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閱聽人常感嘆台灣缺乏優質國際新聞,但國際新聞仍是讀者接觸世界、營造國際觀的重要窗口。睽違一年,《風傳媒》國際中心21日再度舉辦編譯研習營,由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中心主任李忠謙領軍,傾囊相授撰寫國際新聞的報導心法,同仁也暢談工作現場編譯、採訪及規劃專題的實務經驗,更透過模擬下標、產出即時新聞的實作練習,讓年輕學子一窺國際新聞編譯的工作內容,也體會國際新聞工作者由大千世界回望台灣自身的使命感。
【延伸閱讀】新媒體如何報導國際新聞?《風傳媒》辦研習營「冒險工廠」帶領學員深度體驗
打破「編譯就是翻譯」的迷思!
國際新聞中心主任李忠謙首先強調,大眾與國際新聞之間的隔閡不只是語言差異,更由於身處異文化、不同政治社會環境,因而對國際議題的背景缺乏了解。因此,新聞編譯不只是一字一句地翻譯外電,更肩負為讀者「補脈絡」的工作,弭平背景知識的落差。例如《風傳媒》立足台灣,要做的就是貼近在地脈動,了解讀者的興趣,寫出「台灣讀者看得懂的國際新聞」。
李忠謙也形容,編譯像是「總編輯」、「策展人」的工作,雖然沒有實際到新聞現場採訪、跑新聞,卻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整理解並查證新聞事實,再憑藉專業判讀外電報導價值,為讀者歸納出新聞重點,接著發展整篇報導的時間縱深、事件發展與前因後果等面向,幫助讀者了解事件全貌。
「寫新聞就是寫歷史」的使命感
另外,擁有逾20年編譯及國際新聞經驗的《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閻紀宇,也向在場學子分享自己從事國際新聞報導多年的心路歷程,他認為國際觀不只是了解人事時地物,也不是谷歌(Google)就能得到的「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縱向與橫向的來龍去脈,並體現新聞中平權、反歧視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普世價值。
閻紀宇舉台灣近年滿城風雨的同性婚姻議題為例,國際新聞此時能夠扮演「向外看」的角色,讓讀者了解其餘國家如何面對、處理類似爭議,「去探索變化無窮的世界,再反觀台灣自身的光明與黑暗。」而在網路時代,《風傳媒》也利用網路媒體的特性,善用影片、社群媒體等線上資源,為讀者建立臨場感,拉近與國際新聞事件的距離。
閻紀宇回顧,自己一路見證3任美國總統上台、911恐怖攻擊、日本311地震等歷史事件,而國際新聞編譯就是帶領讀者看見現場的報導者:「當改變歷史的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國際新聞工作者就置身舞台的第一排,我們寫新聞就是在寫歷史,知道下筆的每個字,明天台灣會有幾萬幾十萬人看到,下個月、好幾年後都會有人看到。」
分秒必爭!編輯台實戰體驗
在研習營其他課程中,《風傳媒》國際新聞中心同仁也從各角度分享國際新聞報導的「眉角」,記者廖綉玉列舉各種常見的翻譯問題,也顯示同仁對報導文字的高度要求。王穎芝則從複雜的中東歷史切入,說明「魔鬼藏在細節裡」,國際新聞工作者必須注意報導中隱含的微妙政治問題,要精準轉譯國族、政治難解的恩怨情仇,就必須熟悉背後涉及的歷史文化脈絡。
此外,同仁也分享了近兩年規劃的「我是朝鮮屄」及「外交工作者們」2套年度專題,暢談製作專題的步驟、心法,以及規劃、採訪、寫稿的流程與幕後祕辛,近年來,視覺呈現成為閱讀體驗的重要環節,同仁也分享了專題網站製作與圖文、影音報導的設計想法。
除了國際中心同仁授課外,研習營也特別為學員設計了下標題、製作即時新聞的編輯檯實作課程。學員在短時間內構思能吸引讀者點閱,卻不會淪為「內容農場」、甚至造成「標題殺人」亂象的標題,也親身體驗遇到突發緊急事件時,必須立刻歸納資訊、掌握重點,完成即時新聞的壓力,讓學員大呼刺激,也體驗到新聞現場腎上腺素激增的分秒必爭,對國際新聞的工作內容有更多了解,也盛讚一整天的活動相當充實、豐富。(推薦閱讀:出身哈佛與牛津、從軍遠征阿富汗、29歲當上市長 民主黨新星布德賈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同志總統」嗎?)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