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過餃子,這道從外省眷村瀰漫而出的庶民小吃,包含著大江南北各味鄉愁,如今更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連鎖品牌,永遠是老饕心中一道無可取代的記憶。
文_李文娟/旅讀
圖_圖蟲創意、Cheerimages、楊美娟、李雅婷、旅讀
小時候,在那個大家還會自己包餃子的年代,吃水餃可是頭等家庭大事,婆婆媽媽一大早從市場挑選最新鮮的豬肉和蔬菜,回家後開始忙活剁餡製作,最麻煩的是白菜要先燙過,還得用力擠乾水分,再細細剁碎,和豬絞肉混合。接著,加入蔥薑末、鹽和一兩滴麻油,有些放韭菜末加蝦米或剁碎的粉絲,整個廚房頓時瀰漫著餃子的香氣。
那些年,全家一起包的餃子
70年代,自己和麵桿皮的人已經不多,市場開始賣一疊疊的機器餃皮,包餃子時,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小朋友們也會湊上來包,每個人手法各異,有的像半月,有的像小鼓包,有些還會開口笑,得媽媽重點修整。不過,醜歸醜,只要不散掉,美味依舊;一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端上桌,大夥兒蘸著醬油紅油醋,爸爸還會剝著蒜瓣,配上大蔥,自家包的水餃就是和外面餐館賣的就是不一樣,有種家族印記的儀式感。
水餃,其實只有台灣人這樣叫,中國大陸各地大多稱它餃子。餃子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末期,由名醫張仲景首創用耳朵形狀的「嬌耳」來驅寒治病,內餡包含驅寒藥材;漢末至三國時期出現了「餛飩」,南北朝以後逐漸形成我們熟悉的月牙形;到了明清,春節吃餃子成為一種習俗,寓意團圓與幸福,年三十並加入放入銀錢的傳統,希望帶來新年好運。
文學中,餃子也常承載著家族情懷,哈金的小說〈活著就好〉描寫了男主角因地震失去記憶,進入一段「新家庭」生活。某天,韭菜豬肉水餃的香氣勾起了他隱藏的記憶,讓他想起了失去的過去和家人,讓他在平凡的味道中找回身分與情感;作家張曼娟也以水餃為引,書寫她永恆的童年回憶和家族記憶。
水餃和牛肉麵一樣,是從外省族群眷村聚落開始擴散到台灣大街小巷的代表食物。
「好吃不過餃子」,當年退役的老兵伯伯們,在眷村頭尾擺攤,親手和麵,選擇當地最容易取得的食材,剁碎豬肉、韭菜、高麗菜,包出一盤盤水餃販賣維生,對這些背井離鄉的老兵來說,也是他們僅存的鄉愁滋味。
饕客最愛的票房保證
2000年後,我在台灣有線電視新聞台製作主持《美食大探索》節目,首創用一整個小時的時間介紹一種受歡迎的美食,水餃是票房保證之一,每集選八家,被報導過的店家立刻一位難求。
皮薄餡鮮多汁,當年介紹那些料好實在的小店,現在都成了赫赫名店。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林青霞最愛的東門興記餃子,以及東湖王家和龍門客棧。
老實說,當年會介紹龍門客棧,和我大二之後在台大法學院徐州路上課很有關係。龍門的水餃就是標準北方麵館的好吃,鹹香滷味可能會更精彩一點。而龍門客棧這個聽起來像電影場景的名字,其實是台大人(醫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的青春回憶,這裡不只是餃子攤,而是一個連結學子、記者、立委助理的聚會場所,也是大家擺龍門陣的好地方,木造建築、木桌板凳,牆上泛黃的老照片和書法作品,一走進去就仿佛進入另一個時空,餃子滷味配啤酒,可以聊到天荒地老。
龍門的姜老老闆守了一輩子的餃子店,以百歲高齡辭世,當年在店裡高談闊論的年輕人則成了總統、院長、董事長或階下囚。
從家族記憶到連鎖品牌
東方不敗林青霞回台灣最愛打包的東門興記水餃,老老闆過世時打過一陣子繼承官司;比較特別的是內湖的東湖王家,學設計的女兒另闢蹊徑,開了文青風設計感的餃子連鎖店「餃子樂」,也是另一種層次的創新多角化。
其實,連鎖餃子店通常開在傳統市場附近,和新鮮豬肉食材容易取得有關係。
水餃從家家戶戶的手工製作走向中央工廠商業化。如今,冷凍水餃選擇眾多,高麗菜、韭菜、玉米、瓠瓜、蝦仁甚至剝皮辣椒餡一應俱全,網購方便,一鍵到家,滿足不同口味需求。
八方雲集等連鎖品牌更把餃子文化推向新高度。標準化流程讓每家分店的味道如出一轍。上班族中午想吃一頓熱食,轉身就能在公司附近找到這樣的餃子店,飽餐一頓。
在「八方雲集」都已經開到美國去的現在,再問台灣人同一個問題:「你心目中的水餃滋味是怎樣的?」大家心中可能都會出現那濃香的韭菜豬肉,或者清甜的高麗菜餡,這已經標準化的一致答案。
至於「家族滋味」?只有在模糊的記憶中尋找了。
全文由《旅讀》授權刊登,訂閱資訊請洽《旅讀》網站/希望商城。
責任編輯/Vivian Day
溫馨提醒:未滿18歲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