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高希均教授:推動進步觀念的初心|《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4年03月07日04:11 • 發布於 2024年03月07日16:00 • 高希均

※本文擷取自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五冊)》《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三個世界

我的一生分散在三個世界。童年在中日抗戰中的大陸,青少年在艱苦克難的台灣,成年在進步自由的美國。以讀書的年齡區分,前13年在大陸讀小學、初中;後10年(1949~1959)在台灣讀高中與大學;23歲後(1959~2000年代初)在美國中西部大學讀書、教學、著述,並赴各國實地研究考察。21世紀後又回到台灣(也常去大陸),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貫穿我一生的理念,是要盡一己心力,使我們國家不再貧窮、落後;使我們人民擁有一個進步的、文明的與和平的社會。

▲出國八年後,1967年高希均(左)首次返台,與雙親在南港眷村團聚。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初見進步

62年前的1959年9月,到達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眼前出現的是不到一萬名學生的校園,那是一個無法想像的優良讀書環境。那一幢又一幢的大樓, 包含圖書館、各系研究室、教室、室內游泳池、籃球場、室外網球場、體育場、學生活動中心,還有一排又一排的學生宿舍高樓,像是足球場那麼大的停車場。台灣的大學生那時要買一輛腳踏車都不容易,這裡20歲不到的年輕人居然開車來上課。住在一位慈祥熱心老太太的二層樓洋房中,所有那時在台灣嚮往的現代化設備─從電話、冰箱到電視,我都可以享用。女主人的豪宅替代了南港眷村,令人興奮得難以入眠。

人間真有這樣進步、自由與富裕的國家。

從那一刻起,更堅定了志向:美國能,大陸與台灣有一天也能。

無法忘懷當時看到的二個社會,以及進步與落後的懸殊,我更想要加快地學習與回報自己的家國。

畢業後在威斯康辛大學執教後的第5年(1969),我就不斷提倡,在當年嚴重的人才外流中,留學生應當要知識內流。自己開始利用暑假及休假的時間回到台灣。包括接受了李國鼎先生的邀請,擔任經濟顧問。

1977年的春天,終於抽出時間去台大授課。看到進步中的台灣,仍然出現了不少問題,正在思考要稍有系統地做些評述,很幸運地,就在那一時刻,認識了《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

我們談台灣、大陸、美國,一見如故。在他的鼓勵導引下,我就認真地整理了在腦中醞釀許久的相關題目,寫成了幾篇文章。《聯合報》刊出後,似乎頗有共鳴。在報紙三大張時代的《聯合報》,第二版能刊出7篇系列文章,那是不可想像的幸運。

在近半年的停留中,看到政府決策及民主運作的粗糙,偶有所感,還會寫下千餘字的短評。電話中詢問作錦兄,文章內容是否值得一讀?在沒有傳真及手機的年代,他立刻請人取走。常常次日見報,效率之高,難以置信。那時作錦兄也常向沈君山教授邀稿,但他太忙,產量不多。有次我們三人見面時,互相體諒的共識是:學經濟的講執行力,快;學科學的講周延性,慢;學新聞的則重速度, 不能等。

記得那年6月間,有一天《經濟日報》在第一版用了很大篇幅討論「高希均的觀念」,其中贊成與反對都有,使我受益不少。

8月底,回到威州的家,告訴內人這半年來回台的最大收穫,就是認識了一位充滿使命感的政府首長李國鼎先生,以及另一位充滿了創意的《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先生。

(三)

1980年7月,蘇俄在主辦奧運前,對美國學術界發出一些邀請信,我與十餘位美國教授應邀4月去莫斯科大學開會。張總編輯知道我有「鐵幕行」,便提議我多停留些時間,擔任「特派員」,寫一系列對蘇俄及東歐經濟的觀察,費用由報社負責。我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學校請了假,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參訪了莫斯科、列寧格勒、華沙、布達佩斯等主要城市。《聯合報》5月刊出了5篇蘇聯系列文章,6月刊出了3篇東歐文章,8月《聯合報》出版了這系列文章集結:《共產世界去來:蘇俄、波蘭、匈牙利紀行》。

回想起來,沒有張總編輯的持續約稿,以及利用機會給我磨練,我不可能在70年代後期抽時間寫這些中文文章,在美國執教當然仍有寫學術文章的壓力。

助理幫我粗算過,從1975~2015年,40年間,我在《聯合報》共發表了三百篇左右,《經濟日報》160餘篇,真不敢相信有這麼多。沒有這個經驗,就不可能認識一些新聞界的友人,更不會想到有一天要辦雜誌及出版社。

本書的構思

近年我曾以《開放台灣》(2015)及《文明台灣》(2019)為書名,敘述對台灣的建言。這次取名《進步台灣》,是充滿了回歸「初心」的激動。

60年前出國讀書,最大的動力是我所看到的中國太窮困,我所生活的台灣太落後;因此「進步」(progress)是內心最嚮往的指南針。

一個單純的想法是:只要個人能進步,社會就能進步。

另一種現實的觀察是:只有社會進步,個人才容易進步。

當時去美國讀書時的顯學就是「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它是討論在追求進步過程中,個人與社會所應做的各種努力,以提升所得及財富:包括個人的、群體的、制度的、政策的……。

現在我的答案是:唯有提倡進步的觀念,才能有進步的政策,產生進步的社會。那麼,誰來提倡進步的觀念?其中的一個想法是要求自己:這就是讀書人的責任。

因此這本《進步台灣》的書,涵蓋5大部分:從80年代起創辦雜誌和出版社的回顧;自己在《天下》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1981~1986);《遠見》雜誌發表過的文章(1986~1989);評述11位在80年代及其後對台灣社會進步有貢獻的人士:最後則是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幾篇文章。期盼從2021年的現在,回歸初心,持續推動進步的觀念。

謹以本書獻給《遠見》35年來的讀者與工作同仁,同時獻給當年共同創辦的王力行女士與張作錦先生。

2021年9月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