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全世界最大的糧食救援組織,以表揚其致力於消除飢餓所作出的貢獻。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無法參與WFP計畫,仍致力為國際糧食人道援助盡力。持續無償提供國產公糧白米予外交部及國際非營利組織(NGOs)辦理糧食人道援外業務,善盡國際社會責任,為世界零飢餓目標努力。
全球8億飢餓人口等待援助,依據「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19年世界飢餓人口約6.9億,受COVID-19疫情引起經濟衰退,到2020年底將有8,300萬至1.3億人面臨飢餓。此種不可預見的情況可能導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目標受到威脅。
世界糧食日 為世界零飢餓努力
適時增加供應量,國產公糧助友邦,農糧署16日表示,為發揚人道救援精神,臺灣自2002年起辦理國產公糧食米援外業務,每年會參酌公糧庫存量及國內稻米供需情形核定糧食人道援外白米數量。
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待糧食援助之地區及人口增加,我國公糧庫存仍遠高於法定安全存量標準,為滿足援外救助政策及需求,並妥善運用糧食資源,糧食人道援外白米供應量,由2016年1萬7,300公噸逐年成長至2019年2萬2,190公噸,成長28%;本(2020)年度截至9月底,已供應外交部及國際非營利組織(NGOs)2萬2,410公噸白米辦理國際人道援助。
世界糧食日 為世界零飢餓努力
外交部援贈宏都拉斯食米分送給位於「乾旱走廊」(Corredor Seco)沿線各省20萬戶家庭,以解決乾旱期間缺糧危機;發放後期適逢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宏國全國禁足,經濟活動停擺,臺灣愛心援米如及時雨般,直接協助緩解宏國貧民困苦。
在聖馬丁,由於疫情持續令很多本來沒有問題的家庭也無一倖免,因此臺灣愛心米的送達,讓慈濟基金會及時援助貧窮與弱勢族群,受惠者紛紛表示很感恩臺灣及慈濟長期以來的援助,從2017年艾瑪颶風到這次的COVID-19都沒有忘記他們,在第一時間確保他們都有足夠的糧食。
農糧署說明,國產公糧援外兼顧糧食安全,政府年收購公糧約30~40萬公噸,所儲備之公糧除了作安全存糧外,每年亦供應學童、國軍食用及國內糧食救助使用。為突顯我國農業部門在糧食安全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創造更多的邊際效益,在不影響國內糧食供需前提下,持續提供受疫情影響的國際友邦國家所需糧食,為世界「零飢餓」的目標努力貢獻。
更多新聞推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