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山巒與村落的低語「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首件裝置藝術作品《納》正式啟用

旅奇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山巒與村落的低語「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首件裝置藝術作品《納》正式啟用
「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展覽於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登場。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為振興竹產業發展,提升對國產竹材認同度,於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舉辦「山、村共生 Living with Nature」展覽,並與禹禹藝術工作室合作,運用國產桂竹、刺竹及鐵件為材料,完成首座作品《納》,已於01/04啟用,期望以詩意的形式詮釋自然與人文的深刻聯結,讓參觀者感受生態與生命的價值,探索山、村共生的精神。

▲作品《納》以竹節為筆、鐵件為韻,運用竹材隨時間流轉而顯現出的節點,細膩地刻畫生命留白與歲月軌跡。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作品《納》以竹節為筆、鐵件為韻,運用竹材隨時間流轉而顯現出的節點,細膩地刻畫生命留白與歲月軌跡。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作品《納》以竹節為筆、鐵件為韻,巧妙運用竹材隨時間流轉而顯現出的節點,細膩地刻畫生命的留白與歲月的軌跡。在解構與重組之間,展現自然純粹之美。走入這片竹材與光影構築的場域,彷彿置身於一首時光的詩篇。光如流動的河川,隨著歲月故事延續,編織出靜謐而充滿包容的精神棲所,象徵自然的共融與包容,喚醒人們對土地深層的情感連結。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作為台灣生態保育的重要基地,此次展覽特別強調對國產竹材的應用,將桂竹與刺竹這些取自山林的素材賦予藝術化的生命,不僅傳遞出竹材作為文化符號的深遠意義,更彰顯在地竹材的永續性及其在現代創作中的無限可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竹材的多功能性不僅體現在藝術與文化層面,也在日常應用中展現出非凡潛力,例如製作建築材料、家具、器物等,因其快速生長與高韌性,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資源之一。展覽藉由對竹材多樣性的展示,期待更多人加入推廣使用國產竹材的行列,讓其成為永續生活的重要元素。

展覽以國產竹材為載體,展現對土地與生態的尊重之心,傳遞「山、村共生」的核心理念,鼓勵更多人認識台灣竹材的價值與應用潛力。從《納》的包容精神到整體展覽描繪的共生畫面,這是一場感悟與啟發並存的藝術饗宴。走進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感受竹材與光影交織出的詩意,書寫自然與文化共存的未來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