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遠距醫療專題—國外案例篇3】有效滿足醫院痛點 防系統崩潰又降低再住院率

DIGITIMES

更新於 2021年03月04日02:21 • 發布於 2021年03月04日02:21 • DIGITIMES - 蔡騰輝
【遠距醫療專題—國外案例篇3】有效滿足醫院痛點 防系統崩潰又降低再住院率

接續前兩天與大家探討美國在疫情前,以及與疫情正面交鋒時的遠距醫療使用狀況,今天的美國應用案例最後一篇,將與大家探討,疫情後的應用,對於醫院、病人、政府、保險、醫師等各方利益關係人的優缺點;以及疫情衝擊醫療體系之下,遠距醫療有何機會,能讓醫療系統免於崩潰的可能。

省錢同時提升品質 降低再住院率

誠如第一篇所提到,遠距醫療在美國已行之有年,在不少研究與應證下,已顯示能有效提升病人照護品質、降低再住院率、替病人與醫院省錢。以下透過居家病人的遠距照護使用情境以及政府政策,或許可以略窺一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糖尿病衛生教育和遠距醫療資訊倡議計畫,推出藉由居家遠距醫療服務,提供視訊諮詢、醫療資訊收集、多位醫師間的數據共享、以網站方式來擷取臨床數據、部分數據再提供糖尿病衛教使用。參加此計畫的病人,會收到血糖機、血壓機,如果系統偵測到量測出來的數值有異常,就會發送警示通知給病人,告訴病人可以怎麼處置、或是該儘快就醫。

延伸閱讀:蘋果App Corrie有助降低心臟病患再住院率

政策獎懲機制推動最快 降低30天再住院率

執行面聽起來是很棒,但在許多場景之下,慢性病照護真的有這麼緊急嗎?就像先前DIGITIMES也有文章分析,台灣遠距醫療痛點究竟在哪裡?夠痛嗎?「上醫醫未病」、「預防勝於治療」、「防範於未然」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瞭解,然而真正執行上,還是需要許多獎勵與懲罰機制,才更可能快速推進落實進度。

美國《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也就是俗稱的《歐巴馬健保》要求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US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CMS)以及各醫療體系,要降低病人再住院率,如果病人出院30天內,又再次住院,就要對醫院開罰。這樣的上行,也讓醫院必須下效,找出預防病人短時間再次住院的解方。

3,000位心衰竭病患實驗 6年省下1,000萬美元

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共同成立的美國醫療聯盟體系(Partners HealthCare),在 2014年也做了項研究,針對3,000位充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也就是心肌功能降低或異常,導致血流量增加的病人,進行居家監測,與每日收集血壓、體重、心律、脈搏等數據,進而透過家用網路上傳到監測平台,再使用決策輔助軟體,提醒數值異常病人和相對應提供照護的醫師與護理師。

時序往後推6年,這3,000位病人的再住院率,下降了44%,更可觀的是,這項計畫替整體醫療系統,省下超過1,000萬美元,而成功省下錢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效率運用醫療人力。舉例來說,在過去傳統醫療服務方法之下,需要4~6位護理師來照護250位病人,透過上述收集、傳輸、警示方法,僅需3~4位。

這耗時6年的研究,著實證明了遠距健康與遠距醫療方法,能夠幫助節省醫療預算、更全面照護病人、幫醫院降低受罰風險;另一項,照護整合與居家遠距醫療計畫,也成功降低了約莫20%的再住院率,幫助每位病人平均省下近2,000美元,同時間讓36%的病人,有機會能獨立自理生活,不用長期照護,可想見病人滿意度都很高;此外,上述方法,應用於退伍軍人的慢性疾病偵測上,如糖尿病、情緒低落等,也有類似不錯的效果。

遠距醫療要成功 不能只滿足一兩方需求

如此著實增益生態系各利害關係人的「整合型」作法,是遠距醫療之所以能夠落實的發展要點。從許多案例來看,若僅滿足一到兩者的需求,很可能無法融入既有環環相扣的醫療服務之中,此外,居家的醫療物聯網導入,其實不僅對病人有益處,對醫院、醫師、護理師、保險,都有不同的執業上的優點。

同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已露出「從介入轉為預防」曙光的遠距醫療和衛生教育科技,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做法和取捨。從數據面來說,數據接收與傳輸安全固然重要,但與醫院的醫療級遠距醫療不同,居家應用僅透過現有的家戶電話與網路線傳輸,大幅降低基礎建設的架構門檻。或許是資訊敏感度與醫院應用情境有若干差異,或是初期使用,尚未大規模以最高品質的傳輸方法進行,但已能有不錯的居家遠距監測的醫療、健康、照護服務導入。

延伸閱讀:醫療人工智慧新應用 協助醫師點線面瞭解與追蹤治療成效

遠距醫療不是萬能 也沒有要取代所有醫療服務

遠距醫療其實僅是眾多醫療服務當中的一環,也僅是透過科技,彌補因為接觸、距離、時間、人員數、經費優化等因素,所產生的醫療臨床需求。國外臨床人員認為,遠距醫療的發展,僅是在現行醫療服務當中,提供額外加值服務,並非要「一次性」、「全面性」地數位化醫療照護系統。

即便各國發展有快有慢,遠距醫療的服務模式,也在這次疫情中,儘可能地降低對於醫療體系的衝擊。試想,如果門診人次從一天8,000~1萬人,一次增加至5萬人,原本就已經水洩不通的醫院,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或是,當「國外入境」、「可能確診」的數千名、數萬名民眾,通通擠到醫院當中,醫院是否有那麼多負壓隔離病房可供收治?

也因為,醫院當中沒有那麼多負壓隔離病房,全球醫療級的呼吸器年產能也沒有那麼多,重症與心肺相關醫療人員的配置不均與不足,都造成遠距醫療,有機會能夠在那些「疑似病例」、「有潛在症狀」的大量民眾需求時,先提供一些「初級篩選」、「檢傷分類」的功效,嚴重的才到醫院看醫生,不嚴重的,可以透過本文前頭提及的居家醫療物聯網,與線上諮詢、數據回傳互通平台,提供即時的遠距醫療諮詢等相關配套服務,才能有效降低醫療體系崩潰的風險。

延伸閱讀:建立醫療照護生態系 北榮陳適安:連結重症專科與照護衛星醫院

遠距醫療的延伸 衛星醫院與行動健康

過去DIGITIMES也曾經報導過衛星醫院的概念,緊「急」、「重」大、困「難」、「罕」見疾病才到大醫院治療,其他的慢性疾病、日常感冒皮膚等小病,都可以透過影像、聲音、文字分析等日新月異的技術,病人不需要到醫院,也可以有很好的醫療照顧服務。此外,在還沒生病的預防醫學領域上,以及日常的健康促進上,遠距醫療、行動健康等概念和系統,也都已經能夠幫上許多忙。

希望本週疫情前中後的遠距醫療應用,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與思考點。下週一~三仍舊是市場面,將與大家分析,遠距醫療與行動健康(Mobile Health)的相互合作與生態關係,同時間,也些微盤點台灣遠距醫療與行動健康的產官學研醫法政的現行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契機。更多的技術面、商模面、法規面、醫療面,在後續幾個月,將陸續出爐。

延伸閱讀:【遠距醫療專題—國外案例篇1 從1960年代到COVID-19爆發前 盤點美國遠距醫療場景

延伸閱讀:【遠距醫療專題—國外案例篇2】檢疫隔離應用多 5成美國人擔心資安與經濟問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