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之細路,北起桃園龍潭、南到臺中東勢,其中在桃園、新竹一帶的古道,過去有許多是北部運送茶葉的重要挑茶道路,從這些小路,再連結到大漢溪、大稻埕,把客家庄的茶葉銷往世界各地,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茶亭古道,還留存著的老茶亭和古道,就見證了早期那段輝煌歷史。
「像我們要買東西進來,也都是要用挑的,走這個古道,(竹妹姐妳揹幾斤),我喔!幫人工作,我們要賺錢嘛!1天平均1次可以拿70多公斤。」
橫山鄉的茶亭古道旁,一間偌大的石造茶亭矗立著。
新竹縣橫山鄉耆老 楊竹妹:「以前的人用手工打的石頭,大家這樣,村莊裡的人,大家一起來像是當志工一樣,大家來砌,請人家打石頭、來扛,來這,人們在這裡進出,在這裡就是像休息一樣。」
住在附近的人,常會來幫茶桶加水,讓在茶亭休息的人有水好喝,以前沒有大馬路,山裡的人要到橫山街上,都得依賴這條茶亭古道。
新竹縣橫山鄉耆老 楊竹妹:「出去也從這邊出去,進來也從這裡進來,挑出去、挑回來,以前的人說大山背,下坡石頭碰到背,上坡就會碰到嘴巴,下坡石頭碰到背,就是這樣的原因,很陡啊!(所以這裡出去到哪裡),這出去以前到橫山,以前像那條輕便車路,他用那個輕便車,小小兩條鐵路的、到竹東。」
千里步道協會社區經理 陳致中:「它也因為茶葉很多、物資也很多,需要挑夫,對!所以我們橫山有特別的挑夫的產業,對!大家茶農早上採茶完之後,對!中午就會開始打包,然後深夜就會開始出發,對!深夜的時候開始走到關西,已經都晚上,然後天亮了之後,買好東西之後再走回去這樣。」
楊竹妹說,小時候家裡就是種茶的,後來又嫁給茶販,對茶亭古道她可是熟到不能再熟。
竹縣橫山鄉耆老 楊竹妹:「茶採收好,我們就去每家每家收,收到我們就像盤商一樣,你今天多少錢,我們賺3角、2角,我們去跟人家買、現金去買貨,再載去北埔賣這樣。」
「(哪來的麵粉袋呢),以前要配給才有,不是隨便要就有的,以前的人要穿衣服,要這個麵粉袋沒有那麼容易,(這還有寫字),寫字是我以前,我的公公,以前做茶的很多茶販去到工廠,我們自己打一個字號,才不會被人拿走,(就認這個就知道是你們家的),就認這個,對!對!對! 」
千里步道協會社區經理 陳致中:「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因為我那時候跟竹妹姐,她說那個茶袋大家都丟掉、沒人要,那有什麼重要的,對啊!但你看那個麵粉袋的字在,然後它的商號的名字在,我們就可以證實之前老人家,或文獻記載的這些內容是真實的。」
串連起聚落間的古道,是先民用汗水開墾出來的痕跡,承載著過去與現在的臺灣茶業歷史,以及產業、生活點滴,沿著樟之細路的北段,要繼續探尋客家庄的茶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