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三分鐘看懂西方建築美學史,從此變成歐洲建築旅遊達人

致旅程

發布於 09月14日02:19 • Cameron Wang

每次旅遊歐美,對什麼古典美學、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都模模糊糊,本文希望幫你三分鐘看懂西方建築美學,未來當你實際造訪時,便可直取精要,不在旁枝末節上耽擱太久,增添旅行的趣味與深度…

為什麼「建築」是旅行中的要角?因為它反映出設計師的思想、價值觀和想望,而設計師的思維又出自身處時代的文化、信仰、智慧和需求,因此,無論是宏偉的教堂或簡樸的民居,都是通向歷史文明的一扇窗,有句話形容得很精緻 -「兩千步穿越兩千年」,的確,欣賞建築就是在進行一場時間穿梭,與不同文明的對話。

但每次旅遊歐美,對什麼羅馬式、文藝復興、巴洛克都模模糊糊,本文希望幫你墊個底,這麼一來,當你實際造訪時,便可直取精要,不在旁枝末節上耽擱太久,增添旅行的趣味與深度。

柱形:1.多立克式 2. 愛奧尼亞式 2. 科林斯式 圖/Shutterstock.com
柱形:1.多立克式 2. 愛奧尼亞式 2. 科林斯式 圖/Shutterstock.com

古典主義:希臘與羅馬

西方建築的故事始於古希臘和羅馬這兩大文明。這兩個文化的建築不僅僅定義了古代世界,也為後世數個世紀的建築思想和設計奠定了審美基礎。希臘人創建的古典柱式至今仍在建築中使用,而羅馬人在混凝土和拱門上的創新,塑造了從橋樑到摩天大樓的建造方式。

邀你加入致旅程LINE好友,一起走遍全世界

希臘建築:對稱與和諧

主張:美來自和諧、比例與平衡。

特徵:對稱、理想比例,通常基於「黃金比例」和使用希臘人發明的不同柱式(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以反映理想的人體形式與神聖秩序。

目的:頌揚神祇、統治者和市民生活,建築多為神廟、廣場與競技場。

代表建築物:

帕德嫩神廟 Parthenon, Athens:希臘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神廟,帕德嫩神廟是希臘建築成就的巔峰,以其完美的比例和精緻的雕刻而著稱,神廟的每一個元素都經過精心測量和放置,以反映希臘人追求的完美理想。

雅典帕德嫩神廟 圖/Shutterstock.com
雅典帕德嫩神廟 圖/Shutterstock.com

羅馬建築:創新與宏大

羅馬人除了體現對希臘古典美學原則的尊重,他們想要更大、更實用且能宣揚帝國威勢的建築。混凝土的廣泛使用無疑是羅馬人最偉大的創新之一,它可以在現場混合並倒入模具中,這使得羅馬人能夠建設更大且更複雜的結構,包括拱門、穹頂等新建築形式的發展,進而延伸出巨大的公共建築如水道橋、橋樑和公共競技場。

主張:規模、創新、效率、實用性與展示帝國力量。

特徵:厚重的牆壁、圓拱和簡單的幾何形式,羅馬式建築反映了中世紀封建社會和宗教虔誠的穩定與堅固。

目的:創造令人敬畏的公眾場所與務實的公共設施。

代表建築物:

萬神殿 Pantheon, Rome:建於公元126年,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無支撐混凝土圓頂。圓頂頂部的圓孔(天窗)讓光線進入,象徵著天地之間的聯繫。萬神殿展示了羅馬人如何將實用工程與深層的精神意象結合在一起。

萬神殿 圖 Gabriele Maltinti/Shutterstock.com
萬神殿 圖 Gabriele Maltinti/Shutterstock.com

羅馬競技場 The Colosseum:建於公元70-80年間,這座龐大的圓形劇場可容納多達80,000名觀眾,是羅馬力量與壯觀景象的象徵,展現了功能性與紀念性建築的完美結合。

羅馬競技場 圖/Shutterstock.com
羅馬競技場 圖/Shutterstock.com

哥德式:通往天堂的追求

從5世紀到15世紀,建築受到了宗教的深刻影響,在這個時代,基督教建築在歐洲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建築的功能轉向精神之旅,喚起信徒的敬畏之情,成為神聖的空間。中世紀的兩大建築風格「羅馬式」和「哥德式」,體現了這種追求靈性升華的渴望。

羅馬式建築:力量與簡約

中世紀早期,歐洲出現了與古羅馬建築相似而得名的「羅馬式建築」,其厚重的牆壁、圓拱和堅實的支柱是標誌性特徵。尤其是教堂和修道院,低矮且沉重的外形,加上小窗戶,營造出內部昏暗的氛圍,它反映了羅馬帝國崩潰後,人心在混亂中渴求宗教信仰的保護和靜修世界的隔離。內部通常簡潔樸素,與之後的哥德式風格形成對比。當時民眾大多數不識字,牆面多繪有聖經場景和宗教象徵,不只承擔著教育功能,也強化教會的權威和力量。

代表建築物:

英國-達拉謨座堂 Durham Cathedral England

延伸閱讀 | 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愛爾蘭英倫全覽如何規劃?

英國達拉謨座堂 圖/Shutterstock.com
英國達拉謨座堂 圖/Shutterstock.com

到了12世紀,「哥德式建築」取代了羅馬式建築直到16世紀,並在中世紀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歐洲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知識復興,教會和社會的信心也在增長。建築的重點從羅馬式的厚重穩定轉為哥德式那向上伸展的宏偉外觀。從寬廣的內部空間、天花板的高度到通過彩色玻璃灑下的光線,每一項細節都是為了喚起敬畏之心,反映神的榮耀,創造出讓信徒更接近上帝的神聖體驗。

主張:高度與光明讓人類與神聖連接。

特徵:尖拱取代了羅馬式的圓拱,飛扶壁外部支撐結構使得牆體可以更薄,可安裝大型彩繪玻璃,肋拱頂使得天花板更加複雜且結構穩固,上述工法使建築物蓋得更高,垂直向上,營造出輕盈、天國般的氛圍。

目的:象徵通往天堂的渴望,大教堂被稱為「石頭中的講道」和敬拜場所。

代表建築物: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 圖/Shutterstock.com
巴黎聖母院 圖/Shutterstock.com

德國-科隆大教堂 Cologne Cathedral

科隆大教堂 圖/Shutterstock.com
科隆大教堂 圖/Shutterstock.com

雖然中世紀通常被認為是黑暗和落後的時代,但哥德式高聳的大教堂,至今仍是中世紀歐洲精神追求的見證,並繼續啟發著今日的敬畏。

文藝復興:重新發現經典

文藝復興時期,從14世紀到17世紀,標誌著歐洲建築、藝術和思想的「重生」,因為它試圖回歸希臘和羅馬的古典理想,並予以超越,其核心理念是人文主義,認為人類應該成為藝術和設計的中心,而非神祇。這與中世紀強調宗教和天堂的觀念有所不同。文藝復興建築師相信,美源於人體的數學比例,建築應該反映這種和諧。因此,文藝復興的建築不僅僅是風格上的變革,它反映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將人類、科學和理性置於藝術與建築的中心。

主張:美來自對稱、比例,並復興古典時代的輝煌。

特徵:重新使用古典柱式、圓頂、圓拱和桶形拱頂、立面裝飾豐富,注重強烈的平衡感、和諧與比例。建築師使用數學公式來確保每個部分都與整體相符。

目的:重新發現並頌揚人類成就、創造力與智慧,建築強調形式與功能的平衡。

代表建築物: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Vatican Saint Peter's Basilica:文藝復興建築的巔峰

聖彼得大教堂 圖 vvoe / 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大教堂 圖 vvoe / Shutterstock.com

美國國會大廈 United States Capitol

美國國會大廈 圖/Shutterstock.com
美國國會大廈 圖/Shutterstock.com

文藝復興建築的遺產可以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建築中看到。從佛羅倫薩和羅馬的壯麗圓頂,到英格蘭的莊園住宅,再到華盛頓特區的政府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師的影響至今依然可見。他們為隨後的建築運動奠定了基礎,包括巴洛克、新古典主義,甚至現代建築。

巴洛克:石頭中的戲劇

巴洛克時期興起於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平衡與和諧形成鮮明對比。文藝復興強調理性、比例和古典理想,而巴洛克時期則追求喚起情感、激發敬畏與壯麗的感覺。巴洛克建築充滿了戲劇性,動態感十足,並利用光影變化來創造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一風格旨在震撼感官,建立君主或國家之間的情感聯繫。

這與當時的政治和宗教背景密切相關,天主教會通過反宗教改革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巴洛克式教堂被設計讓人敬畏,讓信徒沉浸在神聖的氛圍中。歐洲各國君主亦利用巴洛克建築來展示他們的權力和威嚴。宏偉的宮殿、廣場和城市重建計劃展示了統治者的財富和力量。巴洛克建築是專制主義的表現,君王們的宏大宮殿反映了他們的絕對權力。

主張:以宏偉、戲劇性與動感衝擊情感與感官,並展示權力。

特徵:曲線形式、精細的細節、光影變幻、大規模的階梯和立面,強調戲劇感和震撼效果。巴洛克建築充滿精美的雕刻、鍍金裝飾、雕塑和壁畫。這些華麗的裝飾不僅僅是裝飾性,還具有象徵意義,通常描繪宗教或皇家形象,傳達教會或國家的力量。

目的:頌揚教會和君主制,通過奢華、戲劇性的設計打動人心。

代表建築物:

法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巴洛克奢華的巔峰,旨在象徵絕對君主制的威嚴與法國的權力與財富。

凡爾賽宮 圖/Shutterstock.com
凡爾賽宮 圖/Shutterstock.com

凡爾賽宮鏡廳Hall of Mirrors:巴洛克風格的核心特徵。

鏡廳 圖 Ivan Soto Cobos / Shutterstock.com
鏡廳 圖 Ivan Soto Cobos / Shutterstock.com

洛可可:奇趣、優雅與裝飾性

洛可可誕生於法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作為對巴洛克建築宏偉、正式和嚴格對稱的反動,洛可可則更注重個人感受,強調舒適、優雅和輕盈。Rococo一詞源自法語,意指貝殼狀、曲線優美的裝飾,這是洛可可風格中的核心裝飾元素。因此以輕巧、玩味、華麗,擁抱不對稱和自然形式呈現,尤其講究室內氛圍的營造。

主張:美在精細的細節、優雅和輕巧,營造出一種玩味和奢華感。

特徵:洛可可風格以裝飾華麗、粉色系、曲線形態和輕盈的空間為特徵。室內牆壁、天花板和家具上覆蓋著豐富的裝飾元素,包括鍍金灰泥、鏡子和壁畫,常見的裝飾圖案包括花卉花環、小天使和貝殼等。此風格通常包括大窗戶、鏡子和吊燈,這些元素能讓室內明亮通透,顯得輕盈。

目的:創造精緻的奢華空間,讓人感到親密、優雅和愉悅。洛可可風格多出現在沙龍、宮殿和教堂中,設計目的是取悅貴族贊助人。

代表建築物:

德國符茲堡官邸 Würzburg, Germany

符茲堡 圖 marco brivio photography/Shutterstock.com
符茲堡 圖 marco brivio photography/Shutterstock.com

奧地利熊布朗宮 Schönbrunn Palace

奧地利熊布朗宮 圖 canadastock / Shutterstock.com
奧地利熊布朗宮 圖 canadastock / Shutterstock.com

新古典主義:回歸簡約

洛可可的輕盈與裝飾性在18世紀下半葉被視為過時和過度放縱。隨著法國啟蒙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強調理性與秩序,這導致了對洛可可奢華繁複風格的反動。建築師和思想家開始尋求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理性、平衡、和諧之美,提倡回歸簡約、對稱與道德上的清晰,這促成了新古典主義在18世紀至19世紀的崛起。

主張:簡約、理性與秩序是美的最高形式。嚴格的平衡感和秩序感。

特徵:建築立面通常對稱設計,門窗分布均勻,大量使用古典的建築柱式,裝飾性較少,反映出對清晰和秩序的追求,比例經過精確計算,以確保建築各部分之間的和諧關係。具有柱廊和三角楣的門廊,仿照古代神廟的設計,傳遞出宏偉與穩定的感覺,新古典主義建築師偏愛簡單的幾何形狀——方形、矩形和圓形。

目的:象徵啟蒙時代的民主、理性和市民驕傲,常用於政府建築和公共紀念碑。

代表建築物:

巴黎凱旋門 French Arc de Triomphe

凱旋門 圖/Shutterstock.com
凱旋門 圖/Shutterstock.com

柏林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

老博物館 圖/Shutterstock.com
老博物館 圖/Shutterstock.com

儘管世界已經進入了現代和後現代的建築風格時代,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清晰性、平衡感和永恆之美仍然是一個持久的靈感源泉。

現代主義:打破規則

現代主義建築盛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末,不僅改變了產品的生產方式,還改變了城市的建設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鋼筋混凝土、鋼鐵、鐵和玻璃等新材料,讓建築師不受傳統石頭或磚牆的限制,建築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20世紀初,許多建築師對19世紀盛行的歷史主義風格感到厭倦,因為即使有了新材料和新技術,仍在模仿哥德式、文藝復興或巴洛克風格。現代主義運動誕生於對這些限制的反抗,目的是創造出反映現代世界的建築。

主張:追求簡約、功能性和材料的真實表達。與歷史決裂的激進變革,體現了重新思考建築的必要性,重視現代生活的需求,而非歷史參照。

特徵:以「少即是多」為座右銘,建築物線條俐落,減少不必要的細節,使用鋼材、玻璃和混凝土,抗拒傳統。鑄鐵和鋼材比石材或木材更堅固,允許建造更高的建築、更大的窗戶和跨距更大的內部空間,從此改變城市的天際線。

目的:擺脫過去,創造適應工業化社會的全新建築語言。

代表建築物:

德國包浩斯學校建築 Bauhaus, Germany

包浩斯學校 圖 Claudio Divizia/Shutterstock.com
包浩斯學校 圖 Claudio Divizia/Shutterstock.com

芝加哥Leiter II大廈 Leiter II Building,Chicago

Leiter II Building,Chicago
Leiter II Building,Chicago

後現代主義:萬物皆可行

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已經成為主流建築風格,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種極簡美學。後現代主義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逐漸成形,當時建築師、藝術家和知識分子越來越不滿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冷漠與缺乏個性,這種質疑催生了後現代主義(20世紀末 - 現代),一個打破規則,擁抱更加有趣且多元設計的建築作品。如果現代主義強調秩序、功能和“少即是多”,那麼後現代主義大膽宣告,在建築中「萬物皆可行」。

主張:建築應該是多元的、遊戲化的,融合傳統與創新。

特徵:不同風格的融合,經常帶有幽默、諷刺和對歷史元素的引用,拒絕現代主義的嚴格極簡主義。

目的:創造更具表現力、更人性化的建築,與歷史、文化和環境相互對話。

代表建築物:

布拉格 跳舞的房子 Tančící dům

捷克布拉格跳舞的房子 圖/夏金剛
捷克布拉格跳舞的房子 圖/夏金剛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 圖 / Shutterstock.com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 圖 / Shutterstock.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HSU WEN JUI
    好文 推推~
    09月14日09:47
  • Sophia
    也是西洋美術史的一部分
    09月14日14:4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