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從小積極創造孩子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就是最好的保護!幼兒園如何成為孩子的社交起點,幼教老師有妙招

未來Family

發布於 12小時前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在少子化與數位科技的雙重影響下,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孩子往往缺乏與同儕真實互動的機會,甚至在語言與情緒發展上出現延遲現象。

「我們現在身處在AI世代,與人相處更要刻意經營!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走進網路世界,就等於經營社交。」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如是說,「孩子通常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就會開始使用社群,但如果缺乏真實的相處經驗,就很容易誤判,因此在學齡前積極為孩子創造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與預防。」

華德福教育中心副主任薛曉華與新竹市華德福非營利幼兒園園長陳怡茜皆指出,幼兒園如同孩子踏入社交的第一扇門,扮演著大家庭的角色。透過感官活動和真實世界的接觸,孩子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身體協調力、情緒管理及社交技巧。

幼教師都如何引導?

一、幫助孩子擁有「理解他人」的能力

何翩翩認為,擁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幼兒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社交技巧,包括理解「非語言訊息」與「語言訊息」兩個部分。她舉例,非語言訊息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從情境中判斷行動方向,例如看到同學收拾書包時,意識到自己也該停止玩耍;或是當老師的語氣變得急促時,明白需要加快動作。

而在語言理解上,孩子需能準確聽取並執行指令。例如,當老師指示「現在大家請收拾玩具,然後去上廁所、洗手,接著再回來走白線(指蒙特梭利教育的走線練習)」時,部分孩子可能因無法處理多重指令而跳過步驟,直接去走白線,這反映了能夠聽從與執行語言指令的重要性。

此外,理解同儕間的語言也至關重要,許多衝突往往因誤解而起,例如:無意間的碰觸被認為是攻擊,這些都需透過實踐來加強理解力。何翩翩強調,兩、三歲的小小孩更仰賴真實的生活練習,她以蒙特梭利親子課為例,透過找圖卡的團體活動,引導孩子學習判斷情境、解決衝突問題。例如,當兩人爭奪同一張卡時,協助他們暫停,先思考解決的方式,再做選擇。

二、自由遊戲時間,是培養輪流、等待的好時機

在幼兒教育中,自由遊戲時間不僅提供了孩子放鬆探索的機會,也是觀察與培養社交能力的最佳場域。何翩翩指出,孩子在自由玩耍中,會學到等待、輪流、合作等社交技巧,例如,製作杯子蛋糕是很熱門的活動,老師就會設置了登記的小黑板,限量一天三個名額。孩子若未登記成功,就學會下次要提早登記,這樣的機制讓孩子了解規範,並鍛鍊耐心與規劃能力。或者是銀行遊戲中,一個孩子扮演銀行員,其他孩子則模擬買賣的過程,透過角色互換來學習合作與交流。

薛曉華補充,角落學習區如:積木區、扮演區和木工區,孩子們能自主選擇活動,「像中、大班的孩子,就會自行加入有興趣的遊戲,譬如:一起搭建馬路、商店,甚至打造一座公園。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自然就培養了分享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陳怡茜則談到,中班的孩子,喜歡模仿日常生活,如「去看醫生」或「買東西」的情境扮演;而大班的孩子則會搭建更複雜的積木,並主動邀請年幼的孩子參與。她強調,這些自然的遊戲互動中,就是孩子練習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最佳舞台。

三、圍圈唱歌,營造「我們是一起」的安心感

華德福幼兒園在每天早晨,老師帶領孩子圍圈唱歌,以真實的人聲代替錄音,傳遞溫暖與情感。陳怡茜說,「歌曲會結合季節或節慶,例如秋天的農夫收割歌,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邀請彼此一起加入行列,從中學習等待與團隊精神。

同時,他們感謝大自然的賜予,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薛曉華指出,這種圍圈歌唱與律動活動,不僅讓孩子感受和諧的氛圍,也強化了「我們在一起」的歸屬感,是社交啟蒙的重要一步。

四、沉浸式生活教育,培養社交美德

透過故事劇場或生活體驗,可以讓孩子自然內化品格。陳怡茜提到,華德福的老師會以偶劇演繹故事,帶孩子投入角色,生動的體會主角經歷的挑戰與迎接圓滿結局,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分享與合作。例如,角色在分享中收穫友誼與禮物,孩子便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分享的意義。

幼兒園也常會因應節慶而有些特別的活動,例如端午節包粽子、冬至搓湯圓,孩子在等候分配材料、傳遞物品的過程中,培養了耐心與合作精神。這種貼近生活的教育,讓孩子從細微處滋養心靈,建立深厚的社交美德基礎。 (相關閱讀:幼兒園的情緒管理這樣教:不要求孩子「不要生氣」、「不要難過」,而是讓孩子知道「你可以有情緒」)

孩子的社交挑戰!3個常見情境這樣化解

幼教師帶領一群孩子,在處理孩子的人際關係相處上,都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祕訣,一同來看看他們如何化解以下三個常見情境。

1.孩子太內向、害羞,別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他卻只在旁邊看

在教室裡中,偶爾會看到有些孩子總是佇立在角落,想玩卻又不敢前進,這在新學期很常見,如何引導氣質偏內向、害羞的孩子,總是需要多一點耐心。何翩翩建議,幫助這類孩子建立自信是關鍵。透過指派簡單的任務,例如幫忙排椅子或澆花,讓孩子在完成任務中感受到成就感,逐步與班級建立連結。此外,邀請他擔任小幫手,或安排溫和的哥哥姐姐陪伴,也能有效幫助孩子更快適應環境。

薛曉華則觀察到近年許多孩子,在需要運用到肢體的動態活動上普遍較沒自信,或者是生活中缺乏體驗,所以在接觸新事物、新挑戰時,會因為沒有安全感或害怕被人看到失敗的模樣,而表現退卻,這樣的孩子反而要收起對他的過度關注,老師可以透過不聚焦個體的律動活動,給足孩子放鬆、安心的時間,當孩子猶豫時,老師在旁陪伴與示範,都是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的重要方法。

2.孩子太過「人來瘋」,動作總是特別大、常常影響到別人

何翩翩指出,衝動性高、有點「人來瘋」特質的孩子,他也許沒有惡意,但卻常常因為動作過大、搶著講話,甚至無法遵守規矩,而不小心冒犯到別人。「通常會設置一個暫停區或是老師帶在身邊幫他踩煞車,讓他們冷靜後再重新加入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過去也曾在幼兒園任教。「衝動氣質高的孩子,還是得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以肢體行動取代語言,針對這類情況,可引導孩子說:「你可以跟同學說:『可以借我玩一下嗎?』」,若孩子已經出現攻擊行為,應立刻暫停、冷靜,可協助孩子練習深呼吸或數到十,幫助他控制情緒並尊重他人的想法與空間。如此,孩子才能逐漸學習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感受,提升社交能力。

3.遊戲中發生互搶玩具、推擠等衝突

「這是我的!」、「你走開,我先來的!」孩子們玩在一起,大概不用幾分鐘就可能會有這些聲音出現,而如何引導他們處理這些衝突,既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養情緒管理和社會化能力的契機。何翩翩指出,「以蒙特梭利來說,會設立一個『和平桌』,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會請孩子們先暫停、冷靜,接著雙方坐下來,輪流陳述自己的看法、觀點與感受,且不能互相插嘴。」她強調,老師不會仲裁,而只是扮演協調者,引導孩子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練習之後,孩子就能逐漸找到溝通的訣竅。

陳怡茜表示,「幼兒園的孩子都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加上特質、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每個孩子的教養文化的形成與狀態都會不太一樣,因此帶領孩子去認識、接納這些不同。」比方說,在華德福的混齡教室裡,會引導比較大的哥哥姊姊去理解,2、3歲的弟弟妹妹的發展,還沒辦法表達「我想要玩某個玩具」,所以常會直接出手拿,並不是故意在搞破壞;但同時也會口語示範給比較幼小的弟弟妹妹看,如:「這個可以借我玩嗎?」、「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薛曉華則提到,有些孩子情緒特別強烈,像是容易生氣或愛哭的孩子,就會先轉移陣地,邀請他們一起做些別的活動,如:玩泥土、捏黏土或畫畫,甚至是找個安靜的樹下乘涼,協助他們放鬆心情,等他們冷靜後再一起討論或面對問題。 (相關閱讀:父母不要做仲裁者,而是聆聽者!前主播帶著好奇與提問 正向教養化解手足爭吵)

總的來說,維持一個原則,在引導過程中,父母與教師需靈活調整介入的深度,從初期的示範到後期的放手,幫助孩子在衝突中學會理解他人、管理情緒,並最終發展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片來源:photo AC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