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週E書】連「認知作戰」這個名詞都被「認知作戰」了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7月04日08:22 • 發布於 07月03日02: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一週E書】連「認知作戰」這個名詞都被「認知作戰」了

文/犁客

有些名詞大家並不真的了解就會開始大量使用──這類名詞可能是新發明,或者存在已久的物事被統整冠上新說法,又或者存在已久也沒有新說法但因某些原因被拉到聚光燈下被更多人注意到,然後在媒體和名嘴的一再提及之後,大家就跟著開始用了。很多時候,大家雖然把這些名詞說得很順口、用得很上手,但並不真的理解,只是大概知道,或者只是好像知道。

例如「Wifi」。例如「AI」。

又或者例如「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的定義在各方學界還有一些分歧,不過大致說來,它是一種以影響大腦運作模式(也就是「認知」)來達成某些目的(也就是要「戰」什麼)的手段。

簡單舉例,「詐騙」就是種小型的認知作戰──詐騙集團先提供能夠獲取我們信任的資訊(我們在什麼時候在某個網站下單買了什麼),再提供造假內容(因刷卡問題會重覆扣款),然後提供解決方案(去操作ATM)。我們相信了第一部分的資訊(那是真的),接收第二部分資訊時就容易跟著相信(但那是假的),於是就接受了解決方案(把錢從ATM轉給詐騙集團)。

影響大腦運作模式不是直接物理性地破壞我們的大腦,而是透過大腦接收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資訊──進行意識層面的影響。面對我們沒聽過、不理解的新資訊,我們的大腦傾向先接受我們已經熟悉的社群(例如家人朋友)或媒體(除了新聞媒體,也包括現在大家很習慣的網路論壇、社交平台和網紅等等)的解釋,將其分類,之後再聽到相同事件的不同看法,倘若不做思考,大腦就會先把這些看法放進「懷疑、不可信」的類目,即使那些不同看法當中有客觀的研究紀錄、有堅實的數據分析,我們都還是可能罔顧事實(例如認定那些研究數據出錯),或者更進一步去相信陰謀論(例如認定那些研究數據是被刻意操控的)。反過來說,倘若我們第一次聽到某個新資訊時,該資訊來自我們不信任的來源,那麼我們就會先懷疑它;待到我們信任的來源提及類似但立場不同的資訊,我們就會更堅定原來的想法。

所以,假使我們第一次聽到「A對B進行認知作戰」的時候,是我們不信任的某甲說的,那麼當我們信任的某乙說某甲「提出這個說法才是『認知作戰』」時,我們就會相信「對,某甲就是在認知作戰,A根本沒對B認知作戰」──妙吧?某甲和某乙都沒好好解釋什麼叫「認知作戰」,但我們不僅已經覺得自己知道什麼叫「認知作戰」了,而且在不知不覺間,連「認知作戰」這個名詞都被「認知作戰」了。

大家都應該避免認知作戰在自己身上生效,因為假若生效了,表示發起認知作戰的那一方,成功地誤導了我們對事實的理解、扭曲了我們的思考邏輯。它大多沒法子真的完全「操縱」我們的一舉一動,但能有效地影響我們的部分行為,讓我們支持不該支持的,反對不該反對的。而在民主社會裡,夠多的人支持或反對某件事,可能會造成比個人金錢損失更大的麻煩。

資訊流通方便的時代,認知作戰變得更容易執行,更無孔不入,也更容易變化出不同樣貌;而且和取得的結果相較,進行認知作戰的成本非常低(想想前頭詐騙集團的例子吧)。

對我們西方的巨大鄰國而言,尤其如此。

就算我們認為中國政府與我國有「共識」(雖然他們從未在國際上給予我們「表述」的機會),就算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對我國「友好」(雖然他們成天派軍機軍艦在我們周圍晃來晃去),中國政府將我國視為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態度一直都是事實,無論我們各自的政治傾向落在哪裡,這個事實都不會改變。對中國而言,不管是商業上頭的「惠台」,還是武力上頭的「攻台」,最終目的都是把我國真的變成中國的一部分。是故,真正又便宜又省事還能變出各種花樣隨時修改的做法,其實是透過認知作戰「騙台」。

即使我們希望與中國好好地往來,也該知道他們有所圖謀,得預做防範,好保護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理解他們怎麼進行認知作戰、已經做了哪些認知作戰,以及還可能怎麼變化認知作戰。

因此,我們要讀《打台灣不如騙台灣》。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共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 - 沈伯洋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看看【避免被認知作戰,腦袋也要安裝防毒軟體~簡單易懂的問答方式,快速爬梳中共對台認知作戰Q&A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