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開幕式藝術總監 Thomas Jolly 的說明,表演靈感是來自荷蘭畫家 Jan van Bijlert 的《諸神的盛宴》。 Photo Credit:Wikipedia
2024 巴黎奧運開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不過,其中一段疑似模仿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的節目內容,被批評「褻瀆基督徒」而引發爭議。巴黎奧運組委會發言人 Anne Descamps 於 7 月底的一場記者會上,針對此事聲明沒有對任何宗教團體表示不尊重的意圖,同時也表達:「如果有人因此覺得被冒犯,我們感到很遺憾。」
作為一名天主教徒,在注意到這次的開幕式風波後,想更進一步了解這個衝突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最後的晚餐》與《諸神的盛宴》?
我並非來自天主教家庭,從小的興趣和選擇,都讓我成為同儕中「非主流」文化的代表,即使後來成為一名天主教徒,我也沒有轉為所謂「保守派」,而是一直對多元聲音持開放態度。
所以,起初我對此次爭議感到有點意外,宗教領袖們基於代表全體信仰的立場,站出來發聲本該是應當;但為什麼這次連一些平常不是特別虔誠於教會的人,都對於奧運開幕式這段「藝術表現」有這麼大的反彈?
在看完表演和開幕式藝術總監 Thomas Jolly 的解釋後,我理解到藝術創作本質上是從「多元靈感」中重新構築,像是在這段演出中,我就看到《諸神的盛宴》(Le Festin des dieux)和《最後的晚餐》的元素並存著。
不過,雖然《諸神的盛宴》的解釋是成立的,但除非是專業的藝術人士,否則廣大的觀眾群中,很少有人會聯想到這幅由荷蘭畫家比勒特所繪製的畫作,大多數人仍會直接將畫面與《最後的晚餐》相連結。
然而,這仍然無法解釋我的疑惑,畢竟《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作早已家喻戶曉、且被大量「二創」過,帶有嘲諷意味的迷因也很多。我可以理解基督宗教領袖站出來表達立場,但為什麼會引起更多群體不滿和譴責?甚至使奧運官方下架演出影片?這背後或許有更深層的原因。
為何引發軒然大波?
最初,我把焦點放在演出是否真的「褻瀆」了《最後的晚餐》,但在與幾位外國神父討論後,才發現自己放錯了重點──忽略「畫作」不說,真正讓人感到被冒犯的,是演出中將大量的基督信仰元素,與在該信仰中被認為是腥羶色的「內容」結合;此外,籌辦單位明知第一直覺會讓人聯想到《最後的晚餐》,可預期會激起不小的爭議,卻仍選擇以此內容作為開幕表演,這背後又是什麼樣的「意圖」?
如果還是有點難體會,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像:假設台灣舉辦一場國際性重大活動,表演中出現一身白衣的女性坐在蓮花上,一手拿楊柳枝,一手比蓮花指,但同時也做出如本次奧運中的「裸露酒神」的姿態。先不說到底象徵的是哪一個神,也無論你是不是這個宗教的信徒,都一定可預期會有一群人將感到非常生氣。即便觀看者沒有這個信仰,我們也能同理這樣的宗教情境畫面會讓許多人聯想到他們心中的某位「神」,也難怪巴黎奧運會被認為是在明著惹怒信徒了。
《奧林匹克憲章》強調平等、多元與禁止歧視,也包括對性別、性取向的尊重。融合變裝皇后與 LGBTQ 族群的表演,確實有助於推動大眾對不同群體的包容,但另一方面,明知許多宗教對於性議題普遍採保守態度,卻又將基督信仰結合相關內容,作為開幕的演出,便是忽視了基督徒們的感受。況且,參與奧運的許多選手也都是基督徒,此次還有一位代表梵蒂岡出席的 Emmanuel Gobilliard 神父。
兒童心理學家怎麼看?
除了基督信仰感到被冒犯之外,暗示「三人行」的內容等表演橋段,也是讓部分觀眾感到「不恰當」的主因,在全球電視節目都有分級的情況下,這樣的尺度讓「普遍級」的奧運瞬間換了標籤,許多國家的電視台也不知所措。
澳洲兒童心理學家 Clare Rowe 就指出,當她準備好與 6 歲的兒子分享運動精神的美好、法國文化的繽紛時,沒想到卻陷入擔憂之中,因為在一場本應適合全家庭的活動中,出現了高度性感的表演,兒子也向她提出一些令她難以回答的問題,例如:「媽媽,為什麼那個藍色男人赤身裸體?」
性議題、性別議題在現今更受到重視,我相信在大部分社會中都已經很能被認同,不過,許多家長還沒準備好在「奧運」場合中和孩子解釋這些議題,也或許根本就沒打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超出發展處理能力」的圖像和概念。正如 Clare Rowe 分析,兒童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會對遇到的刺激非常敏感,而神經科學也證明,接觸成人主題(尤其是與性相關的主題)會對他們的思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回歸品牌初心
表達自我固然重要,但我不禁思考,在一個以「運動」為核心的世界級重要活動之中,是否應在不侵犯或冒犯任何群體的情況下,設計出更具普世性的內容,來協助大家更能看見主辦國的文化和運動精神的美好?
我想,這樣的選擇並非放棄表達自我,而是尊重「卓越、尊重、友誼」的奧運價值,也尊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群體的多樣性,並以包容的方式展示文化,從而促進國際間的理解與合作,體現奧運精神的真正內涵。
作為一名品牌顧問,在過去的經驗中,我發現無論品牌的初心有多美好,有時因被日常瑣事纏身、被業績目標壓抑,或隨著發展時間變長、經營規模擴大,價值的重要性經常會被愈漸稀釋,因而忽略了在每一個環節中,重新審視是否符合企業最初的理念、品牌想對外展示的價值和形象。
我們是否還記得,超過百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的初衷是什麼?希望帶給國家、觀眾和運動員的是什麼?是因為這些價值,才真正讓一個品牌、一場活動變得偉大。
創新與傳統的平衡
作為從小到大的「叛逆者」,同時也是深愛自己信仰的天主教徒,我認為基督教會內有許多過於傳統的問題需要被改革。然而,信仰議題只是反映出現今世界浪潮的其中一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持續為平衡而努力、發出不同的聲音,才是我一直以來不變的信念。
曾經的小眾群體,帶著很多的傷痛需要被治癒,渴望找到更多發聲的機會以爭取認同,我完全理解這樣的心情,畢竟我也是其中之一。隨著網路普及,我們都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在那一刻,傳統的世界已經被敲破。我相信,覺醒與創新並不一定要徹底推翻傳統,至於新的世界該怎麼找到平衡?如何確保這些得來不易的工具,不會變成武器?我想,還需要更多的智慧來分辨和判斷。
【延伸閱讀】
●巴黎奧運盛大開幕,為何慘遭多國媒體批評?
●我的真實邪教體驗,與教主們的「洗腦術」分析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9
Alex
你們要是知道同性戀團體怎樣在毀滅侵蝕這個世界, 就不會認為他們需要被尊重和平等的對待了。
我們尊重他們, 他們有尊重我們嗎?
08月11日00:43
薇
落落長…;
濃縮一句:『我尊重,但不認同;這種表達讓人尷尬!』
08月08日12:15
Evelyn
宗教、種族與性別都事涉真理,不好被用在容易產生錯誤聯想的場合。
08月11日07:19
陳思賢♑
創作者
已說了是向希臘神話致敬才採酒神這張圖
不是最後的晚餐
真是自己眼中認定是什麼
就自以為是認定是什麼
再者就算是最後晚餐好了
記得幾年前查理週刊
極儘醜化穆罕默得的事嗎
遭到死亡威脅的事嗎
歐洲不是挺查理週刊
說是言論自由嗎
為什麼跟基督教天主教有關的玩笑
言論自由就不見了
言論自由不是我雖不贊成你的意見
我誓死捍衛你有說話的權力嗎
08月10日10:51
🐠日安🌿日華🚲
藝術基本條件要有美感
是讓人有美好的感受
可以請小學生解釋基本
08月09日07:1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