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訪港,幾位企業界、學界、媒體朋友聊天中不約而同都提到一個人——羅奇(Stephen Roach)和他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的文章:「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 (說香港沒救了,我很痛苦)。
羅奇是關注中國的經濟學家。目前任教耶魯大學,2007年他在香港住過六年,擔任過摩根史丹利亞洲區主席,長期在《金融時報》寫專欄。今年2月12日,他的這篇「香港沒救」論點,引起香港和中國大陸震撼。政界極力用數字、證據反駁;商界是一部分同意一部分不同意,也充滿憂慮。
這位曾經視「香港是我家」的經濟學者,觀察到近幾年來香港的股市表現全球墊底:標普500指數飆升四倍多時,香港恆生指數僅上漲5%。投資者大量流失,專業人才紛紛離港。因此做下悲觀結論。
羅奇敲下警鐘,盼為香港找回昔日光芒
關鍵轉折時刻是2019年。他提出三大讓香港失去往日光芒的因素:
1.政治因素。2019年,港督林鄭月娥錯誤提出中國引渡法,激起大規模民主示威。中國大陸又以《國安法》回應施壓。於是暴動難熄,股市大跌近半。人民對自由市場失去了信心,香港回歸50年的過渡期縮短了一半。
2.中國因素。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香港和中國內陸的連動性強,經濟大受影響。
3.全球發展。自2018年以來中美競爭愈來愈烈。美國的「友好外包」政策,給香港和亞洲國家帶來要選邊站的壓力。特別衝擊香港的貿易,而貿易額是香港GDP的192%。
專欄刊出後一週,羅奇又在《南華早報》上再登第二篇文章補充說明。他說:「我下這個標題,更重要是給長期以來被譽為『亞洲國際城市』的香港敲一記警鐘。」
他進一步說,對香港的法治、政治與經濟主權的擔心,看到大量人才、公司流出的風險,希望警鐘能引起作用。
圖為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分校。楊永妙攝
或許是羅奇的警鐘震撼太大,在香港各界引發激烈討論。就在6月5日,他親赴香港,在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辦了一場演講。他熟悉的香港商界朋友對他說:「我們不要辯論(debate),我們來對話(dialog)吧!」
羅奇的警鐘,香港政府不可能沒意識到;經濟的數字早已顯現疲弱,救濟政策正待出台。
以移民潮為例,2022年底,香港就啟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吸引大陸優秀專業年輕人到香港發展。五年內流失的近30萬人,這個計畫填補了13萬人。疫情過後,海外回來的流動人口增加。
不少早期在港府工作的高層也在為穩定香港找出路。一位學界朋友提到,香港在高等教育的經驗正陸續協助大陸培養人才。香港科技大學已在廣州設立分校,落地南沙、二年就建校完成大學,專攻高等科技教育;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任教,年薪400萬人民幣。甚至連家眷所需的雙語中小學都完成,且已招生。住家及周邊生活機能,一一俱全。
一位當年港府高層告訴我們,香港要從過去航運產業轉型做附加價值高的服務,例如發展「海事法律、海事保險、租賃、融資等服務」。利用香港原有的海港全球服務優勢,加上全中國的需求,加值服務全世界。目前在城市大學已成立海事法等學程,培養人才。
香港沒救了嗎?一位重量級香港商界朋友說,他同意羅奇的分析,但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不會消失的,「那麼香港人該怎麼辦?要找出路嘛!」他希望羅奇下次寫一本書,告訴香港,如何重建香港。
留言 5
許崇文
人才不會消失 但市場已死
06月29日00:27
吳宗鴻
有救嗎? 香港已經不是香港 ,
現在叫做中國 , 如果維持50年不變 ,
或許還可以過50年 , 現在都已經全變了 ,
不再自由民主 , 亂說話就送中(終),
一旦送了中 , 所有一切都終了 .
06月29日04:08
花老闆
藍白不倒台灣不會好
06月29日04:06
Edwin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該怎麼做
只是不敢做做不了
千萬不要讓台灣變香港
首先抹除白藍亂黨
06月29日03:59
金成功
香港成為中國下一國兩制香港那天開始就死掉了
06月29日04:4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