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畢業求職 101:選工作更要選隊友

換日線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07月02日08:32 • 鄭凱駿/這些人,很有事
畢業求職 101:選工作更要選隊友
畢業求職 101:選工作更要選隊友

最近又到了大學與研究所畢業季,有機會參加幾個分享自己工作經驗的活動和講座,並和現場的年輕人互動交流。我發現,不少畢業生都對未來充滿焦慮和不安、不太確定自己出校園後,要如何開始職涯的第一步,才能越走越順利。

以下是我較常收到的一些提問:
「要進公司上班嗎?還是乾脆自己創業或接案?」
「外商公司福利待遇真的比較好嗎?競爭會不會也很激烈?」
「要在台灣工作嗎?還是出國比較好?」

問這些問題的,不乏學歷和在校時的社團、實習經歷都很不錯的年輕人。其實這些問題也都很好,但每個人和各產業的狀況都不同,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

因此,我反而會建議大家可以先退一步,不要直接從選工作、選公司或選國家等角度想問題,而是先想想:我將來在職場上會遇到的「隊友」長什麼樣子?

這裡的「隊友」指的既是(未來)公司裡的同事、主管、老闆(後兩者可能對團隊影響更大,因此也可以叫「隊長」、「教練」或「球隊總經理」),也可能會是未來各式各樣的外部合作夥伴或客戶。

如果能先透過 Linkedin 或網路公開資訊、甚至人脈介紹約喝咖啡等等方式,盡可能地預先認識這些「隊友」的特徵與組成,其實就能更具體地想像未來自己可能身處的職場環境,進而作為判斷自己適不適合的依據之一。

畢竟無論你是什麼科系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絕大多數工作時間都會和這些人朝夕相處。而且你我都知道:「好的隊友帶你上天堂」,反觀若是團隊中有太多「豬隊友」,哪怕再亮眼的公司名號或起薪待遇,都不見得能彌補心中的怒氣或委屈。

當然,若沒有真的一起工作過,往往很難得知隊友們的真實專業能力與工作態度,不過我們仍可以從最簡單的職涯經歷與路徑,初步了解同事、主管與老闆,大概會屬於以下哪種類型之一:

「隊友」篇:同事與主管

.大半輩子都在 1-2 間台灣公司工作:我的家人們多屬於此類,他們大多穩定性高,對於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劃分和流程往往十分熟悉、很遵守也重視「職場倫理」。這一類的同事也包括在政府單位工作的公務員。

.大半輩子都在 1-2 間外商公司工作:我有不少同世代的朋友屬於此類,他們除了穩定度高,外語能力通常也不錯,有 10-20 年與世界各地不同辦公室同事打交道的經驗,除了視野較寬闊,當然也相對更能理解不同國家與城市間的職場文化差異。

.在多家公司工作過,但時間都不長:通常會是較為年輕的同事或主管,他們可能會比前兩者更在意工作時的「感受」、待遇或工作本身的意義,穩定性相對不如前兩者。但他們處事往往也比較靈活,對不同公司的文化或制度差異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曾經自己創業過,最後回到公司體制:這樣的工作者,可能在公司體制內覺得發揮受限了,或是感到「錢不夠了、心不在了」,於是決定自己創業闖江湖;但可能過了幾年又發現原來創業不容易啊,還是回到公司裡上班。其實不管是公司裡上班或自己創業,沒有好壞,都是經驗和養分,而這類的工作者因為經歷過這些,因此看待職場事務可能會更務實和有同理心。

「隊長」篇:老闆或外部合作夥伴

在許多台灣公司工作過,現在自己創業:創業跟在不同公司間換工作不一樣,要從受僱者變成發薪水的人,需要幾個條件:一、知道自己「要創什麼業」: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創什麼業,或只停留在「想」而已,所以知道自己未來的客戶和訂單在哪裡,非常重要。二、破釜沈舟的決心:在公司當雇員久了,大多是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完成即可,一旦創業後,馬上迎來的狀況是「你就是所有部門」,要扛下所有責任。

這類工作者有個特質,就是執行力和行動力超強,因為從公司上班到自己當老闆,勢必經歷了「一夜長大」的震撼教育,通常不會拖泥帶水,因為經營公司凡事都要很實際,畢竟每天張開眼,就是從租金、水電、人事各式各樣的支出。

.在許多外商公司工作過,現在自己創業:除了上一項的種種特質和條件外,因為在外商公司的經驗,會多了不只在台灣的人脈,對於跨國職場往來的經驗更豐富,客戶和訂單更可能不侷限於台灣,所以通常也會要求你有國際觀和語言能力,好幫他們做外國的生意。

.畢業後就自己創業當老闆:除了早年就成立的台灣傳產、科技業大老闆外,這樣的背景多半會出現在新創企業的負責人中。他們通常有一種「什麼都不怕」的特質,對自身的想法極為有自信與定見。這類老闆的好處是通常很能理解產業、工作與人際往來上的許多眉角,不過對於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或想法、做法,會需要比較大的力氣去溝通。

.自由工作者:這個類型在新世代間非常受歡迎,尤其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通常會屬於你工作時的外部潛在合作夥伴。他們不是在公司裡上班領薪水、也不是傳統的創業開公司,比較像是自己有一份專業,透過接案提供不同客戶服務。能夠成功持續接案的自由工作者,通常高度自律,才能遵守工作時程完成任務,因為他們深知「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

.二代或 N 代接班:有別於過去在一間或多間公司上班,與自己白手起家創業的老闆,還有一種相對少數、但很特別的族群,就是企業的第二代(或家族第 N 代)。我們可能覺得他們從小生活富裕、不知人間疾苦,某種程度上也許真的如此,但其實他們也可能背負著你我沒有的心理壓力──他們父執輩在風華年代裡叱吒商場的豐功偉業,已經很難超越;隨市場環境不同、公司卻又必須在現有體制內想辦法突破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持續生存。這些人平常更可能活在社會輿論和新聞焦點裡,如果做得好會被人說「因為你是OOO的兒女」,做不好則可能會被說成敗家子等等。這類老闆的好處是通常較不會被既定框架侷限,樂於嘗試新的觀念和作法;但有時在公司的重大策略決定上,也可能會出現企圖心過大、忽略現實層面的情況。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心想,為什麼我們要把可能在工作上遇到的公司內外夥伴,用上述的方式分類呢?原因是每個人往往會基於過往的工作經驗,展現出不同的「職場性格」,如果在剛入職時就遇到彼此「職場性格」相近或互補的隊友和老闆,對於適應第一份工作往往能加順利。

當然,很多時候新鮮人未必有兩個或以上的理想工作機會給你挑選,但即使遇到世代、工作觀念大不同的同事或主管,如果能夠理解他們的職業生涯軌跡,對於彼此工作上的磨合也能減少許多,甚至強強聯手、讓工作更順利。

不過上述的區別也只是概略性的參考,隨著彼此認識越深,越能發現自己和對方是否「對盤」。每個工作者的家庭背景和人格養成都不同,職場上當然也會遇到讓人傻眼或處不來的人,這些都很正常,畢竟同一個媽媽生出來的、都不一定可以好好相處了。重點在於盡可能在職場上對自己的隊友們多加認識,並且適時地換位思考,展現自己的相應優勢。如此無論投身哪個產業或未來自己創業,都能夠事半功倍、並在職涯的路上累積更多「貴人」人脈。

「二選一」的主觀意見,快問快答

準備進職場的畢業生,除了對未來一起合作的夥伴有更多理解外,許多年輕人也希望我提出一些常見的「二擇一」建議,以下是我基於個人職場經驗的一些主觀想法,僅供準社會新鮮人們參考:

.機會先於薪水

如果家中和個人沒有立即債務,先求發展機會;薪水可以過生活就好,但怎麼「過生活」自己要去計算。如果家裡很需要錢,這篇文章應該可以直接先跳過,因為熱鍋上的螞蟻,就趕快去當業務會比較實際。

.國際先於台灣

若有選擇,建議以國際大型外商公司為主。這讓你有機會在職涯的早期,就看到各國辦公室的運作,也能建立更多元的朋友圈和人脈;台灣公司當然也有許多國際級企業,但還是建議先到外商磨練,企業的氛圍差很多。

.業務重於內勤

有機會的話,盡量不要只是待在成本單位(也就是負責花錢的單位),想辦法去有業績目標的單位。因為這是最精實的訓練,sales & marketing 或 business development 都可以。這類工作雖然壓力頗大,但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內面對最真實的市場,並因此對產業和公司的實務運作,很快產生跟在學校時大不相同的體會。

.利他重於利己

剛畢業時工作經驗少,可能很難體會「吃虧就是佔便宜」。但現在工作大多是團體戰,多幫忙同事和主管,相信我,以後最大受益者都是你。

.節省重於開銷

開始工作就要遠比學生時代更加精打細算。人生不是只有工作,當然也要玩樂和休閒、兼顧生活品質;但畢竟在通膨和高房價時代下,薪資相同的兩個人,是否妥善累積、管理自己的財務,時間一拉長就會出現巨大差異。飲食(咖啡 / 手搖)和通勤的花費要算好,看似小錢、長期累積起來就是超大開銷。

我來自平凡的一般公務員家庭,在台灣土生土長,非常幸運的有機會在許多影響力巨大的國際媒體公司任職和學習,現在自己經營影視製作公司也將近 10 年,工作上有機會跟上述不同類型的職場人共事,也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持開放心胸、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因此有了上述的種種體會。希望能提供給大家參考。

祝褔所有的畢業生,未來都工作愉快!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