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2 月是捷克的聖誕月,天空飄著雪,各地舉辦賣手工藝品、熱紅酒的聖誕市集,吸引本地人與觀光客駐足。平安夜,合唱團在音樂廳演唱詩歌、小朋友在默默等待傳說中的「小耶穌」(Ježíšek)送禮;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美食、交換禮物與相互問候,用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暖度過聖誕寒冬。
12 月,捷克各地舉辦賣手工藝品、熱紅酒的聖誕市集。圖/劉郁葶 提供
以上這些,多半符合我們對西方聖誕節的想像;不過,捷克還有個很特別的聖誕習俗──「吃鯉魚」。不論是在餐廳或家庭聚會的餐桌,每逢聖誕總會出現「炸鯉魚」、「鯉魚湯」等菜色。
只有聖誕節才會出現的魚市場景。圖/Charlene 拍攝、劉郁葶 提供
如果聖誕期間走到市中心,你可能會見到一個個大水桶中,裝著數 10 條活生生的灰色鯉魚,小販在一旁招呼客人,用木棒敲昏鯉魚後直接現場宰殺。有的捷克人喜歡買活的鯉魚回家,並把它養在家中浴缸,甚至為牠取小名、當成寵物般愛護,直到平安夜才烹煮;此般場景經常可以在如《CosyDens》等捷克電影中看到,令人難忘。
這不禁令我好奇,捷克人為什麼喜歡吃鯉魚?這個四面不靠海,人均魚類消耗量為歐盟排名「倒數前 5 名」的國家,為何突然在聖誕節對吃魚情有獨鍾?答案或許要從百年前的歷史說起。
一個個大水缸中,裝著數 10 條游動的灰色鯉魚。圖/劉郁葶 提供
吃鯉魚與宗教有關
據傳,捷克人在聖誕節吃鯉魚的起源與基督教有關。12 世紀時,當時第一個養鯉魚的池塘建在修道院附近,因為齋戒期間不允許吃肉,但基督徒不認為魚是一種肉類,禁食期間仍繼續吃魚。加上冬天的食物難以取得,鯉魚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容易養殖,不像其牠家畜需要許多飼料,鯉魚因此成為捷克人冬季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到了 14 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曾大力推廣養殖漁業:「我命令所有的莊園和城鎮努力建設魚塘,以便有充足的魚來養活人民。盡可能多利用土地⋯⋯。此外,池塘應保留大量的水,以防止突然發生洪水;池塘沿岸應有各種磨坊,以驅動水的流動。」
直此,池塘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上及貴族下至市民,捷克的鯉魚養殖系統逐漸有了規模,並在 15、16 世紀時達到頂峰。當時的羅森柏格家族(Rozemberk)曾與魚塘師傅合作,蓋了全捷克最大的池塘:Svet 池塘與 Rozemberk 池塘。
然而,到了 17、18 世紀,人口成長導致人們對農業需求增加,人們將一半以上的池塘改為牧場或改種小麥,鯉魚產業衰退,許多池塘逐漸消失。捷克第 2 大城布爾諾(Brno)曾有摩拉維亞地區最大的池塘 Měnínský,其面積曾大於今天的 Rožmberk,可惜現已被填為平地。
聖誕節的經典菜──炸鯉魚搭配馬鈴薯沙拉。圖/劉郁葶 提供
直到 19 世紀,鯉魚才逐漸回到人們過節時的餐桌。捷克人會將鯉魚裹上麵包屑、麵粉和雞蛋油炸,搭配馬鈴薯沙拉食用。最初的炸鯉魚食譜歸功於捷克美食之母 Magdalena,其 1826 年出版的傳奇烹飪書《家庭烹飪書》(Domácíkuchařka)是多年來唯一的捷語烹飪書。儘管現在的人們冬天不缺食物,但吃鯉魚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特熱邦有全捷克最完整的魚塘系統。圖/劉郁葶 提供
到特熱邦,一窺當代鯉魚養殖業
雖然相較數百年前,現在捷克魚塘的數量少了許多。但如果想一睹鯉魚養殖業曾經的風光,捷克南方的特熱邦(Třeboň)擁有全國最發達的鯉魚養殖業,並保有完整的魚塘系統,該地 500 多個魚池由迷宮般的運河、溪流連結,生物多樣性極高。2007 年,特熱邦的鯉魚甚至還獲得歐盟的保護標章呢!
根據統計,捷克的魚池每年生產約 2 萬噸的魚,其中鯉魚佔了 1.7~1.8 萬噸,佔總產量的 88%,足以見得「鯉魚」在捷克養殖業的份量。據報導,這些鯉魚有 80% 會走出國門、外銷到他國市場,僅有 20% 的鯉魚是供內需。捷克人平常其實不太吃鯉魚,但有趣的是,統計指出,有 77% 的鯉魚是在聖誕期間被吃掉!
捷克的魚塘多半用來養殖鯉魚。圖/劉郁葶 提供
鯉魚的養殖方式也隨著時代改變。早期,養魚戶建好池塘、注滿水後,就能開始養殖,接著由漁民捕撈。人們會使用一種名叫「圍網」的大型網子捕魚,場面壯觀,逐漸發展成慶祝活動;據統計,2012 年有 4 萬人參加 Rozmberk 池塘的捕魚慶典。
隨著科技進步,捷克科學家發現,鯉魚容易感染一種名為 Cyprinidallo3 的病毒,此病毒的致死率高達 80~90%;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培育出能對抗此病毒的特殊鯉魚品種。養鯉魚時,需要注意維持魚塘水溫在 15~20°C,水池要夠大、水質也要夠乾淨,並用專門的鯉魚飼料餵食才能讓鯉魚存活。
儘管捷克大多數池塘是為了養魚而建,但池塘還有其他功能,例如景觀美化、釣魚休閒,以及蓄洪防洪。2002 年捷克發生大洪水時,魚塘便發揮重要功能,減緩水波的衝擊。
布拉格街名中隱藏的漁業歷史
儘管如今在布拉格看不到大魚塘,但若仔細注意街道名稱,仍可以發現不少與魚或池塘有關的蹤跡。
例如街名中出現的"Pstružná",意思為「鱒魚」、"Rybářská"為「釣魚」;"Vrybníčkách"代表「在池塘裡」、"Nadrybníkem"意指「池塘那邊」。又或者來到 Vršovice 區,據記載,該地附近的博蒂奇河(Botič)早在 14 世紀初就有漁民活動。
走到伏爾塔瓦河附近,"Ulice Na Slupi"這條街就是以捕撈洄游魚類的陷阱命名。該設備在捷克語中被稱為"slup",以柳條圍成一個狹窄孔,底部為捕魚容器,讓魚游入後無法逃回河中。另一條名叫"Rybná Street"的街,"Ryba"的意思為「魚」,這條街在 17、18 世紀因販售漁獲繁榮。
捷克聖誕節的賣魚攤販。圖/Charlene 拍攝、劉郁葶 提供
為什麼「魚」和布拉格的關係如此緊密?或許是因為中世紀的布拉格市場充斥著魚,魚是窮人的主食之一。布拉格的魚類貿易、徵收的漁業關稅與稅金,皆受皇家官員、布拉格地方法官或特別任命的漁業官員監督,官員能懲罰出售體型太小的魚類或不被允許賣商品的人,獲得的罰款佔水務官大部分收入。
賣魚也被視為一門好生意,18 世紀中葉,魚商伊格納克·西克斯塔(IgnácSixta)在布拉格 7 區斯特羅莫夫卡(Stromovka)經營一個池塘,每年收取的租金價值高達 10 頭牛!
布拉格的聖誕市集。圖/劉郁葶 提供
當然,如今在布拉格市集很難再看到魚兒亂跳、魚腥味四溢的情景;若想感受捷克魚市場獨特的熱鬧氛圍,不妨在聖誕期間造訪鯉魚攤,一窺曾經的輝煌!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捷克:「從親中到友台」,發生了什麼事?
●捷克,這真是太神奇了:街道市容不合格的臺灣,如何向布拉格學習?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27
張淵嵒(法明)
💥民進黨💥跟💥民衆黨💥本來就是💥一丘之貉💥兩黨不會溝通。只會出💥一張嘴💥不會做事💥每次説的💥天花亂墜💥私底下做事不會做的2️⃣2️⃣6️⃣6️⃣。一個公共建設💥大巨蛋💥都搞不定💥廢話一堆💥一搭一唱💥没擔當💥又💥没有能力💥只知道要💥拿錢💥搞的🇹🇼中華民國臺灣🇹🇼制造的水準那麼“差”2️⃣0️⃣2️⃣4️⃣全面下架就好了。
讓代表🇹🇼中華民國🇹🇼的正規軍🇹🇼國民黨🇹🇼在”教育”您們如何✨好好做事✨安居樂業✨🇹🇼中華民國臺灣🇹🇼✨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2023年12月28日00:17
⛄️Sharon
寫得很好!像故事有趣好閱讀,邏輯脈絡清楚,真是要多一點這樣有質感的新聞才好、
2023年12月27日18:11
George
民生問題,各地不同,見怪不怪
2023年12月27日15:29
Antonio
阿彌陀佛
2023年12月27日14:40
蔡偉志
先取小名,當寵物飼養,等聖誕節就吃掉牠,是不是那裡怪怪的😅😅😅
你們會吃你們家裡的寵物嗎😅😅😅
2023年12月27日14:1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