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篇文章,我們有評測 Intel Core i9–13900K 和 i5–13600K 各項跑分軟體效能,並做了一些比較。可以看出第 13 代效能在第 12 代的強勁基礎上,又更一層樓。本篇是實際配單篇,上一篇選購建議的文章,根據目前 PC 市場現況,說明目前幾個關鍵零件的選購建議和選擇。這篇則接續,以實際配單的方式寫出幾組配單,提供參考。
使用 Intel Core i9–13900K、i7–13700K、i5–13600K、i5–12500 和 i3–12100,共五顆處理器,根據不同價位等級、功能做了一些配單。因為是所有等級一起寫,所以在思考上會有一定的慣性,例如大概就不會把 i5 就不會去配最高階的顯卡。但這在實際生活中是可以做的,也值得推薦去做。
另外也優先使用我們現在正在使用、曾經開箱過的產品。以及 SSD 和 RAM 優先用同一品牌,機殼也優先跟 PSU 用同一品牌的原則,這樣配起來比較單純。實際上大家挑選的時候可以隨意。
選擇零件、規劃配單時你可能會想,i5–13600K 上 i7–13700K,差 $4,000,那就捏一下上了。結果感覺主板也要升級,那 SSD 不換 2TB 感覺也說不過去,一前一後可能就差 $8,000 了。所以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及在市場上比較、找到可靠的賣家也是很重要。例如精準評估自己在每個零件的需求,如果不需要 64GB 記憶體,那就先選 32GB 記憶體,省下預算,等未來再升級。
這是五張配單的總價值以及單純拉出 CPU 價格圖表,可以看到相對關係。每個價位帶都有它適合的族群和使用者,預算可行的話可以多買一階,作為未來用比較久的考量是最好的,但不用硬拚上到兩個等級。
Raptor Lake i9–13900K Desktop
如果給我比較寬裕的預算,肯定是直上 i9–13900K,最頂尖的效能。整機價格約 $136,000。
i9–13900K 有 24 顆核心(8 P-cores + 16 E-Cores)共 32 執行緒,P-Core 基礎時脈 3.00 GHz,最大超頻 5.80 GHz,L2 Cache 32 MB,L3 Cache 36 MB。當然光自動超頻功耗達到 250W,散熱器就用水冷吧!
不過只選擇 Fractal Celsius+ S24 Dynamic,而沒有用到 360 水冷,主要是為了配合機殼美觀。選擇我覺得最美的機殼 InWin 905,我用過幾年後依舊覺得安裝 240,是對 InWin 905 整體風道比較順暢的方式。
而且後續還有其他小招,像是對 i9–13900K 使出忍術「降壓超頻之術」,在降低發熱的同時增加性能。主機板這張 ASUS ProArt Z790 -Creator 撰寫時還未上市,但是規格已經可以查到資料,$13,990 的價格是我推估的。理論上這個等級當然是要配個 RTX 4090 才過癮,不過目前我們都沒用過這張卡,而且同樣受限機殼而有所取捨。
這幾年顯卡越吃越胖,現在 RTX 4090 非公裝上來,絕對是沒空間預留給 12VHPWR 線頭。總之就先搭個 Founders Edition,至少測量了一下應該是可以預留出官方要求的 35mm 空間。不過 be quiet! 官方出的轉接線是要求 40mm,似乎就有點難達到了。就看到時有沒有機會組裝,再來驗證一下。看完顯卡再回來看主機板,選擇內建具備 10GbE 網路的 ProArt Z790,就是為了避免要額外裝一張 10GbE 擴充卡。這樣擴充卡比較不會發生機構干涉,也可以避免受到顯卡發熱的影響,或是以後用 12VHPWR L 型接頭裝非公卡,也可以避免 10GbE 擋住顯卡風扇。
機殼風扇部分,之前我幫朋友升級桌機有用過 be quiet! Silent Wings 4,雖然單顆價格不便宜,但是靜音效果真的很好,反正預算無上限,就先來個三顆吧。
Raptor Lake i7–13700K Desktop
i7–13700K 這顆處理器我們沒用過,因此手上沒有相關測試資料,但看規格以及別人評測,大概也知道效能多強。i7–13700K 有 16 顆核心(8 P-cores + 8 E-Cores)共 24 執行緒,P-Core 基礎時脈 3.40 GHz,最大超頻 5.40 GHz,L2 Cache 24 MB,L3 Cache 30 MB。
自動超頻功耗達到 250W,散熱器則如願使用上 360 水冷,ENERMAX LIQMAX III ARGB 白色款,之前特價到 $2690 還加送贈品真的是滿猛的。TEAMGROUP 的記憶體是我們目前正在測試使用的,SSD 則選擇 2TB 容量,我覺得比較對得起 i7–13700K 這個價位的機種。
機殼使用 Corsair 5000D 是因為 Hek 開箱過,我覺得前面板的視覺一體性很高,加上側置的水冷和可以使用忍術「亂藏線之術」,很酷。因為搭的顯卡還是有一定發熱量,因此建議可以多裝一些風扇,幫助機殼內散熱。但如果你平常就是下班後打打遊戲,可能回家玩一小時,搞不好機殼內的熱都還沒累積起來到影響效能,老婆就叫你去洗澡睡覺了。
Raptor Lake i5–13600K Desktop
i5–13600K 是大多遊戲玩家引頸期盼的熱門標的,前一陣子更是賣到缺貨。玩遊戲的話,i5 已經很能帶顯卡了,上到高階卡問題不大。當然往上攻 i7、i9 還是能有所提升,但是非常有限,主要就是現在 i5 就已經很強了。所以除非你的需求同時也非常吃重 CPU,不然以遊戲取向來說,i5 會是大家最甜的選擇。
i5–13600K 有 14 顆核心(6 P-cores + 8 E-Cores)共 20 執行緒,P-Core 基礎時脈 3.50 GHz,最大超頻 5.10 GHz,L2 Cache 20 MB,L3 Cache 24 MB。
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嗎?周星馳說不行。但是 Intel 第 13 代可以安裝在第 12 代的主機板上,可以搭便宜的 Z690、H670、B660、H610 主機板。況且現在 H770、B760 主板也還沒上市,所以 i5–13600K 現在搭上一代主板滿划算的。這組配單就盡量壓低價格,顯卡部分如果有玩比較重的遊戲,或是螢幕解析度、更新率比較高,會建議顯卡往上買。
Pop Air 是 Fractal 最近新出的機殼,顏色有超多款,而且價格以 Fractal 來說也是很便宜,但是手感、顏色、做工依舊很好,白色程度也很高。
不過前置沒有 USB-C 孔,雖然可以額外加購,但是價格 $1,090 就有點高了。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前置有一個收納盒,有天突然發現這個動作好像有點像除濕機的水箱,是一個滿好玩的設計。像是散熱膏、Socket 頂蓋、M.2 螺絲這種小東西就滿適合收納的。
Alder Lake i5–12500 Desktop
CPU 選擇 i5–12500,相較 12400 時脈略高一點,且內顯 UHD 770 比 UHD 730 強上不少,價差 $200 我覺得升級比較划算。
i5–12500 有 6 顆核心(6 P-cores )12 執行緒,P-Core 基礎時脈 3.00 GHz,最大超頻 4.60 GHz,L2 Cache 7.5 MB,L3 Cache 18 MB。
主機板主要是我們手上有用過 GIGABYTE B660M AORUS PRO DDR4,其使用 DDR4 記憶體也可以省下一些預算。ADATA XPG STARKER 機殼跟 PSU,主要是這兩款威剛的我們都用過,機殼好像用過兩三台。主要是之前用過覺得做工不錯,又自帶 RGB 風扇,朋友用了都滿喜歡,我看搭電源搭 Core Reator 任一容量長期都有特價。
不過現在許多主機板都有前置 USB-C,STARKER 機殼前置只有 USB-A,是比較可惜的。如果在這個情況下想要用 USB-C,可以考慮從後 I/O 拉一條線在前置來用。
這台如果 CPU 你想換 i5–12600K、i5–13600K 也是可以的,記得要多買個散熱器。顯卡不管 CPU 有沒有升級,也都可以往上買到 RTX 3070,CP 值我覺得會更高,如果有升級,電供的瓦數也要重新考慮一下哦。不過這些 CP 值都是我自己覺得,如果你用不到那麼高的效能,那買太高階就會感覺到邊際效應。
Alder Lake i3–12100 NAS
最後來舉一個例子,如果想組一台效能不錯的 All Flash NAS,那就選擇一顆 i3–12100,價格 $4,650。以 i3 來當 NAS 其實就很強咯~這個效能的套裝 NAS,不含磁碟大概都要四五萬了。再搭配一張擴充性極好的主機板 GIGABYTE Z690M AORUS ELITE DDR4,價格 $5,990。哇~你看這個主板價格比 CPU 高出 30% 了耶。
為什麼不選 H610 或 B660 就好呢?因為他們的 PCH 頻寬都是 PCIe Gen4 x4,而 Z690 是 PCIe Gen4 x8。實際使用除了內接 M.2、SATA SSD,還要考慮到外接設備以及 10GbE 網卡的安裝,這方面 Intel 高階主機板的 DMI 有較大頻寬,我覺得是很有優勢的。
散熱器雖然可以用 CPU 隨附的,但老化以後有的不太好拆。IS-40X 這顆我有用過裝在 ASRock Deskmini B660 裡面還不錯。目標作為純固態儲存,因此主要是貴在 SSD,整台扣掉大概只要 $26,000。
Micron Crucial 這幾個 M.2 SSD、SATA SSD 是我們手上有的,配單上的 SATA 四顆,目前我們是用六顆在評測,之後做好再跟大家分享。
雖然 Jonsbo D41 可以裝更多磁碟,但希望整體體積上小一點,所以鎖定 D31。另一個因素是我覺得他有一個 8” 1280 x 800 的螢幕,我覺得很酷,對於視覺化呈現 NAS 運作狀態滿實用的。當然這個機殼還沒上市,所以只是去想像這個安裝完應該滿好玩的。配件部分,可以透過硬碟轉接架,將 3.5” 空間換為兩個 2.5”。如果要安裝更多,也可以自己機殼內找空間固定。反正沒裝顯卡,空間應該很夠。
另外我覺得需要再加裝一張 10GbE 網卡,選 TP-Link TX401,主要是在同類產品中比較便宜的新品。搭配主板上的網路孔,達到 10GbE + 2.5GbE,這樣作為 All Flash 儲存機才有意思。AQC107 的方案,不只在 Windows 系統驅動 OK,如果要安裝其他作業系統使用,過去使用經驗都滿穩定的,至少我用過三四個這樣的裝置,用起來也沒遇過什麼問題。
第一條空著的 PCIe,還可以再加裝一張 Thunderbolt 4 的擴充卡。或可以選擇便宜一點的 Thunderbolt 3 版本,理論上應該也沒問題。
透過 5 顆 Intel 不同高低階的處理器,從兩萬到十幾萬不同價位,配出五台桌機,並解釋實際選擇的思考脈絡。希望能解決大家不知道怎麼挑的問題,像是不知道挑哪個品牌、哪個等級,或是不知道怎麼抓價位和預算。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實際幫助到大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