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為促進維修或提升再生產品維運循環服務產業形象,推廣資源循環經濟與減廢生活模式,及提升維修後二手商品或不用品維修設計形象改良,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規劃提出二手商店設計改造指引,以提高消費者維修及選購二手物的意願,「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惜福屋」成為示範點之一,日前舉辦「二手場域設計改造起跑活動暨示範成果發表會」。
慈濟基金會張宗義副執行長為代表出席發表會,環境部彭啓明部長致詞表示,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是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基礎,而循環經濟做為一個核心概念,是推動綠色經濟的關鍵。透過綠色設計、綠色製造和綠色產業的發展,能夠逐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
「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惜福屋」和「大水溝二手屋」這兩處成為「二手場域設計改造計畫」成功的案例,將綠色導入場域設計,使得整個擺設空間具時尚感,改變過去凌亂、擁擠、分類不清的刻板印象,希望能將二手品升級,服務升級吸引年輕人。
「主要是為推廣資源循環經濟、減廢生活模式,同時提升維修後二手品,或改良不用品維修設計形象」。彭啟明部長強調「永續要產業化,產業才會永續化」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面對資源枯竭與環境挑戰,要推動源頭減量,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建構循環服務產業資訊媒合平臺,促進循環採購產品服務化新模式。
彭部長表示,綠色成長需要人才,需要更多創新者加入,從綠色設計到二手改造每一個環節都要帶有經濟效益,才能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惜福屋的改造優化,由Atelier AGI設計總監李政宜負責,兩個月期間,多次與實際作業的環保志工溝通,了解需求,並由廢物救星工場設計師楊大廣負責二手品再造。李政宜指出,此次改造保留既有核心的慈濟理念,同時也跳脫傳統慈濟風格,以年輕人視角進行設計,讓年輕人了解環保也可以很時尚,並且願意走進來。惜福屋除了取物換物的傳統功能,未來也是訊息場域,傳達惜福愛物的理念,甚至提供工作坊空間,營造青銀共好環境。
成果發表會現場,展示有設計師楊大廣改造二手品、目前擺放在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惜福屋的創新產品,包括有回收資源材質牆,展示可回收的拆解材料、用廢棄棧板設計的可移動式展示桌、用塑膠籃堆疊固定並以廢棄網球做成座墊的椅子等等,非常吸睛,尤其環保椅子,環境部長彭啟明特地試坐,十分讚賞。
經過改造的惜福屋,空間寬敞明亮,視覺效果好,擺設陳列物品清楚分類,標示明確,一共分為惜墨(舊書)、惜衣(二手衣)、惜金(其他物件)三個區域,也有了國際化的名字treasure space,透過導入工業風時尚的元素,讓年輕人覺得是很酷的地方,一踏入就有舒服的感覺。而這一切都是將現有場域的東西拿出來改造的,符合惜物愛物的理念。
慈濟基金會張宗義副執行長對於這樣的改造非常驚訝,坦言跟他以前來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他表示,慈濟中山八德共修處惜福屋早在一九九九年就開始運作,這次參與綠色設計項目,藉由設計團隊和環保志工溝通,打破思維的框架,呈現耳目一新的元素,重點是希望能接引社會年輕大眾投入和了解。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典範,未來全臺各地二百六十多個環保站,都將它當成學習模仿的榜樣。
(撰文/呂巧美,攝影/廖嘉南、李政宜、環境部循環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