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據小米集團絕大部分營收的「硬體收入」中,除了智慧型手機,小米手環、行動電源、掃地機器人等IoT消費產品,已成為最有「明星相」的業務。在2018年第2季,IoT裝置收入為104億元人民幣、成長超過一成,是所有營收來源中成長最多的一環。
但這些產品並非小米自主生產,而是基於與各公司合作,特殊的小米生態鏈策略——小米並非收購而是遵循「持股佔比不足5成」的投資邏輯,協助企業進行產品孵化,進而在小米平台上進行販售,官方特別強調「不干涉經營」。
早在2013年時,雷軍曾表示要在5年內投資100家小米生態鏈公司,審視現在,生態鏈規模已經超過90家公司、商品達1,600項,為小米開出一條新血路;而仰賴小米崛起壯大的這些公司,現在也開始獨立起來,踏上了自立門戶的2.0之路。
以小米淨水器勝出,雲米申請IPO擬集資1.5億美元
在90家小米生態鏈公司中,其中有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名符其實的獨角獸,包含主攻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小米電風扇的智米科技、行動電源的紫米科技,以及製造小米平衡車的Ninebot。其中,華米科技開了先河,已於今年2月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第一家上市的小米生態鏈公司。
有「前輩」借鏡,其中經營智慧物聯網家電的雲米科技,成立於2014年,在小米上以「淨水器」為主打。在本月29日,已在美國納斯達克遞出IPO上市申請,股票代碼為「VIOT」,計畫將集資1.5億美元用於研發、銷售和行銷計畫,潛在的戰略投資和收購,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從招股書上可見,截至今年6月30日旗下家庭用户數量達122.23萬,而單單今年上半年,雲米科技的淨營收為10.402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2.706億元成長超過2.8倍,成績亮眼。但雲米是這樣坦承和小米的關係:「小米是我們的戰略合作夥伴和最重要的客戶,如果這種合作關係出現問題,那麼將是公司的風險。」
的確,目前源自小米的營收,占雲米整體比重達62.6%;再從股東結構來看,雲米創辦人陳小平持股為41.3%,雖為公司最大股東,但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持股20.5%、小米旗下基金Red Better Limited則持19.5%,相當於「小米勢力」持股40%,為第二大股東。
這種依賴又約束的關係,隨著小米生態鏈逐漸壯大、競爭者持續增加,風險將越來越大。上市似乎是得力於小米,卻又想減緩小米控制的措舉,但,能行嗎?
華米董事長:小米是一個得充分利用的通路
或許,看看「前輩」華米科技可得出端倪。滑米自上市以來,股價漲了2.7%,2018年第2季財報也指出,其營收同比增長54.8%,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72%,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但主要經營穿戴裝置的華米,相較雲米的確底氣更足。眾所皆知,在小米IoT產品中,低價簡易的「小米手環」往往是供不應求的爆款產品,近年滑米更推出自有運動手錶品牌Amazfit來「去小米化」,並效仿小米生態鏈模式,自主投資電動牙刷等產品,通過自己的品牌及渠道進行推廣,現在自主產品營收已占總營收的近40%。
這也讓小米生態鏈公司,看見「自立門戶」這條路似乎仍有機會,可以繼續嘗試。華米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汪本月隨著小米手環3發表首度登台,被問起是否想跳脫小米自個打天下?他表示:
華米跟小米是互補跟補充的關係,如果說在中國市場小米通路已經做得非常好,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跳脫,這是效率最大化的作法。 華米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汪
對黃汪而言,或許「去小米化」是另一回事,但小米絕對是一個可最大化、得充分利用的通路。但對於多數小米生態鏈公司而言,生死大權幾乎由小米掌握--不僅是最大股東,還可能是唯一客戶,為謀求獨立發展,在華米、雲米之後,第三家會是誰呢?小米生態鏈2.0已悄悄成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