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Unicorn)——是新創引頸期盼獲得的封號,它象徵稀有、潛力、地位——以及滾滾財源。
但獨角獸一詞的創造者,卻寫下了這段話:「這個詞的創造似乎影響了市場(抱歉!)」Cowboy Ventures共同創辦人Aileen Lee在部落格寫下了這段話。
在10年前,Aileen Lee寫下了「歡迎來到獨角獸俱樂部」(Welcome to the Unicorn Club)一文後,正式成為新創圈的指標性名詞:成立未滿10年,卻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稀有潛力新創。
2013年晉升獨角獸俱樂部的包含Facebook(現Meta)、Uber、Airbnb等39家新創,無論上市或被併購與否,這些公司在10年後的今(2024)年正式從獨角獸俱樂部畢業。那現在的獨角獸俱樂部又有誰?這個俱樂部的性質發生了什麼變化?Aileen Lee親自做了10年回顧。
大通膨時代?拆解獨角獸元老與後繼者們
在「獨角獸」一詞被提出的2013年,在2004~2013年成立的數千家新創中僅有39家新創被列入其中;到了2024年,在2014~2023年成立的新創中成為獨角獸的數字來到了532,足足成長14倍。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因為以10年為劃分的話,2010年成立的Stripe、2011年成立的Zoom、2012年成立的Coinbase等企業因為年限而被排除在外,成為遺珠之憾。
獨角獸成員成長14倍,那獨角獸還稀奇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不到1%的新創能衝到估值超過10億美元,所以要成為獨角獸仍然不易。
這兩個世代的稀有物種不只在數量上有差,連特徵也有所不同,看起來獨角獸也是會演化的。比較元老的39家獨角獸與532個後繼者們,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觀察:
比較項目 2004~2013的獨角獸元老 2014~2023的獨角獸後輩 客群 60%以B2C為主 78%以B2B為主 出場比例 64% 7% 資本效率 26倍 7倍 出生地 矽谷佔據69% 矽谷佔據45%,但是像洛杉磯等地則從無到有,也有22家獨角獸根本沒有實體辦公室 成為獨角獸的平均年齡 7歲 7歲 多樣性 僅5%獨角獸有女性共同創辦人 14%獨角獸有女性共同創辦人,有提升,但不多 資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 ):Aileen Lee在文章中對這個名詞有自己的定義:當前估值除以籌集的資金。
這些變化的背後,反映了10年間新創、創投乃至全球產業的變化,Aileen Lee為此也做了更深入的分析。
從「發現」變成「打造」:3個重點觀察過去10年的獨角獸俱樂部
過去成功的投資回報、不斷成長的科技技術與市場,以及Covid-19帶來的低利率與劇烈的數位轉型需求,使得2013年至2021年間創投基金獲得的資金是前10年的3倍,也帶動了新創投資的熱潮。
尤其是疫情爆發的2021年,為了促進經濟而誕生的低利率政策、盡職調查過程可能因為遠距工作而顯得倉促、創投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怕錯過)心態,都使得募資規模與估值不斷創紀錄,一大群新創被加冕了獨角獸的稱號。只是這些新進成員的體質如何,可能還有待時間檢視。
重點1:逐漸壯大的獨角獸群,6成可能營養不良
Aileen Lee認為,這10年誕生的532家獨角獸,未來可能只剩下350家左右。
首先,目前的獨角獸有93%尚未成功出場,與2013年的36%有不小差距;再來,20%的獨角獸家估值不到募資金額的4倍,21%的獨角獸僅僅是剛好跨過10億美元估值門檻,2013年的數字則是10%;最後,60%的獨角獸是疫情後的「零利率獨角獸」(ZIRPicorns,Zero interest-rate policy unicorns),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如果無法創造募資以外的現金(例如產品收益),這些零利率獨角獸的處境將越來越危險。
此外,過去10年中至少有20家獨角獸公司上市後市值跌破10億美元,SPAC很可能是一大因素;太快獲得獨角獸頭銜也可能是一種詛咒:線上活動平台Hopin、電動共享滑板車Bird都已慘淡退場。
不過Aileen Lee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10年間成功出場的獨角獸中,有75%的創辦人是從執行長一路撐到上市的;而她認為會存活下來的獨角獸有350隻,這是10年前的10倍,代表確實有更多具有實力的新創崛起,其中SaaS新創是主流,這有賴於雲端發展的成熟。
重點2:B2B商業模式成為主流,但是B2C仍有機會
2013年,B2C獨角獸是主流,佔據了6成,尤其是SoMoCo領域(Social、Mobile、eCommerce,社群、行動服務與電商),例如Facebook、Twitter(現X)、Pinterest、Uber、Square和Groupon等。
如今僅剩下2成的獨角獸還在這個領域打拚,而且服務內容因為疫情影響,轉向最後一哩服務、健康領域和遊戲平台等,這是個不小的反轉。
至於B2B領域,10年前的名單中只有15家 (38%)獨角獸,例如Palantir、ServiceNow、Splunk等;如今B2B獨角獸共有416家,約佔78%。
改變的原因與雲端的成本有關,因為採用新軟體變得更加容易,再來SaaS商業模式的財務預測性高、企業潛在收購可能性提高。不過,Aileen Lee認為這可能是週期性的擺動,因為現在許多B2C的大企業已有約20年的歷史(eBay、Expedia、OpenTable、Tripadvisor、Yelp),這裡可能又有許多創新的機會也不一定。
重點3:灣區的「獨角獸產地」封號稍微式微
Covid-19不只促成了更多的獨角獸,也讓獨角獸的誕生地有了變化,例如至少22家獨角獸沒有實體總部辦公室。
以矽谷為首的灣區仍然是最大的獨角獸搖籃,儘管已經從2013年69%的獨角獸所在地下降到2023年的45%,但是灣區仍有238家獨角獸公司,比2013 年增加了9倍,而且其中4家最有價值的獨角獸也是灣區誕生的:OpenAI、Databricks、DoorDash和Samsara。
目前尚不清楚灣區是否會恢復「獨角獸產地」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於取消遠距辦公政策、AI人才的集中度,以及生活品質和成本等因素。作為第二大誕生地的紐約,獨角獸佔比從11%上升至19%,目前擁有100家獨角獸公司,約40%是Web3或金融科技新創,例如OpenSea。
還有許多地區從沒有或只有很少的獨角獸逐漸成長,發展到超過10個,包含洛杉磯、波士頓、西雅圖、奧斯汀、芝加哥和丹佛。或許這也可以側面反映出,各個地方的新創生態系發展都有所成長。
展望下個10年:OpenAI很可能成為下個超級獨角獸,預示AI大趨勢
在獨角獸越來越多、誕生地越來越廣的狀況下,我們也可以看看那些王者中的王者——超級獨角獸(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變化。
超級獨角獸擁有創造、整合以及顛覆整個產業的能力,例如Netflix和特斯拉。Aileen Lee指出,先前幾波科技浪潮都催生了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例如微軟、思科、亞馬遜和過去10年唯一一隻超級獨角獸Meta(原Facebook);2013年,Meta的價值為1,220億美元,如今的價值約為9,500億美元。
而下一個有潛力成為超級獨角獸的,則是當前炙手可熱的OpenAI,而且可能是第一隻AI超級獨角獸。
如果過去只是序幕,那麼到2033年獨角獸俱樂部還將持續發生變化。
首先,創投基金的蓬勃成長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回報誕生,那將會縮減創投業的規模與數量,Aileen Lee預期創投的數量和資產管理規模短期內不會再回到過去10年的榮景,太多、太早和太快的資金將是一個警訊而不是喜事。而創業家仍有機會找到新的利基,尤其是網路、軟體、AI持續改變我們生活的現在。
如今,財富500強企業中只有不到10%是科技公司,在接下來的10年裡Aileen Lee認為這一比例將會上升——許多將來自2023年的獨角獸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估值是一種方便但不完美,而且短暫的成功衡量標準。
儘管成為獨角獸不容易,但擁有高估值也不代表公司一定能成功,產品品質、顧客體驗、迅速且精準的執行力、良好的財務紀律,這些才是企業經營的長久之道,盲目追求估值、追求獨角獸之名的人,只會更加辛苦。
資料來源:Cowboy Ventures、Digital Finance、Inc
延伸閱讀
獨角獸「狂歡派對結束」,明年換IPO潮?從CB Insights圖解全球趨勢
獨角獸產量跟市場大小無關!詹益鑑:台灣必須不斷栽培「連續創業者」
為何台灣難以生出獨角獸?矽谷創投分析2萬家新創,得出3大獨角獸關鍵成因
創業很夢幻、上市卻很骨感——Gogoro祭出哪三支箭應對成長壓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