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為公司賣命 35 年,他退休前卻遭裁員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05日07:09 • 發布於 05月24日15:37 • Dave Huang/John Maxwell 領導力教練
為公司賣命 35 年,他退休前卻遭裁員
為公司賣命 35 年,他退休前卻遭裁員

最近公司開始了新一輪的全球裁員,主要是因為全球環境變動,以及 AI 帶來的激烈競爭。這導致公司必須做出組織調整、聚焦 AI 發展,以保有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隨著裁員的名單陸續公布,團隊的心情也大受影響,因為不知道下一個是否會輪到自己……。

筆者所在的這家公司,在德國一直是優良企業典範,也被視為業界的「鐵飯碗」,並特別強調「家庭(Family)」的氛圍。公司不僅提供優渥的家庭福利,高層也常提到「公司就像一家人」的理念,所以員工在公司的感覺總是特別安穩。

在過去 7 年間,我們並沒有聽到裁員的任何消息,最多只是工作崗位的調整。然而,近幾年因為新冠疫情爆發、地緣政治動盪,以及 AI 的興起等大環境因素,我們公司也加入了全球科技業大廠的裁員潮。可以感覺到,公司正在全力調整,就像一部緩慢轉動的機器,高層正為各個部門注入動力,準備應對激烈的競爭環境。

為公司賣命 35 年,退休前卻遭裁員

軟體業競爭激烈,公司往往必須不斷調整,以避免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的企業。不過,雖然理解這是必要的態勢,裁員消息仍對團隊士氣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筆者的一位歐洲同事 A,在公司待了長達 35 年,在這次裁員名單中被列入其中。他在這家公司度過了整個職業生涯,如果按照該國法定的 65 歲退休年齡計算,A 同事目前已經接近 60 歲,還有約 5 至 6 年的工作時間。

在收到裁員通知後,A 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找尋內部的新工作,如果沒有找到,他就必須離開公司。考量到他的層級和當前全球不景氣的大環境,要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並不那麼容易,因此,這次裁員對他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

此次裁員的消息重擊團隊士氣,同時也給了筆者一個重要的警訊:公司裁員的舉動讓人們感受到,在現今,「忠誠」似乎不再被重視了。在父母輩一代,在同一間公司從一而終的情況可能已經不再普遍。

雖然可以理解公司高層在做這個決定時有其困難性,並且也提供了不同的離職方案,讓老員工在離開時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算是照顧到了「理性」層面;但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在這個還未到退休年齡的尷尬時刻被裁員,對於那些全心全意服務了大半輩子的員工來說,難免會感到憤慨。

這也難怪 A 同事一得知消息後,氣憤地將公司視訊背景換成了自家花園的照片,並在團隊會議中以自嘲的方式表示要回去整理花園了。

不同地區,不同的企業文化

由於我所處的公司注重員工的家庭福利與生活,因此裁員事件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已經在公司待 20 多年的德國同事就表示,近幾年的裁員是他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相對地,就我觀察下來,部分美式企業似乎就不那麼在意「家庭」氛圍。

舉例來說,影音串流平台龍頭 Netflix 在「企業文化:追求卓越」中明確表示:「我們希望將公司塑造成一個職業運動隊伍,而非一家人。家人講求的是無條件的愛,但夢幻團隊講求的是鞭策自己成為優秀的一員,悉心關懷隊友,同時也了解自己不見得能一直留在隊上。」這意味著,如果發現團隊成員不適任,立即開除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在美國科技圈,這類的裁員情況並不少見。近幾年,矽谷各科技大廠不斷實施裁員,許多家庭一夕之間失去了重要的收入來源,為經濟帶來巨大的挑戰。

然而,在德國,由於有強大的工會保護,大部分的員工能獲得永久合約,遇到裁員的機率並不高。通常公司也會提供內部轉職、提早退休等方案,「鼓勵」不適任或已屆退休年齡的同事做轉換,流程可長達數月。相較於美國企業「今天通知,明天離開」的節奏,德國企業裁員對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較小。

但根據筆者觀察,近幾年來,德國公司在裁員的幅度、頻率與速度都有加大加快的趨勢,與工會的協商也變得越來越激烈。我的公司似乎為了趕上競爭,在人事上不得不與帳面數字妥協,其結果就是,員工的不安全感越來越深,對公司的信任也逐漸降低。

「忠誠」的對象不應是公司,而是自己的價值

公司通常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因此當資方喊出「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時,實際上已經是警鐘響起──因為從「資產」的角度來看,當資產無法產生足夠的報酬率或無法產生更多價值時,擁有者就會考慮消減資產數量或將其變賣。

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的「忠誠」似乎不值一提,難怪越來越多人對於工作持消極態度,因為無論付出多少努力,最後可能只得到「真心換絕情」。

僱傭關係本身是一種理性價值交換的關係,在雙方認定等價時成立,不等價時終止。所以,雇主時時刻刻都在評估這個價值的天秤,而對於勞方來說,我們則需要持續增加自我的價值,讓天秤倒向自己。

因此,我們應該「忠誠」的對象不是公司,而是價值。當我們能夠持續提供更多價值時,公司自然會對我們忠誠。那麼該如何持續增加自己的價值、累積自己的籌碼呢?我將透過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歡迎至換日線網站閱讀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01

  • Max
    在外商講忠誠有病的是自己
    05月24日18:19
  • IVY
    我遇過七年被裁員。 當天收東西離開。自己要累積能耐。一旦遇到才能做轉換。環境充滿挑戰。不是同情
    05月30日00:08
  • 林明義
    有筆豐厚的資遣費
    05月25日00:43
  • 施博元
    在亞州能做到45歲沒被裁算了不起了
    05月28日11:38
  • 別把公司當你家了,公司沒有誰都可繼續走下去,只要有老闆,怕請不到人嗎?在公司別放太多感情,現實很殘酷的
    05月30日00: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