試圖解釋文化趨勢如何形成,甚至為何會出現社會極化。這項研究顯示,我們的行為看似隨意,實則是文化進化的推手。
傳統理論認為,個體行為通常傾向於接近群體的「平均值」,例如大多數人會選擇中性色穿搭,因為它安全、不出錯。但新模型指出,現實中的文化趨勢往往不是圍繞「平均值」,而是呈現特徵「群聚」的模式。這就像流行音樂,總有人愛極端的重金屬或甜膩的流行情歌,而折中的風格卻少有人問津。這種「群聚效應」也發生在政治中——選民更傾向極左或極右,而中間立場的聲音越來越稀少,形成類似「U型分佈」的現象。同時,反從眾者的行為也加劇了這種極化。他們刻意遠離主流,並以「我偏不」的態度站到另一端,進一步放大了文化差異。
刻意遠離主流 放大文化差異
研究人員通過模擬發現,從眾行為雖然能讓某些群體達成一致,但也會維持文化多樣性;而反從眾則讓差異變得更加明顯。例如,當某個舞蹈挑戰在社交媒體上爆紅,從眾的人蜂擁模仿,反從眾的人則堅決不跳,甚至直接嘲諷熱潮。但有趣的是,這些反從眾行為並不削弱潮流,反而使其更具層次感。研究還指出,文化多樣性能夠通過個體的微小行為差異得以延續,而這種差異正是人類文化豐富性的關鍵。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文化趨勢並非單純的「跟風或反抗」,而是一場全體參與的動態實驗。下次當你猶豫是要跟潮流還是「特立獨行」時,不妨想一想,你的選擇其實也在參與塑造這個多樣化的世界。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Ingo Joseph from Pexels (CC BY 4.0)
參考論文:
Conformity to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ordered traitsPNA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