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德國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好准備了嗎?

德國之聲

更新於 05月05日08:31 • 發布於 05月05日08:31 • Anna Carthaus
德國有沒有為下一場流行病未雨綢繆?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世界各國基本上已挺過新冠疫情難關,並且開始為下一次的大流行病未雨綢繆。世衛組織成員正就大流行病協議進行談判,旨在加強各國之間的應對網絡。

對許多科學家而言,下一場大流行病的到來是毋庸置疑的。繼SARS-CoV-2後,流感病毒、SARS-CoV-3或天花現在也被視為是“候選”病毒。柏林馬克思-德爾布呂克中心(MDC)的分子生物學家韋勒(Emanuel Wyler)表示,禽流感會讓人身體不適,天花會是一小場噩夢,但麻疹或多重抗藥性細菌也有可能出現,可能的疾病列表還很長。

越來越緊密相連的世界以及氣候變遷導致傳染病的傳播速度更勝以往。密集型的畜牧業和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入侵,助長了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

德國也可能在受到新一波大流行病的沖擊。許多人不禁捫心自問:德國人從新冠疫情中吸取了正確的教訓嗎?德國現在是否做了更完善的准備?

醫院是否能負荷?

疫情期間,擁擠的重症監護病房和超負荷的醫護人員,這樣的畫面深深烙印在人們腦海中。在下一次疫情中,關鍵問題也將是德國的醫院是否具備應對大流行病毒的能力。任職於科隆-梅爾海姆肺科診所的重症監護醫師卡拉吉安尼蒂斯(Christian Karagiannidis)表示:“只有當醫院在正常情況下也能正常運轉時,健康危機時的醫療保健工作才能順利進行。目前,我們還不具備這樣的狀態。”

沒有為應對突發事件預留的空床位。在德國近1700家醫院中,只有四分之一的醫院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也收治新冠患者。“其余的醫院沒有參與救治。”

德國聯邦衛生部正試圖調整醫院的結構,以便今後將工作更好地分攤。作為政府委員會的成員,卡拉吉安尼蒂斯也參與了醫院改革。他認為關鍵在於擴大中間結構,意味著更多醫院至少要有十張配備呼吸設備和“特殊設備”(例如心導管和直升機停機坪)的重症監護病床。其中的問題是,小型醫療機構必須合並,換句話說,有部分必須關閉。“這讓人感到難以接受。”

另一個問題是:盡管護理人員在新冠疫情初期備受贊譽,但他們的辛勞日漸被遺忘,而且護理人員正在老齡化。 根據德國最大州北威州護理協會的數據,每三名護理人員中就有一名年齡在55歲以上且即將退休,只有15%年齡在30歲以下。根據醫療保險公司DAK的護理報告,未來幾年將缺乏年輕人才來填補年齡結構造成的空缺。護理行業的臨界點正在逼近。

卡拉吉安尼蒂斯表示,令人欣慰的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醫院學習到互助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此外,儲備口罩和藥品的意識也保留了下來。

醫療儲備的重要性

對於醫院而言,儲備是可行的,但在國家層面則出現了如何施行的問題:在2020年6月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初,德國政府決定建立“國家健康保護儲備”,將大流行病期間采購的防護裝備和醫療器械集中存放。在隨後的階段以德國生產的藥品和醫療產品來補充儲備,目的是避免今後出現供應瓶頸。時隔四年,這個項目仍處於起步階段。過期的口罩正在被銷毀。

德國紅十字會負責全國危機管理和公民健康保護的維澤納(Philipp Wiesener)表示:“下次可能再次遭遇相同情況。”

但維澤納認為,從好的方面看,人們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學會了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疫苗接種中心並為大量人群接種。這也是下一次可以利用的儲備。

接種疫苗的意願

新冠疫情沒有造成更大破壞,也要歸功於疫苗的迅速問世。一個幸運的巧合是:當時疫苗並不是mRNA技術的研究重點,該技術原本是要用於癌症治療。分子生物學家韋勒表示:“mRNA技術的發展卻得了如此大的進展,這真的很幸運。” 他也樂觀說道:“下一次我們也許會同樣幸運。”

在疫情期間,mRNA疫苗被證明是一種靈活的工具。然而,只有在人們知道它應該針對病原體的哪些結構時,它才能發揮效力。如果下一次出現的是SARS-CoV-3,人們會做好充分的准備。但韋勒表示,,於天花等疾病來說,情況就不那麼明朗了。此外,人類對這種疾病幾乎沒有免疫保護。他表示,屆時會是一場“小規模的噩夢”。

但問題還在於,德國人下次是否還會願意接種疫苗。

社會持更大的懷疑態度

在202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結束之前,德國有超過20%的人口沒有接種疫苗。不少人如今對未來的措施已經缺乏信心。根據2022年末至2023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埃爾福特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奇(Cornelia Betsch)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若下一次大流行病發生,三分之一的德國人不會再配合防護措施,另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將質疑政界應對疫情的方式。

新冠疫情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收入和教育程度較低者被系統性地置於不利位置。醫療系統和學校早該實現數字化。如今有許多兒童和青年仍受到學校關閉的影響。許多科學家批評,缺乏系統性收集數據來評估這些措施。

重症監護人員已經學會了思考各種情境。因此,卡拉吉安尼蒂斯認為,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非常明確:“我們需要設想一下,如果爆發下一次大流行病會發生什麼情況。然後看看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備?”從政府的反應到危機管理,如何應對,如何照顧兒童,學校該怎麼辦?“我們需要一個整體方案,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哪裡存在漏洞?”

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方案還不存在。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Sun
    愛在最高點, 我們準備好啦!
    05月05日23:18
  • 虛竹
    🤣🤣🤣有談吃💩廢物在怕什麼🤣🤣🤣死黑鬼
    05月05日11:1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