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森川里海藝術季,有哪些作品必看?

換日線

更新於 11月07日06:33 • 發布於 10月29日08:30 • 劉政暉/Nuevaidee.新點子
森川里海藝術季,有哪些作品必看?
森川里海藝術季,有哪些作品必看?

上圖為 2024 森川里海藝術季的開幕場景。Photo Credit:劉政暉 提供

睽違 3 年,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森川里海藝術季」,終於在 2024 年的 9 月中再度展開了。

這個長期耕耘部落、致力為土地付出的策展團隊,今年同樣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為林務局)花蓮分署的經費支持下,以過去多年累積的藝術與教育創生能量為本,邀請了 8 組藝術家前來,先是完整參與了由部落主導的「工作營」、深刻學習部落文化與知識後,再以蹲點、駐村創作的方式,為花蓮豐濱完成了一件件精彩萬分的作品。

這些「從土地長出來」的藝術品,不少都位於真正有在農作的稻田上,為免影響農務進度,因此 2024 森川里海藝術季的展期僅 40 餘日,到今年的 10 月底止。本文將分享幾項重要看點,盼讀者有機會能把握最後的時間,一訪這個具備人文深度與土地溫度的藝術季!

上圖為從土地長出來的藝術作品。圖/劉政暉 提供

撥開現代觀光包裝,見證土地的真實故事

臺灣這塊土地,千百年來從不是個無主之地。在漢人、歐洲人相繼抵達臺灣後,雖為這片土地帶來多元的文化,但在現代文明、政府組織與制度的建置下,也寫下了迄今仍未解的土地爭議產權難題。

位於豐濱鄉的石梯坪,本來就有個「Tidaan」的阿美族名字,但自清兵抵達此地開始,那被稱作「單面山」上、如階梯狀的特殊景緻,從此讓這裡多了個「石梯坪」的稱號。今日 Tidaan 一詞,也只剩當地的阿美族人將其記憶著、傳頌著。

石梯坪的壯闊海景。圖/劉政暉 提供

在觀光風潮開始後,「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這片阿美族的傳統領域劃為國有。幸好經過族人們多年抗爭,政府才終於將部分土地還給了港口部落,讓土地正義得以彰顯。

離 Tidaan 幾百公尺遠,有一處被稱作「月洞」的鐘乳石洞神秘景點,其神秘之處在於幽暗與潮濕,至今仍是 5 種蝙蝠的棲息地,每位遊客都得搭船才能一探之。過去,此處雖然是港口部落族人進行傳統儀式的地點,但在成為中華民國政府觀光資源的一部分後,從導覽中僅能得知當中的蝙蝠生態、瞧見那狀似「關公像」的鐘乳石柱,而港口部落千百年的傳說,則被忽視且逐漸遺忘了。

《是太陽還是月亮?》:重現殘酷卻淒美的文化傳統

藝術家劉玗在參與了策展團隊所舉辦的「工作學習營」後,根據過去團隊幾年所做的田調為本,發現月洞對於港口部落族人的真正意義,決定讓藝術作品《是太陽還是月亮?》為其創造一種「銜接」過去與當代的可能。

在當年,一旦部落長期乾旱,部落的寡婦們便會於月洞聚首,輕解衣衫後,彼此用冰冷的洞穴之水互相潑灑,希望已經逝世的丈夫看見她們的哭與悲,會難過地落下眼淚,進而讓大地再逢甘霖。這一個殘酷卻淒美的文化傳統,在今日當然已不再需要,但知曉並理解這些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儀式,卻可以將現代人與土地的過去連結起來。

在劉玗的創作下,這個傳說已進一步化作一個可傳述的動人故事。在藝術季到訪月洞的觀者,將有機會在為眾人擺渡的 Ina(阿美族已婚女性的稱呼)滄桑的歌聲加乘下,瞬間回到當時的時空,與寡婦的孤寂短暫地停留在一起。

《山海同坐》:突破旅人的時間限制

你可曾留意過,每一天、每一個小時、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的「風」,其實都不一樣?

藝術作品讓風變得可見。圖/劉政暉 提供

在 2024 森川里海藝術季中,有一件位於半山腰上、復興部落的美麗作品《山海同坐》,邀請著夏日習慣待在冷氣房的都市人,來到嚮往的海邊,好好地放下手機、放下心中繁瑣的惱人事,閒適地在一片稻海中,遠眺著蔚藍的太平洋,並細細地用身體感受吹拂在臉上與身上那多變卻宜人的風。

《山海同坐》的創作者之一羅婕如,在臺東長濱務農種稻的 3 年中,深刻地親身經歷人類普遍「對大自然嚮往,卻又對其深感恐懼」的事實。但也正因於背山面海的環境中生活,才讓她深切理解,人們唯有衝破那如同城牆般、限制著我們的自然,才有機會擁抱不可控的「無常感」,而將自身的感受與體驗往上提升到另一層次。

因此,婕如與夥伴黃俊男(小俊),盼《山海同坐》能突破旅人有限的時間限制,以稻海中的歇腳亭為本,並以呼應復興部落藍染的大面積染布為主要裝飾材料,為無形的「風」賦予視覺的意義與型態。

豐濱國中師生正在「山海同坐」。圖/劉政暉 提供

這件作品也是染布與生態專長的藝術家,嘗試與部落對話、交流和學習的成果。羅婕如了分享自己過去在新北的染坊學習時,總專注在顏色呈現的成果;在來到復興部落、接觸當地原住民具深刻脈絡的染布傳統與文化後,才有機會重新思考與看見「藝術」這件事。

幸運的我們,只要在展覽期間好好地走入這片稻田,在藝術作品的引導下,就能擁有感受到一這一片田、這一片天與這一片海的全新感受,個人相當推薦。

《植物誌轉印術》:一扇映照「都市原住民」身分的窗

藝術家張恩滿在成長過程中,僅在排灣族的情歌《請問芳名》中聽聞過「文殊蘭」這種植物。終於,在這次參與工作學習營後,她親眼看見那極富生命力的「文殊蘭」本尊,還走進了以其為名的阿美族「貓公部落(Fakong)」。

在與部落學習的過程中,她對藏著阿美族酒麴植物與相關智慧的「部落開心農場」印象深刻。累積於心的感動,激發了恩滿的創意與連結盼望──植物的線條所呈現之美,是造物者為世人帶來的禮物;承繼這份情有獨鍾的喜好,她決心嘗試以「植物拓印」作為創作方式。

在這次的藝術季中,張恩滿的《植物誌轉印術—給離鄉族人的備忘錄》,以素色的植物曲線來展現原鄉的野性與純粹,裝設在由廢棄板材所拼裝而成的展覽架中,亦是呼應了自己身為都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以及學習自身原住民智慧的內在渴求。

帶有野性純粹的藝術作品《植物誌轉印術– 給離鄉族人的備忘錄》。圖/劉政暉 提供

前往藝術季親身體驗吧!

2024 森川里海藝術季,呈現了豐濱鄉部落從土地而起、累積多年的藝術能量,不僅供給藝術家深刻地與山海互動,更幫助其與自身內在,做出了深度的對話。

而對於我們這群素人觀眾而言,單純地親身蒞臨欣賞,便能得到極大的感官滿足;除此之外,這些與大地融為一體的藝術品,更將以藝術家的生命故事與其轉化歷程,引領我們更深刻感受臺灣這片土地的溫暖與力量。

【延伸閱讀】

●「媽祖遶境」對現代人還有意義嗎?親身參與後,我重新看見了這片土地
●跋山涉水、搭船跳島──日本「地方創生」新玩法,最多台灣旅人響應的戶外美術館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