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你親自送核銷單嗎?」採訪當天,臺中榮民總醫院(下稱中榮)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與外科部技師寒暄,等拍照的空檔,即使架好姿勢,他的眼神也不時與圍觀同仁示意。傳統上 IT 人員默默做事的印象,在他身上完全翻轉。
「醫院的資訊人員要具備技術和溝通能力,技術再好,做出來的東西沒人用也是無效。」在中榮服務超過 25 年的賴來勳表示,在 AI 與大數據時代,打造一套重症預警系統,不能光靠資訊人員,也必須有醫護人員的領域知識支援,因此跨部門協作相當重要。
賴來勳與中榮一同走過 3 次數位轉型,2009 年中榮是全國首家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2011 年推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2016 年起所有病歷、檢驗報告、醫療儀器資料都資訊化。今年 3 月在同意書電子簽署系統上線後,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幾乎用不到紙。不僅節省人員的抄寫時間、減少記錄錯誤,連帶提升醫療品質。
在資訊系統助攻下,中榮的糖尿病照護導入線上血糖監控機制,2020 年糖尿病照護品質獲得亞洲第一,得到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智慧手術室則拿到銅獎,相當於全台第一的肯定。
導入前花一年磨合,新科技的使用率達9成
明確的目標能為轉型成功奠定基礎。以今年 3 月推電子化同意書來說,賴來勳表示,因為過往護理人員給家屬同意書後,在等待回覆的期間,護理人員能先做其他事,但改成用平板簽署同意書,就要在旁邊等家屬簽署完成,所以推動有困難。
「中榮只剩下同意書尚未資訊化,同意書又是耗費人力與紙張極大的重要環節,最後一哩路有其必要。」賴來勳記得,2019 年時任中榮院長許惠恆是這麼說的,當目標獲各單位的認同時,大家就有動力去排除困難。
接著就會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大家也會跟著調整工作流程,進而提升服務品質。賴來勳提到,盤點所有的同意書後才發現,病患每用一項自費項目就要一張同意書,各單位就思考能否合併成一張,對患者和家屬來說比較方便。
「這些都要大大小小不斷溝通,同意書簽署系統上線前,就花了一年的磨合期。」賴來勳表示,上線前該出現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導入效率很快,今年 3 月 1 日上線,短短兩個月,使用比例就拉到 9 成,代表一線人員的接受度很高。
醫護上人工智慧學校,開發病情預警系統
2016 年完成病歷無紙化後,資訊室的任務重心也從「優化既有工作流程」轉為「強化數據應用」,2018 年中榮推動「一部一科一室一AI」計畫,鼓勵醫護人員從自己的需求出發,開發 AI 應用相關的題目,也考驗 IT 與醫護人員如何合作讓數據解答問題。
賴來勳舉例,有醫生想做帕金森病人的用藥調查,資訊室提供 3 個月用藥數據後,醫生才發現帕金森病人的用藥差異極大,要將病人的類型分類才能做進一步研究,「提數據需求到弄清楚做什麼題目,雙方至少要來回一個月。」
對此,中榮成立「大數據暨創新應用管理會」,擬定數據調閱的流程、確立醫療單位與資訊室合作方法,並辦理大數據應用的在職訓練。2018 年有 6 位醫師護人員、4 位工程師參加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課程,培養數據應用的思維。目前中榮加護病房採用的「病情惡化預警示系統」,就是當時學員與東海大學合作完成的,能即時計算患者的危急分數,一有變化就通知醫師處置,讓加護病房病人的病情惡化率明顯下降。
IT自己找需求開發,實現電子紙藥盒標籤
賴來勳表示,先行者做出成績後,就會激勵其他科室效法,醫院也給予 30~50 萬的研究計畫補助作為獎勵。至今中榮已培訓 100 多位同仁取得 AI 結業證書,讓智慧醫療的觀念普及全院,每年都能發表十幾個 AI 計畫成果。
為了激發更多數位創新的點子,資訊室也在 3 年前仿 Google 的「20% 自由時間」計畫,每月挪出半天讓同仁參與非核心業務,打破資訊室既有編制,將 60 位 IT 人員分成 AI、IoT、APP、大數據、AR(擴增實境)與 VR(虛擬實境)等 5 組,討論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試行小計畫。
2019 年中榮全面採用的「電子紙標籤藥盒管理系統」,就是資訊室創意發想的成果。賴來勳表示,過去換藥盒標籤很費時,藥師必須手動貼完近 1000 床病人的藥盒,現在透過電子紙自動換標籤,換一車 70 個藥盒只要 3~5 分鐘,「沒人叫我們做,完全是同仁自發的研究。」
回首 20 多年來的數位轉型之路,賴來勳觀察,組織文化積極是中榮轉型順利的關鍵,藉由從上到下的目標對齊、跨部門通力合作,逐步累積成果,讓他們更有信心迎接新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