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當台灣員工還在加班,日本員工早已準時下班?

換日線

更新於 17分鐘前 • 發布於 06月26日09:45 •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當台灣員工還在加班,日本員工早已準時下班?
當台灣員工還在加班,日本員工早已準時下班?

大家好!我是在臺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今天受《換日線》之邀,在這裡跟大家談談日本的 Z 世代(主要是 20 多歲)和 Y 世代(主要是 30 到 40 歲)的年輕一代,如何在當今的日本社會中生存發展。他們與更年長、且掌握多數關鍵資源的 50 歲上下世代,展現出哪些截然不同的面貌?而日本政府近年陸續推出的相關政策,又是否能幫助到他們的需求?

先講個人觀察的結論:總體來說,我認為若以令和元年(2019 年)為分界,在當時未滿 30 歲、出生於日本泡破經濟後的年輕一代,和當時已經 45 歲以上、經歷過日本經濟黃金期與泡沫期的「資深世代」之間,存在著兩極化的巨大世界觀差異。

而正因為這兩代之間存在著相當巨大的鴻溝,加上即使同世代的人們,也會因為出身背景、所受教育和個人價值觀等因素,對未來有截然不同的想像,因此對日本政府來說,無論從「提升正規就業率」、「挽救生育率」或所謂的「地方創生」等,在與青年世代有關的政策推行上,都形成極為嚴峻的考驗。

因此,簡單來說,日本近年因為新世代紛紛進入社會,確實出現了不少改變──然而這些改變若要真正為日本社會創造更國際化、更有活力的新局面,恐怕還要經歷一段相當漫長的掙扎。

「家門不出」與「闖蕩世界」──平行宇宙背後的共通點

在討論「日本年輕世代」與相關政策之前,首先我們要先理解一個重要的前提:儘管日本經常被外界視為集體性很高的社會、大多數民眾的行為模式或主流選擇(至少在表面上)也是高度一致的。然而這個情況如今早已不存在──至少在年輕一輩之中,正出現越來越兩極的狀況。

舉例來說,前幾天我和一位正在臺灣知名大學就讀的 21 歲日本學生交談,她說現在光在她的學校裡,就有 100 多位來自日本的大學生。而她本人高中時期就選擇必須出國交換一年的高中就讀,並在紐西蘭留學一年後進入臺灣的大學,「我認為自己不能一直待在日本,要多看看外面世界的可能性、找不同的機會。」

像她這樣很早就具有國際經驗、不想遵循傳統道路的新世代,在日本其實正快速增加當中,並且與家中經濟條件未必有絕對的關係。

但另一方面,卻也確實有大量的日本年輕人,對現實中的「成家立業」消極以對,甚至對自身核心生活圈之外的世界絲毫不感興趣。最近我回到日本出差時,有位年約 30 的日本店員問我來自哪裡,當我回答「臺灣」時,她說自己從來沒有出過國。

事實上,日本全體公民的護照持有率近年僅有 17% 左右,相較於如臺灣的六成以上,即使考量到疫情影響(疫情前約 22% 左右),仍是十分低迷的數字。

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日本人,連即使偶一為之的出國旅行都不曾想過,甚至諸如日台媒體經常報導的所謂「繭居族」、「尼特族」、「新・三無世代」等,連主流的職涯路徑都放棄?

答案還是要回到經濟結構上的長期問題:日本自泡沫經濟後「失落的N年」以來,再也未見明顯的經濟成長動能,造成日圓國際購買力長期低落,與國內「非正規就業」人數不斷膨脹,和年齡層不斷往下的問題。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勞動力調查報告,2022 年日本的非正規就業人數(打工、派遣或約聘等)高達 2,101 萬人,較 2005 年前後增加了將近 500 萬,已經是正職就業者(3,597 萬)的將近六成;同時在這新增的 500 萬「非正規就業」者中,絕大多數均是年齡在 44 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

換言之,在這個年輕世代「出國闖蕩找出路」和「消極躺平吃家裡」,看似平行宇宙的兩極選擇(或不得已)之中,其實也反映出一個十分殘酷的共通現象:日本社會既有的資源,能夠分給年輕世代的已越來越少,再加上超高齡社會的負擔,讓當代的日本年輕人,早就面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當越來越多人認清「過去的路已經行不通」時,又怎麼能期待日本如今的年輕世代,還會乖乖順從 50 世代以上的「傳統美德」與價值習慣呢?

職場文化大翻轉:台灣員工比日本員工更勤勞?

儘管前面談得似乎有些悲觀,但年輕世代不再遵循既有價值、掙扎找出不同的路,還是有促進社會觀念與法規改革的正面案例。

舉例來說,大家對「在日本工作」有什麼印象?還是「需要長時間工作、加班表示敬業」、「與前輩的聚會、應酬不能推辭」等等嗎?其實,這些想法現在早已經過時了。

一個你可能會意外的數字是:日本人已經成為東亞各國中,平均工作時間最短的民族之一。

根據 OECD 的調查,2022 年日本工作者的年平均工時為 1,607 小時。這個數字不僅遠低於東北亞的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甚至還低於美國和 OECD 成員國的整體平均;僅略高於歐盟 27 國平均(臺灣的數字未列入本統計中,但根據勞動部於同時期統計的平均工時為 2,008 小時,排名約全球第六)。

當然,「平均工時」的縮減未必等於加班、過勞文化的減緩;也可能如前面所説,是由於非典型就業如時薪、約聘制的增加,導致工作時間與薪資待遇都一起減少了。不過就近年來筆者的觀察,日本尤其年輕一代,是確實早已越來越不「買單」傳統的加班文化。

最近還在日本的新聞中看到一個有趣的調查報導:日本記者深入 TSMC 熊本廠「臥底」觀察,發現自籌備期以來直到開廠營運數月,經常見到「臺灣員工還在加班,而日本員工工作沒完成也準時下班」的現象,引起了日本輿論的高度興趣與討論。

同時間,刻板印象中的「準強制性應酬和飲酒文化」也在逐年快速地減少當中。日本啤酒品牌在今年 2 月推出的「飲みに誘うのムズすぎ問題」廣告,就點出這個現象、並引起廣大的迴響──廣告中描繪了一位中年日本上司想請年輕屬下「下班後一起喝一杯」,卻一直擔心會被指責為職場騷擾,最後直到屬下主動邀約才終於成行。

這則短短的廣告,其實反映了兩個今天日本職場的真實樣貌:首先是由於自 2018 年前後,日本因出現多起與職場環境、勞工權益有關的爭議性社會事件(如知名商社員工因職場不當對待而輕生或過勞死等等),造成日本政府對產業界進行大規模勞檢,並陸續推出職場相關的法規改革;如果主管邀請下屬「下班後一起喝酒」,確實是有可能被認定為權力騷擾(パワハラ)的。

其次,是日本職場上世代之間觀念的差異。對於絕大多數年過 50 的日本上班族來說,從加班習慣、應酬文化,乃至對一家公司「從一而終」、絕不輕言離職或跳槽的主流觀念,與年輕一輩的工作者恰恰相反。

如今,「終身僱用」的文化也在日本快速消失中,除了產業變化加劇、還能夠開出「終身僱用」且條件優厚的日本企業早已不多之外,年輕一代自然也早就擺脫這個「傳統倫理」的枷鎖,越來越頻繁地透過跳槽、轉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

最近的新聞報導說,越來越多新世代工作者選擇在「入職第二天」或「黃金週後的 5 月」決定辭職,並且直接找上日本新興的產業──為離職員工代辦退職手續的服務公司。或許你會想「自己提離職不就好了,為什麼要給代辦手續費?」但對不少日本人來說,儘管「大膽」提了離職,確實還是有「避免當面離職造成雙方尷尬」的考量存在。

「地方創生」、「接軌國際」立意雖好,更需世代觀念轉變

無論透過「不參與」或「遁世」進行消極抵抗,或是藉由積極出走他方闖蕩,或在地方接軌國際,嘗試不同的新路,日本年輕一代確實透過各自的行動,展現出與前幾個世代大相徑庭的價值主張,也正一點一點地促成社會變貌。

前面提到,政府和企業因為壓力做出改變,讓日本勞動環境已愈趨接軌先進國家法規,就是一例。而也由於內(超高齡社會)、外(產業競爭力停滯)交逼下,日本政府在青年世代相關的政策上,也必須朝「更國際也更在地」的目標努力。

其中堪為代表、也最為外界熟知的一項,就是行之有年的「地方創生」政策。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均推出不同的補助或配套,鼓勵年輕一輩留在(或回到)故鄉發展新興產業,或協助日本在地產品行銷國際。政策推出至今,確實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也號召了許多熱血的年輕世代,找到不同於主流的、卻更能實現自我成就感的道路。

然而,若從整體產業面觀察,我認為目前日本從政府到企業界,仍然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才能真正做到協助年輕人「找路、鋪路」的目標。而當中最需要的,恐怕還是資深世代主事者的觀念,必須要與時俱進地改變才行。

舉例來說,最近我在台北舉辦了一個「德島展覽會」。這個展覽是由一位 29 歲、德島出身的年輕人發起,希望讓更多臺灣人認識德島,而我則負責協助實現。在籌備展覽時,主辦者聯絡了數十家德島企業,邀請他們在台北展示自己的產品,企業只需負擔樣品費和運費,實際上大約只需新台幣 1,000 至 2,000 元就能參加,其餘成本包括網路行銷等等,都由我們負擔。

熱血的主辦人心想,這樣近乎免費的條件就能讓產品在臺灣曝光、接觸海外市場,企業參與應該很踴躍吧,結果卻僅有大約 10 家左右的企業提供了樣品,甚至有企業高管質疑「這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做?」、「可疑」。最後這次活動的發起人忍不住感嘆,他在招募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我想,無論是熱血介紹故鄉的年輕人、或保守不願冒險(哪怕只有一點點成本)的企業經營者,並沒有對錯的問題。然而這個案例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日本企業許多資深世代主事者「一切依循往例就好、不必節外生枝」的心態。

而這樣的決策慣性,在日本政府的官僚體系中,當然也存在已久。我並不想特別批評日本、尤其努力想接軌國際市場的地方政府,但不得不說,就我實際接觸的許多案例中,卻常常因為主事者的心態,讓立意甚佳的政策淪為表面工夫。

例如,某些針對臺灣市場、官方補助或主持的商展,「目標」就僅是舉辦活動而已,而非檢驗活動的實際成效。承辦單位也只是一再重複每年的工作、委託同樣的公司,短暫提升知名度後結束。

日本政府確實在近年撥出大量預算、推出各種「支持」年輕人創業和地方振興的政策,但若只靠撒幣補助,卻沒有完整的配套,我認為仍然無法真正幫助年輕世代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現今掌握多數資源和權力的資深世代,必須認清「過去的成功模式,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的環境」,並用更加開放的態度,真正將決策權和資源賦予更熟悉目標市場的年輕一代負責。

當然,這件事情談何容易?畢竟對曾經走過輝煌的長輩們來說,按照既有的路「穩穩地走」,短期間內也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年輕一代面臨的困境──正如日本一些地方因為一直有國際觀光客造訪,因此儘管人數下滑或被競爭者超越,他們仍不認為有必要更積極對外宣傳一樣。

然而,再過 5 年,甚至 10 年、20 年呢?當「溫水煮青蛙」下日圓長期貶值,日本 GDP 則已被德國超越降至全球第四,再加上超高齡化種種問題加劇財政負擔、當如今掌握權力的資深世代邁入老年時,改變緩慢的日本社會,還能負擔他們的所有需求嗎?

社會的未來,終究掌握在有創意和執行力的年輕世代手上,而是否真正積極地協助新世代找路、開路,也決定了這個社會接下來的命運。希望這裡分享的日本經驗,能給台灣的決策者們一些啟示與參考。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 2024 夏季刊《新時代、新出路──各國青年的世代挑戰》,欲閱讀更多新世代的期許與挑戰,敬請支持紙本季刊。)

【延伸閱讀】

●為什麼追求穩定的日本年輕人,不再執著選擇大企業?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07

  • 艾文🐕‍🦺🛵🏕⛰家璽
    同為島國的人民 真的覺得國際觀的養成真的就是要出國 感受外國的文化素養跟人文風情
    06月27日00:22
  • EDGAR CHIEN
    確定!!? 騙人沒去過日本?!! 瞧瞧電車搭乘狀況就知道啦!
    06月27日00:33
  • Monica 莫尼
    根本亂寫?寫這篇文章的到底有沒有認真觀察🤣
    06月27日00:28
  • Andrew
    如果沒有效率,加班到12點都無用
    06月27日00:35
  • RZ
    日本比台湾还要晚下班好吗?
    06月27日00:2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