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目前在台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最近,《ポケモンカードゲーム》(Pokémon Trading Card Game Pocket,寶可夢集換式卡牌遊戲)這款應用程式相當熱門,其開發公司 DeNA 的股價自 12 月下旬開始急速上漲,我自己也常在台灣的大眾運輸工具上看到有人在玩這款遊戲。
去(2024)年 11 月開始,我在 X(前 Twitter)上看到許多關於《Pokémon TCG Pocket》的貼文,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也下載試玩了一下。結果我也同樣深陷其中,幾乎每天都會登入一次並開啟卡包(笑)。順帶一提,我年初回日本時,發現外甥並不是在玩應用程式,而是沉迷於寶可夢的實體卡牌遊戲。受他的影響,我回台後,竟然也忍不住開始動手構築自己的卡組了。
其實,寶可夢的實體卡牌一直以來都擁有相當的人氣,但過去的目標族群似乎以兒童為主。隨著應用程式的推出,其迅速打入成人圈,甚至有 YouTuber 願意課金 100 萬日幣(約新台幣 21 萬元)來玩此款遊戲,顯示其的人氣程度。
這樣的現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寶可夢首次登場於在 1996 年,再過 2 年就要迎來 30 週年的它,可說與《七龍珠》、《星際大戰》、《侏羅紀公園》等知名 IP 一樣,成為歷經多年仍廣受喜愛的品牌。
不僅是寶可夢,近來也有愈來愈多案例顯示,與新作相比,過去的經典內容似乎更能引發人們的共鳴。例如,1990 年代上映的香港電影《重慶森林》,儘管首次上映時在日本的話題性並不高,但自從其在 Netflix 上架後,這部作品開始在日本各地戲院重新上映、掀起一陣討論。
眼見這般「懷舊作品」在台日兩地紛紛引發熱潮,在本次專欄中,我想藉此機會探討,人們為何如此偏好這些令人懷念的內容。
寶可夢的誕生與持續至今的魅力
即將迎來 30 週年的寶可夢,其受歡迎的規模究竟有多大?在探討目前的寶可夢熱潮前,我想先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寶可夢誕生秘辛與背景故事。
1989 年,與友人共同創立遊戲公司 Game Freak 的田尻智,提交給任天堂一份以「カプセルモンスター(Capsule Monsters)」為名的企劃書。隔年秋天,任天堂接受了他的提議,並提供後續開發上的協助,種下日後寶可夢世界的種子。
寶可夢已跳脫既有的遊戲規模,進一步發展出涵蓋聯名商品。圖/WildSnap@Shutterstock
當時在 Game Freak 公司幾乎默默無名的情況下,田尻智的企劃能成功吸引任天堂的注意,並在後續 6 年間持續開發,這充分展現了任天堂的前瞻性與耐心。而寶可夢的誕生,更要歸功於「馬力歐之父」宮本茂的指導。
過去我曾在專欄中提到,日本企業文化中有著「忍耐」的商業習慣,而任天堂正是這種日系企業 DNA 的典型代表。
如今,寶可夢已被譽為全球最大的 IP 商標之一,根據《オタク経済圏創世記 GAFAの次は 2.5 次元コミュニティが世界の主役になる件》(暫譯:《御宅經濟圈創世記》)指出,寶可夢市場規模已高達 850 億美元(約為新台幣 2.8 兆元)。它早已跳脫既有的遊戲規模,進一步發展出涵蓋聯名商品、卡牌遊戲、電影/動畫、書籍等領域的龐大 IP 帝國。
平心而論,一個遊戲角色能拓展至如此宏觀的商業規模,實屬罕見。
網路及科技成「懷舊作品」的重要推手
最近,許多令人懷念的遊戲及內容再次掀起討論。我認為背後的原因在於,隨著網路的普及與 AI 的進步,人們愈發追求「避免失敗」,也更傾向於選擇成功的保證。
以選擇餐廳為例,現在失敗的可能性比過去小得多。15 年前我第一次來台灣時,當時 Google Maps 評分還不普及,我常隨便走進一家陌生的餐廳,才發現自己不太喜歡餐點口味。如今,透過網路先行查詢評價,便可降低選錯餐廳的機率。
未來隨著 AI 的普及,我們將在科技的協助下更輕易地避開「地雷」。深耕數位轉型、行銷技術等主題的商業媒體《MarTech》整理,到了 2025 年,AI 代理服務的應用將大規模普及,不僅能協助訂酒店與機票,還能根據個人喜好推薦更適合的服務。
然而,如果 AI 的推薦未能有效符合使用者期待,那麼這些服務也很可能會被時間淘汰。為避免此狀況的發生,AI 未來的應用將更傾向於推薦「成功率更高」的內容,而這些資訊多半是基於過往案例的學習及參考而成的。
有鑑於此,企業也正調整自己的策略,與其投入資源開發全新、不確定的角色或遊戲,不如復刻過去成功的 IP,有效降低失敗的風險,而這也正是為何近年來懷舊內容與服務,不斷受到企業重視、重新開發的原因。
擺脫「新作至上主義」的商業思維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有趣的觀點,在避免失敗的現代消費行為下,我們可以如何應對?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應該更有效地利用過去的內容。
西野亮廣這位日本企業家,將當前過於專注新內容的現象稱為「新作至上主義」,並指出這種趨勢在現代商業中未必是最有利的策略。他主張企業應著重於挖掘、改良現有內容,以便為企業帶來更持續且具競爭力的效果。
例如,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The Lion King)自 1997 年首演至今已超過 25 年,有些人認為每次的展出是在「重複相同的內容」,但西野先生卻認為,這其實是「連續 25 年為該劇進行改良與升級」的行為。他也分享自己再次觀看《獅子王》時,發現其節奏與表演方式完全不同,變得更符合現代的需求。
不僅是《獅子王》,像《貓》(Cats)和《紅磨坊》(Moulin Rouge)等音樂劇也同樣巡演多年,依然廣受觀眾歡迎,其關鍵就在於這些作品不斷進行改良,始終吸引著新一波觀眾的注意。雖然《獅子王》的例子或許略顯極端,但我們卻仍可從中得到啟發:許多曾經成功、但如今被埋沒的內容,如果能夠重新評估並加以改良,便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寶藏。
以 UNIQLO 的 HEATTECH 系列為例,該系列產品在 2023 年迎來了 20 週年。UNIQLO 致力於打造持久且經典的商品,並藉著長年的微調改進,使其能不斷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不被市場淘汰。
我想,這些經典內容及產品的持續改良,或許正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三麗鷗角色們、已 50 歲的 Hello Kitty,為何在全球年輕人間再度流行?
●「悶在家的日子當然是打電動啊!不然要幹嘛?」──從《動物森友會》和《FF7 Remake》,看遊戲產業的逆勢爆發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