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交大舉辦校慶日,我回學校主持一個電機系論壇,三年來因疫情停擺的活動終於恢復正常,也充分感受到解封後的校園活力。
不過,在與教授與業界的對話中,發現不少產學銜接與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問題,國內科技人才不足的隱憂,未來恐將嚴重影響台灣科技矽島的地位。
首先,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教授薪資很低,原因是在教育部層層規範下,薪資制度難以動彈。但這幾年因半導體業人才需求高,調薪幅度明顯增加,結果就出現一個奇特現象,教授教出來的學生,研究所一畢業去台積電工作,第一年領的薪水就超過教授薪資。
三月底,在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發表會時,奇景董事長吳炳昌就提到,台灣不只企業找不到足夠人才,連訓練人才的人才也不夠。
教授薪水太低,吸引不到好教練來台灣教書,結果就導致台灣人才水庫逐漸枯竭。
學生第一年工作薪資就比教授高,這種現象大概只有台灣才會發生,但問題不是企業薪資有多高,而是教授薪水太少。
這對於投入研究教學及人才培育的教授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更是一大諷刺!
給這樣的薪資,壓抑這些訓練人才的人才,如何要求未來可以為產業界培育出更好人才?
教授薪資問題出在那裡,其實大家都知道,因為企業提供的薪資會跟著市場供需而調整,但教授薪資沒有市場機制,是被教育部那一隻「看得見的手」在掌控。
縱有再好的制度,安穩的工作環境,低薪已產生惡性循環,台灣的大學教育已瀕臨崩盤邊緣。
教授低薪的問題,可以想像一定衍生出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頂尖大學已吸引不到頂尖教師。
校慶那天,我抽空到隔壁資工系串一下門子,遇到資工系不少傑出系友回娘家,他們還捐了一座牛車雕塑,還原1962年以牛車運送台灣第一部真空管電腦IBM 650到交大的故事。
我和一些老朋友打招呼,又聽到聖洋科技執行長邱繼弘演講,注意到頂尖教師不來交大資工系任教的問題。
邱繼弘秀了一張交大資訊學院做的統計表(見表一),兩年來資訊學院發給應徵教師的offer letter,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都有,總計有九位,學歷都是國外名校卡內基美隆、普林斯頓、密西根等大學博士,但最後這九位都選擇放棄,沒有來交大報到。
沒報到的原因當然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理由絕對逃不掉,就是學校開出來的薪水十幾萬元,讓這些高學歷的人才不願屈就。可以想像,這些人才在外面的工作機會一定很多,國內大學教師的金飯碗,已經很難有吸引力了。
找不到國外名校回來的教授,不只交大如此,其他多所頂尖大學也都是如此,只要去頂大師資網站看一下,就可以發現國內大學畢業的博士已成師資主力。
當然,不是國內培養出來的博士不好,很多本土博士優秀的也非常多,但問題是,前面那些應聘交大資工系所的人,當然是有想回國任教的意願,但最後他們都沒有回來。
台灣用一個不合時宜、完全沒競爭力的薪資結構,想要和國際競爭,又阻礙自己的學子回台貢獻,對台灣人才庫來說,當然是很大很大的損失。
交大資訊學院是與電機學院鼎足而立的兩大鎮校之寶,前者培育國內軟體資訊網路等人才,後者則貢獻國內眾多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產業的人才。
前交大代理校長、交大電機講座教授陳信宏說,目前不只電機系,幾乎很多科系都面臨類似問題,許多資深教授會在未來五年陸續退休,但年輕的若銜接不上,會形成很大的師資斷層。
因此,現在各大學不只要擔心國內理工科博士班沒有學生念,更麻煩的是未來連師資在那裡都不知道。如何升級訓練人才的人才水準,恐怕是台灣資訊電子產學界最大的隱憂。
至於談到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大家都知道要去海外找學生,其中東南亞及印度是過去幾年各學校的重點,但接下來很可能也會踢到鐵板。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說,2023年至2024年,他已預期東南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會明顯減少,因為很多父母不會讓小孩來台灣念書。「戰機每天飛來飛去,國際媒體一直強調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為人父母會不擔心嗎?」
潘健成自己就是馬來西亞僑生,對於東南亞國家來台人數會減少的問題,顯然看得比別人清楚。
地緣政治就像一把利刃,美中晶片戰爭讓台灣獲得轉單利益,但處於火線的台灣,也衍生出不少要擔心的問題。
另外,印度當然是另一個重點。
近幾年來國內半導體業出現不少印度臉孔,印度有很多想往半導體發展的學子,會選擇來台灣讀書及工作,因為台灣有眾多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公司;另外,印度本地也積極朝半導體及其他電子零組件發展,這些學子未來學成後,也有機會回印度服務。
印度本身就有很強的軟體產業,也擁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印度裔人才又早就擠身Google、微軟等企業CEO。
不過,印度在硬體產業如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則明顯落後台灣,因此目前台灣各大學的電機學院中,有不少學生來自印度,這些學生取得學位後,也有很高比例願意留在台灣半導體業工作。
根據陽明交大統計,目前外籍生前五名國家依序是印度、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烏克蘭,其中印度外籍生遙遙領先、約有一六九名,當中博士生就高達一四五名,碩士生二十三名;另外,清華大學外籍學位生超過八百位,其中碩博士生占了大半,印度籍學生更是排名居首、約近二百位,其次是印尼、越南籍,各超過百位。
來台念書的印度學生近幾年明顯增加,這是好事,但清大加陽明交大才不到四百名學生,其實數量還是少得可憐,很難彌補人才不足的巨大缺口。與其找人來台念書,不如企業直接去印度找員工,速度及規模會是完全不同格局。
以美商高通為例,目前全球有4.5萬名以上員工,但印度員工高達1.8萬名,是高通最大的人才庫,至於台灣在印度擁有最多員工的應屬聯發科,目前在印度的員工數量,包括正式及外包員工應該在三、四千人左右,至於其他公司也有布局,但數量就明顯少很多。
台灣企業一直以來的弱點,就是員工都以台灣人為主,很難把人才觸角伸向海外,如今台積電被逼著往美日歐等海外發展,台灣IC設計業者也應該跟著出海,去海外找更多人才。
不過,現在看起來,企業界並沒有很積極的作為。
前陣子,我在另一場論壇中聽到簡立峰博士的分享,他認為台灣要用傳統方式,找人來台灣的大學念書,然後再把學生留在台灣工作,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
他認為企業界要用更新的方法找人才,其中一個就是去網路上找,網路上有很多很多人才,但台灣都沒有去找。
簡立峰說,現在很多人的工作方式已經改變,他估計台灣有三千名外籍工作者在台灣工作,但雇主不一定是台灣企業,或是他的老闆不在台灣。
他還舉例,俄烏戰爭讓烏克蘭釋出很多人才,國際間許多公司都拼命去搶這些人,但台灣卻很少有企業想到這一點,對於雇用海外優秀人才,台灣是既傳統又保守。
其實,去年俄烏戰爭發生後,台灣幾所大學也想到提供獎學金去找烏克蘭學生來台讀書,但頂多也只能爭取到幾十個人,簡立峰建議的方法,企業確實應該好好想一想。如今人才都在遠距上班,台灣更成為很多老外選擇遠距上班的最佳地點,但台灣自己的企業卻不會利用這種優勢,實在很可惜。
這讓我想到之前訪問台灣大資訊長蔡祈岩,他提到要找100位全球頂尖的資訊科技大學生來實習,參與公司的前瞻計劃,這些海外學生不用飛到台灣,在家就可以實習,而且不分寒暑假、不限工作時數,類似這種招募人才的創新作法,台灣確實太少了,或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總結來說,短短一天的校慶,心情從興奮到擔憂,只感受到台灣人才問題的嚴重,不僅缺學生,連好教授都難求。
從學校到產業,就像溫水煮青蛙,一直往壞的方向走,並且陷入惡性循環,一整個國家的人才素質往下墜,實在令人開心不起來。
台灣半導體產業,從40多年前去美國RCA受訓,培養出來許多優秀人才,讓80年代半導體產業快速起飛,到了2002年的矽島計畫,又為台灣IC設計業訓練很多人才,20年來大家都在享受當年的成果。
但未來的20年呢?
目前不只沒看到什麼大型計畫,連學校培養的人才都在減少,未來產業界想要再發展二十年,需要的人才根本不夠。
這個問題,應該是可以讓台灣產學界都要傷很多腦筋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