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即將重返白宮,預計將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壓力,採取限制投資等政策。不過,中國學者閻學通認為,川普的孤立主義和對盟友的不穩定承諾,反而可能為北京創造戰略機遇。美中之間不會冷戰,因為川普缺乏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企圖,孤立主義還可能讓歐洲和亞洲國家傾向與中國建立經濟合作關係。同時,中國也將專注自己的GDP成長,它不會制定統一台灣的時間表。
中國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者、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閻學通20日以〈為什麼中國不害怕川普〉(Why China Isn’t Scared of Trump)為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專文,指出多年來,川普一直抨擊中國,將其形容為美國各種問題的根源。川普對華府與北京之間的巨大貿易逆差感到不滿,並將美國工業核心地區的空心化歸咎於中國。
川普堅持認為,新冠疫情是中國的責任。最近,他也將美國的鴉片危機歸咎於北京,指控中國「用芬太尼攻擊」美國。在川普的集會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被描述成1個「只有他能征服的可怕敵人」。在他的第1個總統任期內,他發起貿易戰,打破了幾十年來美國的對中國政策。隨著他的第2任期,其言論和內閣任命表明他將加倍採取強硬立場。美中關係注定會更加動盪。
然而,中國並不畏懼川普。從他的第1個任期中,中國發現,川普對經濟保護主義的偏好將導致更多的糾紛和緊張局勢,但北京能夠應對這樣的對抗。此外,川普對美國盟友承諾的缺乏將促使其他國家分散風險,與北京建立聯繫,以抵消美國的不確定性。
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較低。由於川普的外交政策從未表現出任何深刻的意識形態承諾,競爭不太可能演變成冷戰那樣具有破壞性的局面。川普不想捲入戰爭,更願意專注於國內改革。
北京認為,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的結果對美國對中國政策的總體走向影響不大。無論誰入主白宮,下任總統都將得到兩黨共識支持:視中國為威脅,並將繼續遏制中國。
然而,不同政府之間的政策細節會有所不同。在川普的第2任期內,川普的對中國政策將不同於拜登,也不同於他自己的第1個任期。例如,川普任命許多極右翼的外交和國家安全官員,其中一些人不到50歲,這與他2016年後選擇的官員不同。新任命的官員在中國崛起的全球背景下成長,將其視為主要威脅,並主張採取更極端的措施遏制中國。
這種強硬立場在大大改變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可能效果不佳。2017年,川普進入白宮時,大多數國家認為他將像傳統領袖那樣行事,不帶有意識形態和符合經濟理性。美國的主要盟友希望川普會保證他們的安全。中國在他任期第1年邀請他訪問北京。儘管美國反對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但克里姆林宮2017年邀請川普參加戰勝納粹德國的周年紀念活動。
如今,各國領導人更加謹慎,法國總統馬克宏12月初邀請川普訪問巴黎,希望強調歐洲人將主導自己的安全政策。德國和日本擔心川普將要求更多資金以維持美軍駐留。南韓臨時政府則擔憂川普會利用其政治不穩的局面謀取經濟利益。川普將面臨俄烏戰爭,以及對以色列在加薩行動的國際批評。這些因素使局勢更加複雜。
自2010年歐巴馬總統開啟重返亞洲政策後,中國開始應對美國的不同策略。歐巴馬和拜登嘗試多邊遏制,而川普選擇單邊方式。中國已適應這種競爭,並於11月發布應對川普政策的戰略指南,強調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川普可能會在第2任期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保護主義,包括徵收更多關稅、限制投資、削減中國學生數量等。這將加劇美中摩擦。拜登延續了川普的關稅政策,但側重於技術供應鏈上的競爭。川普可能會推動更廣泛的脫鉤,從而引發全球保護主義浪潮。
軍事壓力也將加劇。川普或會以威脅手段施壓中國,特別是在南海和台灣問題上。他的任命可能助長這種態度。這可能引發類似於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的危機,導致台海局勢緊張。
川普將減少中美對話渠道,可能取消拜登任期內建立的近20個渠道。中國將謹慎接觸川普,避免雙邊關係迅速惡化。此外,社會層面的敵意可能增長。民粹主義加劇雙方民眾間的敵視,文化和社會壓力可能阻礙關係改善。
川普的孤立主義和對盟友的冷淡可能促使美國盟友在美中之間平衡,尤其是經濟合作方面。若川普削減對烏克蘭的軍援,歐洲或轉向更多經濟合作,這給了中國機會。而川普對於成為和平締造者的願望可能使他與中國在國際問題上合作。
川普不會輕易引發與中國的衝突,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也會專注於經濟復甦,而非急於實現統一。川普則希望專注國內改革,並避免軍事衝突。台灣獨立問題一直是北京和華府之間摩擦的根源,但中國和美國不太可能因此而開戰。
未來4年,北京的注意力將主要集中在重振中國放緩的經濟。當中國主要關心自己的GDP成長時,它不會制定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就川普而言,他希望作為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載入史冊,他將專注於國內改革和建立強大的國內經濟。他不想捲入台灣問題,他為在第1個任期內沒有發動戰爭而感到非常自豪。
總而言之,川普的第2任期可能導致更多經濟和戰略競爭,但不太可能引發意識形態對抗。競爭主要集中在技術和市場上,而非意識形態。最終,兩國內部的改革將決定未來的競爭走向。
留言 23
Evelyn
喔?!那就讓中國籍的全面回歸他們的中國推翻他們的中國的共產政權吧!省得中國裔的老是配合中國政府滲透民主國家,擾亂民主國家的內政。
11小時前
張竣皓
又一個紅媒學者
11小時前
Joey Liu
共匪嘴砲70年了🥱
10小時前
陳淑慧
走夜路吹口哨?中共慫了?!
10小時前
佩
中國什麼都不怕,也不制定時間表,因為那些都不重要。官員上下一心排除異己、中飽私囊才重要,這叫做以不變應萬變。畢竟老百姓不在他們的擔心範圍裡。
8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