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推出華麗的全新演員陣容,曾經發起連演六個月150場的瘋狂計畫,在台灣的舞台上寫下傳奇。
文字/林穎宣
一齣全英文演出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第一版的35場演出創下全數完售佳績,引起風潮。經過了COVID-19疫情的起起落落,團隊又在第二版推出華麗的全新演員陣容,並發起連演六個月150場的瘋狂計畫,要讓這部堪稱外百老匯最長壽、最經典的音樂劇,繼續在台灣的舞台上寫下傳奇。
談到LPC的台灣演出授權,是由活性界面製作的創辦人陳午明、吳筱荔及監製馬天宗一手籌辦。在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中,外百老匯類型節目——意即座位數少於五百人的小型劇目——並不在多數,但LPC之所以能夠從紐約發跡、演遍全球小劇場,正是因為扣緊男女關係議題的大眾題材引人入勝,20個輪番上演的愛情短篇更是字字珠璣、拳拳到肉,才會讓全球劇迷一看再看、為之瘋狂。
而在陳午明當時確定要重新搬演後,特別邀請了LPC的死忠劇迷、曾經在台大求學期間參與合唱團的孫自怡擔任導演,場地則是選在鬧區的南村劇場盛大演出。由於場地功能結合了展演與書店,選在這裡演出,除了是希望空間的流動性能和劇目相輔相成、創造如在紐約小劇場中的外百老匯氛圍,更是多虧有空間主理人馬天宗的熱情力邀,甚至一次就安排了六個月的演出檔次。
對導演和創製團隊而言,搬演LPC最困難的並非文化和語言轉譯,而是考驗演員近三小時演出的體力與記憶力。因為對愛情的渴求、不同階段的等待心情、從曖昧、熱戀到失戀,或修成正果、白頭偕老,這些和我們人生階段緊緊相扣、解析男女關係的主題,不僅總能在舞台上大獲共鳴,在文學、音樂、電影等其他創作領域也都是最大宗的書寫主題。
加上台灣近年來因為線上串流影音平台普及,對於美劇文化也更加熟悉,即便是全英文演出的劇目,只要字幕翻譯得宜甚至創造出新的轉譯亮點,對於台灣的一般觀眾來說,LPC可以說是欣賞舞台劇演出最佳的入門劇目。
外百老匯創造的是一種在正規劇院無法創造的感受。第二版的LPC涵括了生、老、病、死各個階段的重要議題,我相信可以更成功地打到所有族群。
自稱LPC鐵粉的導演孫自怡,從學生時期就已經將劇本看得滾瓜爛熟,可說是本次重新搬演的最佳導演人選。但她也分享,即便是看了不下百遍的劇本,仍然會在每一次的閱讀過程中收穫驚喜和啟發。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劇本,除了有很多的雙關,也有很多發人省思的金句,我自己每一次看都會被打到心坎裡。」孫自怡因為熟悉劇本,在駕馭導演工作上也相對得心應手,但回到自己的女性身分,在處理戲的步調、轉譯內容的過程中,她也特別關注整齣戲的性別權力比例是否達到平等,加上原版的LPC自紐約首演至今也超過了25年,因此在全新版本的LPC裡她也融入許多今日的文化元素,希望帶給觀眾一種煥然一新的觀演經驗。
第一版的35場完售演出,相當於有4,000位的觀眾都買票進場,甚至是二刷、三刷一看再看,這對LPC製作團隊來說是最佳肯定,證明了台灣的市場能量,也讓活性界面製作看見LPC的潛能,可以在未來作為外來劇引進演出的發展模組,也藉由這次的佳績,鼓勵其他大、小編制的製作公司引進更多的外來劇目。
第二版的LPC,由11位優秀演員出演,其中也包含知名歌手倪安東等。在亞洲地區除了台灣,韓國、中國、日本也都有LPC的引進演出,在香港甚至有電影版,但鐵迷導演不諱言地說,還是台版的最好看,除了因為場地規模小、可以將台上台下的能量凝聚一起,整體的演出狀態也相對更加輕盈、平衡。在這20個故事、50多個角色的轉換之間,帶著每一位觀眾一起找到自己在愛情裡的模樣。
留言 0