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麻藥不睡、瀉藥不瀉」 中國仿製藥與集採制爭議引社會反思

上報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中央社
中國醫療保健糾紛時有所聞。(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國醫療保健糾紛時有所聞。(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國仿製藥與集採制問題引起爭議,2018年成立的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為眾矢之的,同時社會出現對中國仿製藥品監管不力,集採制過於壓低價格忽視藥效的反思。

「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一語道破對仿製藥與集採制問題的憂心。他是今年上海地方兩會期間,20名上海市醫界政協委員提交「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的聯名人之一。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盧長林也提交提案,認為集採藥療效欠佳,呼籲加強藥品上市後監控,不應強迫醫生和患者使用集採藥。

中國官方展開藥品集中採購制度以壓低價格已執行近6年共10批。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集採指的是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在中國,「原研藥」一般指過了專利期的、由原生產商生產的藥品,多屬進口藥品。「仿製藥」指的是過了專利保護期,其他企業均可仿製的藥品,通常仿製藥價格便宜,還被稱為「白菜價」,如今藥效被廣泛質疑。集採中選的藥品絕大多數是中國國產仿製藥。

報導指出,部分仿製藥效果欠佳是集採制備受質疑的重要原因。曾在廣東一家三甲醫院工作、目前在一家私立醫院就職的張姓醫生表示,「集採藥中標的多數是仿製藥。一分錢一分貨,仿製藥的效果不如進口原研藥,這是目前的事實」。

京滬醫生的提案以及各方討論,普遍點到公立醫院難覓原研藥這一痛點。很多聲音呼籲鬆綁集採制,讓醫生和患者有更多的用藥自主權。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孫立平近期探討集採藥的文章「這是一件天大的事,切莫掉以輕心」引發社會熱烈反響。

他在文章反思,在醫藥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由於種種人為的原因,人們不得不吃低效甚至有極大副作用的藥,使用對身體造成傷害的不合格醫療用品,「實在是說不過去」。

「藥價可以低廉,可以昂貴;費用可以自負,可以福利,但最基本的一點是,這藥得管事,得有效,得治病,這是最基本的底線」,孫立平在文章中寫道,如果這個底線被突破,引起的將是一場空前的醫療信任危機,導致的不僅是醫保的塌陷,而是醫療的塌陷,是一件天大的事。

医护人员在评论区抱怨集采后留置针质量差、麻药不睡的问题。
“我听护士长说,有个科护士遇到了,留置针断皮肤里了”“刚打开留置针,就劈叉了”
“丙泊酚确时不好用了,发生好几次了,手术一半病人醒了,不会让你完全清醒,但是你知道疼会反抗” pic.twitter.com/ORnoNlWPgf

—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 January 23, 2025

孫立平在另一篇文章中提3點思考。第一,要有嚴格有效的監管制度,現在部分集採藥品質不過關,首先不是集採問題,而是藥品監管問題,藥的品質有問題,是藥監部門的事,應該拿藥監部門是問。最重要的是藥品品質的全流程監管。

第二,集採不能以降低藥的品質與醫療水準為代價。集採最後形成的是無法在量產時生產出合格藥的價格,直接原因應該是藥企間的惡性競爭,而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能在集採中實現,則與集採環節片面、過分追求低價有直接關係。

第三,醫療包含藥品使用的公平性與選擇權。醫療包括醫保是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對醫療醫保的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希望通過這次風波,能夠維護和重建對醫療和醫保的公眾信任。

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在這次風波中回應,集採協議量一般在醫療機構報量的60%到80%,剩餘部分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擬採購品牌,無「一刀切」不允許採購使用「進口原研藥」的制度安排。

21日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聯合衛生健康、工業信息化、藥品監管部門,赴上海當面聽取相關政協委員、專家關於藥品集採政策的意見建議,並收集有臨床數據支撐、有統計學差異的品質和藥效問題線索。

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20日刊出「妖魔化集採制度,真沒必要」的評論,認為社交媒體的「信息繭房效應」,會進一步放大恐慌,強調集採制度和集採藥品品質是2個層面的問題,混為一談反而會模糊討論焦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