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生活總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它叫做「明天」

信傳媒

更新於 2024年10月09日10:31 • 發布於 2024年10月10日03:05 • 信傳媒編輯部
因行動而產生的後悔,不如因沒有行動而產生的後悔那麼令人不安,因為行動的結果是有限且確定的,而不行動的結果只受評估者想像力的限制,並且往往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圖片來源/bruce mars@Unsplash)
因行動而產生的後悔,不如因沒有行動而產生的後悔那麼令人不安,因為行動的結果是有限且確定的,而不行動的結果只受評估者想像力的限制,並且往往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圖片來源/bruce mars@Unsplash)

「我們懷念生活的方式就是生活。」──蘭德爾.賈雷爾(Randall Jarrell

「未經審視的生活當然值得過,但是,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值得審視嗎?」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在《錯過:讚美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Missing Out: In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一書的開頭,問了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他斷言,當我們發現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思考「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當我們在思想中繼續體驗這種生活,就好像它是潛進我們生活的影子時,這個問題就變得很重要了。

在羨慕他人時,最能清楚發現那些享有卻沒有過的生活

「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是我們本可以擁有的生活,是我們沒有抓住的機會、錯過的機遇。

菲利普斯還說:「在羨慕他人時,在有意或無意地要求孩子時,在想讓孩子成為我們無法成為的人時,我們能最清楚地發現這些我們想有,但從沒有過的生活。」還有一些人,對他們未能過上的生活不停地抱怨,他們的生活就這樣被抱怨所吞噬。

達爾文理論的一個可悲的後果是,人們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屬於特定物種的個體,我們沒有什麼獨特之處。我們認為自己獨一無二,只是為了給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這種從父母教育開始的獨特感被消費文化所強化,消費文化完全依賴於它滿足它的主體表面上的「獨特」需求的能力。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遺憾就會油然而生。

面臨大好機遇時的不作為,往往最讓人感到後悔

在過去,尤其是在行為準則更加嚴格的文化中(例如包辦婚姻和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有限),我們後悔的機會反而更少。但在一個以成就為導向、崇尚選擇自由的社會中,想突然擺脫後悔是很困難的。當個體被推動著去實現一切可能時,似乎正是在那裡,在我們沒有經歷過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特。而現實最終總是令人失望,後悔便變得不可避免。這個領域的研究區分了兩種後悔:一種是由行動造成的後悔(我們做了某事,但希望自己沒有做);另一種是由沒有行動或遺漏造成的後悔(我們沒有做某事,但要是做了會很高興)。

研究顯示,在短期內,由行動(如選擇不合適的工作)造成的後悔,大於由沒有行動(如未完成學業)造成的後悔。然而,從長遠來看,當受訪者被問及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時,他們提到的,主要都是他們沒有做的事──他們沒有接近某個男人或女人、沒有追求某份工作,以及在父母離世前,未能以妥善的方式與父母告別。研究還顯示,面臨大好機遇時的不作為,往往最讓我們感到後悔:首先是錯失教育機會,其次是錯失職業機遇。後面按照懊悔程度由高到低分別是:浪漫戀愛關係、養兒育女、自我發展和對閒暇時間的利用。

因行動而產生的後悔,不如因沒有行動而產生的後悔那麼令人不安,其直接原因是,我們至少有機會糾正行動的結果,例如辭去不合適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永遠會把那個我們沒有追求的女人或男人放在心裡。因沒有行動而後悔的另一種解釋是,我們行動的結果是有限且確定的,而不行動的結果只受評估者想像力的限制,並且往往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

儘管如此,所有研究人員對這重要主題的研究發現,都是基於健康參與者的反應,其中一些參與者是學生,他們還太年輕,無法從適當的角度評估自己的生活。這就產生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的反應會在生命結束時改變嗎?如果可靠性是我們的指路明燈,那麼也許我們應該向那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人求證答案。

這正是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所做的。維爾是一名澳洲的臨終關懷師,為那些回到家中度過最後時光的臨終患者提供照護,以瞭解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幾週裡最大的遺憾。她把這些人的頓悟記錄在部落格中,並以此出版了一本書《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一位安寧看護與臨終者的遺憾清單》。她在書中描述了人們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獲得的清晰內省。以下是維爾所記錄的,臨終者五種最常見的遺憾。

臨終者最常見的5種遺憾

1 但願我有勇氣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最大的遺憾。「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並清楚地回顧過去時,他們很容易發現自己有多少夢想沒有實現。」維爾在她的部落格中寫道:「大多數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實現,他們在臨死前才知道,這是由他們做出的選擇或沒有做出的選擇造成的。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由健康帶來的自由,直到他們不再擁有它。」

2 但願我不用那麼拚命地工作。

維爾照顧的所有男性,無一例外地都表達了這種遺憾。他們錯過了孩子的青春期和對伴侶的陪伴。女性也談到了這種遺憾。但由於大多數臨終患者來自老一輩,因此許多女性患者並不是賺錢養家的人。維爾總結道:「我照顧的所有男性,都非常後悔把生命中太多的時間花在無休止的工作上。」

3 但願我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維爾在她的部落格中進一步解釋:「許多人為了與他人和平相處而壓抑自己的感受。結果,他們安於平庸的生活,從未成為他們真正有能力成為的人。」事實上,這名前臨終關懷師聲稱,他們患上的一些疾病,是由他們內心的積怨和憤恨所致。她建議:「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反應。儘管你在一開始改變自己的方式,說話變得坦誠時,人們會做出意外的反應,但最終這會將關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更健康的層次。」

4 但願我能和朋友們保持聯繫。

維爾的患者們承認,他們沒有意識到與老朋友保持聯繫的重要性,直到為時已晚。許多人忙於自己的生活,以至於讓多年的「黃金友誼」從身邊溜走。許多人後悔沒有把時間花在他們應得的友誼上。

維爾說:「每個人在臨死時都想念他們的朋友。」她指出,在忙碌的生活中,讓友誼悄然溜走是很常見的。當死亡臨近時,金錢和地位就突然失去了光彩。「最終,一切都歸結為愛和關係。在最後的幾週裡,只有愛和關係能夠留下。」

5 但願我能讓自己更快樂。

維爾對這種遺憾感到驚訝,她的許多患者都有同感。「許多人直到最後才意識到,幸福是一種選擇。他們墨守成規與舊習,一直停留在舊的模式和習慣中。熟悉感所帶來的『舒適安慰』充斥著他們的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對改變的恐懼,使他們對別人和自己都假裝很滿足。而在內心深處,他們卻渴望開懷大笑,渴望自己能活得像個孩子。」

<p><span style=
內容來源:《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放下恐懼、焦慮、偏見與自戀,找回幸福快樂》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