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那些追求「中國夢」的台灣青年們,現在怎麼了?

換日線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06月18日05:58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那些追求「中國夢」的台灣青年們,現在怎麼了?
那些追求「中國夢」的台灣青年們,現在怎麼了?

猶記得 6 年多前的 2018 年 2 月 28 日,北京政府推出了俗稱「惠台 31 項措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鎖定廣大的台灣青年族群(以下簡稱「台青」)到中國求學、就業和創業。並在兩岸媒體的廣泛報導之下,引發了許多正反面議論。

同時間,有鑒於當時自 2000 年初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龐大的人口市場,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繁華景象,確實有不少台灣青年人才決心到中國闖一闖──當中許多人倒未必是真的認同對岸的政治體制或對台措施,而是單純求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和舞台而已。

然而,隨著近年中國總體經濟指數發展不如預期,全國青年失業率在疫情後更一度突破 20%,當年「備受統戰單位呵護」的台青,在中國大陸追求職涯發展也難免遇到瓶頸。再加上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等國際局勢變化,和台灣主流輿論風向的轉變⋯⋯種種狀況也讓當年曾經與對岸高聲唱和「中國夢」的許多意見領袖或媒體,似乎逐漸地消聲匿跡。不禁好奇,那些在近 10 年間到對岸追求「中國夢」的台灣青年們,現在怎麼了?

筆者本人曾在「惠台政策」推出之前,就已留學中國「五道口男子技術學校」攻讀博士,並和陸續至當地發展的台青們一直保持著聯繫,因此以下將以個人所知所見和普遍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發生中的情況,供讀者們參考。

在此必須先強調,每個人的發展必然有所差異,以下所述狀況不見得適用「每一個人」、但往往會是「多數人」遇到的情況;同時京津冀的台青、長三角的台青、珠三角或其他地區的台青,其主流的發展路徑和所面臨的瓶頸也不盡相同。

以下文章將以「在北京的台青」為切入點,探討「在學台青」、「就業台青」及「創業台青」等三大群體,在中國大陸發展的現況,及普遍遇到的問題。最後也分享一下「被統戰標籤化」的台青們,如何戴著鋼盔繼續往前衝。(加入台商或外商,因而外派北京或「大中華區」等案例,因可流動性較高,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北京在學台青:畢業後 3 年內遇到職涯門檻

在北京各高校(大學)念書的台青有多少?依據北京市台聯所的統計顯示,近年來平均每年仍有約 1,500 位來自台灣的學生,在北京各大專院校念書。當中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學校最多,上述三個高校每學年平均有100 位台青錄取大學(本科)及 100 位台青錄取研究生(碩博)。同時他們的畢業率也十分高:大學本科畢業率高達 90%,研究生畢業率約在 60%左右。

然而,倘若畢業後沒有再繼續於學術界深造,台青們普遍 3 年後就會離開北京,回到台灣或尋求歐美、東南亞等市場追求職涯發展機會。「楚才晉用」或「人才外流」,可以形容在學台青與北京高校的關係,因北京地區高校鮮有替港澳台外學生辦理工作媒合的橋樑。

筆者以過來人的經驗看,在學台青追求職涯發展的難題有四:首先,對北京或中國大陸整體發展處悲觀預期,並不清楚自己往後安身立命的方向為何;再者,如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例如法學院畢業後如願考上中國大陸律師資格,卻很容易因缺乏同為台籍的「領路人」進行經驗傳承,導致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後心灰意冷;其三,所學與實際產經趨勢的落差,如在學期間無法就讀相關科系、缺乏實習機會,因此在中國現在少數還能付出台青期望薪資的主流金融、經管、資工等領域的激烈競爭中煞羽而歸;最後,在學台青一路從本科念到碩博士,即便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後經歷,因缺乏學術人脈仍就難以跨越高校工作,最後只能到有「台師特別招募條款」的福建、廣西等省分跨入高教工作,簽約時間一到還是會變成流浪教師。

在京奮鬥工作的台青:同儕競爭壓力極其巨大

選擇在北京工作的台青,有部分進入中國大型國營企業或私人民營企業工作,但在多數擁有台灣同職級薪資 2-3 倍薪資(近年已逐漸下滑)的光鮮表象背後,他們普遍遇到的發展困境先撇去文化適應等難題不談,多為「升不上去」,「看不到發展路徑」與「台灣身份」不好使用了。

首先,現在大型國營企業的職缺,連「本地學霸」、「海歸菁英」等族群都已搶破頭,粥多僧少的狀況下,競爭的慘烈可見一班。

其次,許多沒待過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可能不知道,自北京當局對台灣實施「三中一青」的統戰政策以來,在當地工作的台青們就經常淪為中資企業的「重要吉祥物」──由於北京當局的統戰單位時常邀約這些「台青吉祥物」作為招募或宣傳工具;作為交換,錄取港澳台外等且配合宣傳的當地中小企業,也往往較容易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或補貼。

因此,非但不少台青入職後才發現,除了出席各式宣傳外,自己在工作上似乎一直無法獲得重用;一旦政策風向轉變、「吉祥物」的功能不再,在公司的處境更是堪慮。同時,台青們在國營企業、大型中資民間企業的發展,一旦遇到到關鍵崗位晉升時,通常也會遇到「天花板效應」而升不上去。

當然也有些「例外」:如筆者有一位台大土木系學弟,畢業後報考北京清華大學交通管理碩士專業,因在碩士班期間擔任過港澳台辦公室台生組的副組長,在清華老師推薦及通過政治審查(俗稱「政審」)後,順利錄取深圳市政府某部門擔任顧問,過著類似高級公務人員的生活。筆者某次赴深圳拜訪這位台大—清華的學弟,他表示工作已能上手且頗受上級領導的重視。

即便如此,他也表示近年經常會在內心問自己:深圳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嗎?我在這個崗位待久了、需要在深圳買房嗎?有了這個特殊的工作經歷,回到台灣還能被市場接受嗎?⋯⋯總之,隨著兩岸對峙情勢不斷加深,他表示自己的人生,正進入到一種「進退維谷的狀態」。

在京創業或合資的台青:當心被收編或「台灣人騙台灣人」

選擇在北京創業的台青,主要是基於個人有強項的技術專長、小規模資產,或已經在台有過創業經驗,希望挑戰「更廣大的市場」。要不就是在前總理李克強主政時,感受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奔騰年代,再加上涉台單位的牽線,隱約感覺到有政府部門的引導較易成功,因而選擇「落腳皇城下」。

然而事實上,在京創業的多數台青,卻往往因事業經營規模太小,經常遇到以下難點:首先,不知道當地市場實務操作規則;再者,遇到經營難題後陷入「老台商騙新台商」的陷阱,更不知各式台商協會經常出現的「論資排輩」文化困境;第三,在京創業台青其實不太知悉,能尋求涉台單位協助經營上面臨的問題──但這也是兩面刃,當與涉台單位打交道後,可能也有需多額外的「義務」需要負擔,因而陷入兩難困境。

更不用提,當年被稱為「東方矽谷」的北京中關村,如今景況早已大不如前。

筆者於 2016 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班,同屆亦有一位年逾 40、主打翻譯軟體的「青創公司老闆」,考入清華計算機學院。為同時穩固學業及事業,他打算將公司拆解成台北(總部)、廈門(研發)、北京(市場),並向清華校內廣招人手,同時獲得 400 萬人民幣的募資,再加上當地新聞報導,頓時成為「台青創業風雲人物」,我們當時也號稱他是全北京最有錢的「台生」。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如此經營 6 年後,由於公司服務品質無法滿足當地客戶的尋求、資金斷炊,不但原先的公司呈現倒閉狀態,最後甚至遭到清華大學退學。如今曾經風光一時的他,據稱淪落到北京豐台區當「台流」,寄生在當地尋找下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標籤化的效應:兩頭不到岸,只能繼續「戴著鋼盔往前衝」

其實不少台青來過中國大陸求學、就業或創業,但如同前述,大部分都在發展了 2 到 3 年後,因職場天花板效應,或當地房價、就醫、子女教育等問題,最終在疫情時默默遷回台灣發展。疫情加上封城本身當然也是許多台灣青年選擇回台的一大因素,但未必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也正如文章一開始所言,上述的狀況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同樣有不少台青「站隊成功」,其中不乏至今仍積極參與統戰活動、活躍於商場或登上兩岸媒體報導的成功案例。

然而,隨著兩岸局勢日趨緊張,他們的成功背後,也讓許多其他赴中發展的台灣青年們有日漸被「標籤化」的傾向,或經常需要面對「兩面不討好」的困境。例如北京涉台單位會要求這些台灣青年「輸誠」(如演藝圈的知名案例太多,就不在此贅述),台灣這邊的網路輿論,則經常會批評他們「投共」或「舔共」等。

當然,也有一些台青乾脆「撩落去」、戴著鋼盔往其他城市衝,尋求作為中國「一城市一台青」統戰策略下,自願擔任「五四青年獎」、「四川省模範勞工」等統戰樣版宣傳以換取一些實際好處。

2024 年,給赴陸發展青年的衷心建議

最後,每個人對自己職涯和生涯的規劃與抉擇都不同,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即可。筆者在此只是盡可能呈現多數台青在北京和中國發展遇到的真實問題,無意去論斷誰對誰錯、或道德綁架任何人的決定──有人或許是真的基於對北京政權的認同而移居、有人則是因為家庭關係或身份認同的緣故而「回歸」,但也有更多人的原始初衷,或許不過就是想在中國大陸尋求更多機會、進而安身立命而已。

然而也因時局不同,如果你此刻仍考慮到中國大陸發展,筆者在和這些赴陸台青的長期互動中整理出以下建議,部分觀點雖可能「忠言逆耳」,但確實有分享給《換日線》讀者的必要:

  • 技能比學歷更重要:台生透過港澳台外入學考試進入當地名校的邊際效益正在遞減,讓在陸台青可以考慮利用在學時間或先行研讀考取當地職業證書,增加職場上的競爭力──靠專業吃飯是不變的立足點,特別是考取含金量高的職照。
  • 要走「政治樣板」路線的,可考慮加入所謂「八大民主黨派」,透過八大民主黨派參政活動參與當地公共事務,並與中央與地方的台辦建立良好互動關係,也可適度的平衡「台青被統戰單位寵壞」的當地媒體印象。
  • 若是選擇在中國創業,與對岸中央政府必須要有暢通的溝通管道,不能再只能找當地台商協會來「仲介」,否則必然會失焦。
  • 無論是就職或創業,設法讓台灣大企業集團成為你在當地發展的助力(加入台企爭取外派當地、尋求台資企業注資或與之策略性結盟開拓市場等),也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延伸閱讀】

●直闖底部──台灣人在北京的「低端」生活與工作
●「買辦」失效、「急統」無理,習近平要如何「對付」台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713

  • Jason Wang
    簡單說的話 你要是沒能力,留台灣去大陸,結果都一樣被淘汰,再然後回台唉說被大陸坑了! 你要是有能力,在台灣在大陸,你都是賺飽飽的!
    06月18日10:46
  • 帥媽🌱伴讀&托育👸Rani梵恩🐣
    自身實力不足 抗不住壓力 被環境刷下來 很正常 想要高成就 就要高覺悟 難不成 留在台灣 就不會有這問題?
    06月18日10:22
  • 李蜜蜂
    已經給你偷跑了 如果還跑輸人 那只能怪自己 就算沒去中國去別的地方或是在台灣都一樣
    06月18日08:17
  • isBruce🦁🇫🇷
    所以追求美國夢/日本夢/澳洲夢/歐洲夢,就會比較好嗎? 還是就不需要討論,因為跟執政黨的路線沒有關聯,可以不用討論!!
    06月18日10:30
  • 王光傑
    疫情發生後,ㄧ堆在中國發財的台灣人回台,並將賺到的大額資金投入台灣的房地產及股市,除了可以讓台灣房地產飆漲,讓更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及進一步賺錢外,更可以在台灣享受財富自由的美好生活。 這樣算不算中國夢的ㄧ部分?如果算,要算是夢想實現?還是夢想破滅?是到中國好的例子?還是不好?
    06月18日08: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