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慈大「原住民編織藝術」期末考 驗收手上功夫

TCnews 慈善新聞網

發布於 01月02日02:06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選修課程「原住民編織藝術」期末考,無需背誦艱深理論,也沒有上台報告或紙本考試,驗收的是學生操作手工織布機的真功夫!以菱形紋為主的夾織,搭配不同的色線,邊緣再加上三角、鋸齒、直紋、方格等,圖紋千變萬化,配色鮮明吸睛,不但是原住民手工藝作品的亮點,更是決定學生的期末考成績高低。

即使面對從未接觸過手工織布機的大學生,「原住民編織藝術」授課老師藍月美仍是信心滿滿,先從最簡單的平織下手,再釐清編織步驟的順序和脈絡,進而就能掌握機台,挑戰高難度的夾織,並依照自己喜好,變化出獨一無二的圖案設計。就算中途出包也沒關係,只需返回原先動作,重新再來一次即可。

一邊操作梭子,一邊來回碰撞,大部分學生都說,剛開始接觸覺得好困難,不斷NG重來,還好老師很有耐性教導。沒想到,持續重複又不間斷的編織動作,竟然能讓大學生放下手機,專注在一針一線裡,直說「織布不無聊,反而很療癒!」

因為,比起外面機器大量製造、一模一樣的複製品,學生花費時間、精力的純手工夾織,不但多了溫度、手感,還有設計巧思,非常契合客製化的VIP尊榮感,「尤其,這可是外面買不到的,也更有成就感!」授課老師藍月美坦言,當年自費學編織,光一種花樣就要花費3,000元,還不含車資和餐費,所費不貲。現在學生透過選修課程,就能學會平織和夾織,等於現賺6,000元,還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樣,發揮空間極大。

「好不容易才搶到這門課!」公共衛生學系一年級學生李珊珊表示,「原住民編織藝術」選修課僅限收30人,開放選課當天,幾乎是瞬間秒殺,還好自己每小時滑一次手機,才搶到加退選名額。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四年級學生楊瑤表示,身為阿美族原住民,曾看過外婆織布,自己卻從未接觸過,更難擁有織布機台,所以,搶在畢業前夕選修這門課,讓自己更瞭解原住民文化。

67歲的授課老師藍月美(太魯閣族原住民)表示,以往部落強調「男獵女織」,也就是男生打獵、女生織布。特別的是,織布技藝的好壞,更決定女子的部落地位和名望高低。然而,現在早已不同於往昔,無需性別限制,也沒有教學門檻,無論男女或年紀,只要肯接觸、肯學習就行。期待把純手工的編織技術傳承下去,讓原住民文化不會中斷和失傳。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翰霖表示,只要來花東觀光旅遊,總免不了買些有原民風的手提包、手機袋或靠枕,然而,導入原民美學概念的手工藝品,背後其實擁有更深層的文化底蘊。所以,從2012年起開設「原住民編織藝術」課程,始終位列熱門通識選修課程排行榜前三名,再依上、下學期開放給大學部和五專部學生選修,讓學生都有機會嘗試動手做,更看到原住民文化傳統編織和現代創新藝術的融合。

撰文、攝影/葉秀品、牛淑萍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