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翻轉的趨勢下,不少臺灣教育學者集思廣益,並且以滾動式調整的方式提出了 108 課綱,盼能在仍盛行的「文憑主義」之下,幫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志向,往升學路上可以走得更加順遂、踏實。
不過,就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甫推出新課綱後,「素養補習班」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無怪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葉高華副教授曾說:「如果今天要靠跳火圈來上大學,中產階級的小孩想必也會變得很會跳火圈。」
對於付出 120% 心力的課綱委員、執行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不忍苛責,畢竟他們既要想辦法打破階級,又得處處「防堵」有錯誤想法的考生、家長與學校,真的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筆者在近 20 年前,因為「玩」了 3 年社團,擁有了一群莫逆之交、永難忘懷的青春記憶。而從今日往回看,不少人生軌跡都因這 3 年的經驗,有了不同的發展。
本文正是希望能提出提醒,盼在諸多表格、申請資料中,「社團」價值仍可保有它的初衷:讓青少年們有機會在功利主義充斥的社會下,可以不為什麼、只單純地與同學們共同築夢。
社團意義重大,卻在升學之下面臨危機?
維也納的「咖啡廳」文化名聞遐邇,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當中。不少文人騷客也為其留下文字作品。作家波爾加(Alfred Polgar)就提到,咖啡館提供了人們一個「替代的總體性」(Ersatztotalität)。作家蔡慶樺的《維也納之心》一書中,他為這個詞做了這樣的解釋:「我們每個個體都生活在某種更大的總體裡⋯⋯而在咖啡館裡,與他人共構的總體依然存在。」
這個概念,也可套用在「社團」上。
當學生進入高中後,雖然課業壓力有時甚至比國中時更大,但在智力、體格、移動力都迅速提升之下,琳瑯滿目的社團,往往可成為他們尋找自我興趣、結交同好,甚至培養使命的時刻。畢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班級,卻能從自身的喜好,選擇自己所想學習的社團。
像我曾就讀的國立台中二中,當年學校社團就有 7、80 個,我和考進同間高中的國中同學,就在盛大的社團博覽會中,被一群在大熱天還穿著紅色外套、臉上笑容卻從沒少過的學長姐態度與精神給震懾,也讓我一輩子都以「台中二中野林康輔社」的一份子為傲。
時光飛逝,從高中畢業好多年了,同班同學幾乎沒再聯絡,但這群社團友人仍因我們過去所做的瘋狂計畫,所共同擁有的無數美好回憶,緊緊地連結在一起。還有跟我同屆的社團夥伴,熱情地成立了「野林會」,好好地串起了這 20 多年來的情誼,迄今更是每一年都回學校支持有著同樣「替代總體性」的學弟妹。
正因為高中社團成員,幾乎都是「孩童以上、成人未滿」的小大人們,要如何拼命長大、突破限制、做出成果?與大學社團的概念便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學習歷程檔案」出現之後,那來自校方、家長的壓力,時時刻刻都像在告訴孩子們:「請好好思考你做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幫助你上大學。」有報導指出,「非學科性社團可能都會倒」,文中更提到有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社團幹部,而花錢去「成立社團」。這些扭曲的價值觀,不僅成為學子們最糟糕的負面教材,更讓社團最重要的意義消失殆盡。
社團,就是最好的「自主學習」方式
108 課綱為了要「幫助每個孩子成功」,讓學子們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興趣,在當中設計了「自主學習」課程,希望學生能在「老師們」引導下,一步一步地「學會」自主學習這件事。
或許是因為我來自一間學風非常自由的高中,也參與了一個極度充滿活力的社團,因此從來不知道「社團指導老師」到底是誰,只知道在滿檔的活動中,年齡相仿的學長姐們,他們努力地以和善、嚴肅、搞笑等不同方式帶領著我們。
由於每個人都對社團充滿認同與熱情,因此神奇的學習氛圍就這樣出現了。有了學長姐的鼓勵與教導,我們想盡各種辦法練活動、募資、打公關,還到了台北與高雄參與友社的社慶(迄今我們的家長還不知道這件事),或上到南投山上,舉辦更多熱血、辛苦,卻讓大家都好開心、難忘的團康活動。
正因為參與同一個社團的大家之興趣、目標相仿,不需要刻意為之,反倒在學長姐、同儕自然的陪伴下,這些學習就自動發生了。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蘇文鈺曾於著作《做孩子的重要他人》中點出:臺灣學生只想學「有用」的學問、高中教育只是為了送學生進大學、大學教育則是為了就業等嚴重的教育問題。而新課綱的部分制度,似乎也加速了這個趨勢。
在這種狀況下,當代學生總以「猜測自己想就讀科系的教授,到底想看到的是什麼?」來提出自己的「自主學習」計畫,而「高中社團」所能點燃的內在動機,就顯得無比地彌足珍貴。
「地方學」的崛起,是社團發展的好機會?
沒錯,在時勢比人強之下,無論是學習歷程檔案,還是自主學習計畫,今日的高中生仍得好好準備。但本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重新述說「高中社團」的重要價值。
幸好,這件事似乎有些轉機。
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風潮下,「地方學」也吹進了臺灣,越來越多人希望能返鄉,讓自己成長的土地變得更好。在高中生仍居住在自己的社區或城市之下,不少優秀的教師設計出接地氣的課程──試想若「高中社團」的走向,也能結合這個概念,不也可能產生巨大的效應嗎?
舉例來說,在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不均下,各城市都有人因為沒跟上時代的列車,而成為我們口中的「街友」或「無家者」。有不少高中生已經發現這個議題,也嘗試以小論文、自主學習計畫來推動計畫,成為「得獎」或「升學」的利器。
如果這個議題、社會倡議,是由一群有同樣「興趣」、「理想」的夥伴一起來做,勢必能激發出更多創意的火花、更堅實的做法。
像是吉他社的同學,或許可以在與街友成為朋友、聆聽他們的故事後,將他們的故事寫成歌,讓無家者覺得世上還有人關注他們;攝影社的同學,則可能透過影像紀錄,把這些社會角落的身影,讓更多的人知曉、認同,甚至參與改變。而讓我再重回高中,我一定也會拉著康輔社的夥伴,嘗試把歡笑帶給這群朋友,暫時讓他們忘卻現實、享受當下。
高中生們畢業後,多半都將離開從小長大的社區或城市,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對,學生們未來的競爭不會更少,但在青春歲月裡好好地玩社團,讓自己不求什麼地與一群夥伴留下美好回憶,或甚至讓自己的故鄉變好,必將會是在未來庸庸碌碌的幾十年歲月裡,能找回「初衷」的重要力量。
願 108 課綱之下,仍能讓「高中社團」無比珍貴的價值得以被延續。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當「108 課綱」遇上社區大學:我看見真正的「終身學習」就在地方
●台灣教育制度不夠好!──真的是這樣?怪罪功課、考試太多時,你有把責任歸咎給自己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