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孩子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社群媒體彷彿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這些看似無害的按讚、分享、留言,卻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至今再達歷史新高。根據美國Common Sense Media的調查,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超過兩小時在社群媒體上;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幾乎所有(97%)的青少年都至少使用一個社群平台,其中近一半(45%)幾乎隨時在線上。
數位時代的疫情:孤獨與焦慮
隨著科技進步,社群媒體無疑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社交舞台。然而,一股隱藏的風暴、潛藏的危機,正在此醞釀。
美國首席醫官Vivek Murthy曾於<社群媒體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報告中提出警告:人腦在10至19歲之間會經歷一段敏感期,對於自我概念和身分認同至關重要,是人格發展的關鍵。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將干擾大腦的正常發育,影響青少年的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網路霸凌、虛假資訊的影響,進而削弱自我價值和心理健康,導致孤獨感、焦慮和憂鬱等嚴重問題。
青少年心靈潛藏的操縱者
滑動螢幕,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讓孩子得以與朋友聯繫、分享生活。這扇窗戶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暗潮洶湧。社群媒體上,人們往往只展現生活最美好的一面,精緻的照片、精心設計的文字,無不營造出一種完美無瑕的假象。青少年長時間浸淫於這樣的環境中,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這種不切實際的比較,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和匱乏感。
社群內容的快速迭代和對即時滿足的追逐,加劇了青少年的脆弱,在希望能獲得社群認可的壓力下,內心容易產生裂痕。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38%的青少年對於社群中五花八門的大量訊息感到不知所措,29%對於貼文的點讚數和留言評論感到壓力。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Wendy Suzuki博士也大聲疾呼,「當孩子們開始擁有智慧型手機,並每天查看社群媒體超過7小時,他們的焦慮和抑鬱就會上升,對年輕女孩的影響尤其深刻。」
成癮的陷阱:無止盡的滑動
社群媒體的設計巧妙地抓住了心理狀態,讓人們不斷地想要刷新頁面,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消息。但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導致大腦獎勵系統的改變,使青少年逐漸產生成癮性,不僅會侵蝕學習和社交的時間,還會紊亂他們的睡眠品質,影響身心健康。
網路霸凌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網路社群的匿名特性使得人們容易肆無忌憚地說出傷人的話。青少年可能因為外貌、成績、興趣等原因成為霸凌的對象,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嚴重傷害。近年皮尤研究中心調查,在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裡,至少有46%經歷過一種形式的網路霸凌。
熱門社群平台的監管對策與漏洞
Youtube
無遠弗屆的影音平台,從學習新知到尋求娛樂,早已深植於青少年的生活中。它積極宣傳對未成年用戶的保護措施,不遺餘力地過濾有害內容,並提倡媒體識讀。然而,有害內容仍如幽靈般潛藏在海量影片中,需要父母或監護人的關心和管控。
TikTok
以短影音聞名,其中「家庭安全配對」功能,讓家長能綁定與孩子的帳號,以把關使用時間、限制不當內容、管理他們的私訊,以及限制18歲以下用戶,每天限時60分鐘。儘管做出這些努力,仍不能完全解決沉迷問題,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58%的青少年每天花1.5小時使用TikTok,犧牲了其他能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
以照片、影音為主的平台。新推出的「家長指南」協助父母提升監督的資源和技巧,還有「每日提醒功能」、「隱藏敏感照片」、過濾冒犯性字眼等設定。即便如此,平台上充斥著經過精心修飾的影像,容易讓青少年過度關注他人眼光,造成價值觀偏差,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
Snapchat
以「閱後即焚」聞名,主打24小時內的即時互動。其中「家庭中心功能」讓父母能在不查看內容的情況下,管理與孩子互動的對象。不過Snapchat鼓勵用戶透過持續活躍來獲取積分,驅使青少年頻繁使用,容易上癮,也易引發孩子的衝動行為。
從校園到國家
全球學校逐漸重視「數位公民素養」,透過系統性學習,教導青少年網路隱私保護、數位足跡、假消息辨識及健康人際關係。例如,美國學區推動「無螢幕教室」;澳洲The King's School與機構合作,提供家長指引;日內瓦國際學校將數位公民素養融入課程。
為更積極保護青少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措施。法國立法規定「15歲以下需經父母同意」才能使用社群媒體,並要求平台建立驗證機制。澳洲則更進一步,通過《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將社群媒體使用比照菸酒管制,直接禁止16歲以下用戶使用,並強制平台採取「合理措施」阻止未成年用戶,違者將處以重罰。
此舉強硬的法律手段,不僅挑戰平台業者、加重其責任,更將影響日後各國青少年的保護策略。
圖:PhotoAC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